《醒世姻缘传》方俗词语拾零
2009-09-05张文国张文强
张文国 张文强
摘要:本文利用山东的现代方言材料,在前贤时哲的研究基础上,对《醒世姻缘传》中的“侵”、“揽”、“揣”、“熏”、“勒”、“经”、“墩”、“搂”、“塌”、“投”、“扳”、“附”、“拾”等十三个单音节方俗词语作出或重新作出了解释。
关键词:醒世姻缘传;方俗词语;山东方言;侵;揽
中图分类号:I207.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712(2009)02-0107-09
《醒世姻缘传》“造句涉俚,用字多鄙,唯用东方土音从事”(《凡例》)。由于对其“东方土音”了解得不是太多,所以书中有大量的方俗词语至今还没有一个确切的解释。本文利用山东的现代方言材料,在前贤时哲的研究基础上,对《醒世姻缘传》中的“侵”、“揽”、“揣”、“熏”、“勒”、“经”、“墩”、“搂”、“塌”、“投”、“扳”、“附”、“拾”等十三个单音节方俗词语作出或重新作出了解释。
1、侵
第三十五回:“(汪为露)有几亩坟地与一个刘乡宦的地相邻,他把树都在自己地上促边促岸的种了。后来成了大树,一边长到刘家地内,他便也就种到那树根之旁。刘乡宦也绝不与他较量,后来越发种出那树根之旁。刘家看庄的人与他讲理,说道:‘你树侵了我的地,已是不顺理了,你却又种出树外。”
句中的“侵”在临沂方言中是指,耕田里面或边上种上树以后,树荫和树根致使靠近树的那片耕田地力减弱,庄稼不能生长或生长不好。这就叫“侵了地”。树越大,树荫就越大,树根就越长,侵地就越厉害。因此,一般情况下不会把树种在地里或边上,更不会种在靠近别人耕田的地方。比如:“前年在地头种的树已长大了,侵地侵得很厉害了。”“树种得远一点儿,千万别侵了人家的地。”第三十五回的用例已大致说明了“侵地”的意思,那就是“把树都在自己地上促边促岸的种了。后来成了大树,一边长到刘家地内”。这件事儿就表明了汪为露蛮横无理,为害乡里的丑恶面目。
2、揽
第二十一回:“他老婆道:‘嗳哟,你是也有了几岁年纪,怎么忘事?你可是喜的往上跳,碰的头肿得象没揽的柿子一般,疼得叫我替你揉搓,可就没的来,又扯上那一遭有客哩!”
句中的“揽”是指鲁东南地区,比如沂水县的一种处理柿子的方法:秋后的柿子还又青又涩,摘下来之后,需放在温水中浸泡。为了保持水的温度,还需把浸泡柿子的盆子一类的器皿放在烧火做饭之后还带点余火的草木灰中。这样,经过一晚上的浸泡,又青又涩的柿子就会变得黄中略带点红,且又甜又脆。这种处理柿子的方法就叫“揽”。比如:“你家的柿子揽了没有?”“他很会揽柿子。”第二十一回的例句是晁思才的老婆对晁夫人所说的一句话。在此,晁思才的老婆极度夸张地形容了晁思才得到侄子晁梁出生的消息后的喜悦之情。“碰的头肿得象没揽的柿子一般”是说碰得头肿得像没揽的柿子一样又青又高,极言头肿得厉害。
3、揣
第七十八回:“那日太太合奶奶叫他去取做的小衣裳合珠垫子,回来撅着嘴说:‘罢呀怎么!每遭拿着老米饭、豆腐汤,死气百辣的揣人,锅里烙着韭黄羊肉合子,喷鼻子香,馋的人口水往下直淌,他没割舍的给我一个儿尝尝!”
句中的“揣”在临沂方言中读去声,实际上它是“惴”的同音借字。“惴,使(猪)变得滚圆,意谓育肥。清蒲松龄《姑妇曲》:‘冬里惴猪五口,夏里养蚕十箔。”再如:“这些猪再揣一个月就可以出圈了。”但是,“揣”的对象不只限于猪,还可以是人,也就是“强使其多吃”的意思,比如:“你不要再揣我了,我实在吃不下了。”在第七十八回的用例也是如此。相旺埋怨童奶奶没拿一个韭黄羊肉合子给他“尝尝”,反而每回只拿没滋没味的老米饭、豆腐汤“揣人”。在此,“尝尝”和“揣人”是相对的。一个数量小,一个数量大。很明显,“揣”就是“强使其多吃”的意思。
4、熏
第二十二回:“晁思才望着晁无晏一头碰将去,说道:‘你待不依!你不依,怎么的?我如今宅里做官的没了,我就是咱家里坐头一把金交椅的了!卖科坟上的树你不依,我如今待卖您的老婆哩,你也拦不住我!晁无晏道:‘你这话不怕熏的人慌!你要是正明公道的人,没的敢说你不是个大的们!人干不出来的事,你干出来了!还要卖人的老婆?你卖坟上的树,卖老婆使不得么?”
句中的“熏”在聊城方言中是“吹大气唬人”的意思,比如:“你别熏人了,谁还不知道你那点儿本事!”“你说这样的话熏人不熏人?还是老实点儿好。”“熏”的本义是“以火熏物也”(《洪武正韵·卷三》),引申之,气味很大,很有刺激性也叫“熏”,如第九十三回:“自从晁梁到寺次日,走到龛前看了一会,便从此发出臭气,日甚一日,熏得满寺僧众,无有一人不掩鼻而过之。”很明显,“吹大气唬人”就是由上面这两个意思引申出来的。在第二十二回的用例中,晁无晏认为晁乡宦去世后,他“就是咱家里坐头一把金交椅的了”,因此倚老卖老,说下大话:“我如今待卖您的老婆哩,你也拦不住我!”结果被晁思才冷嘲热讽了一番。
5、勒
第八十二回:“差人将那房子有人出到五十八两,已是平等足价,他临期又变卦不卖,这明白是支吾延捱。兵马着恼,差人押到书房,勒他写了文契,使了本司的方印钤盖,差人交与指挥。”
句中的“勒”在聊城方言中是“欺骗”的意思,比如:“他这么老实,你怎么好意思勒他呢!”(他这么老实,你怎么好意思欺骗他呢!)“你这回又勒了他多少钱呢?”(你这次又骗了他多少钱呢?)在第八十二回的用例中,差人因刘振白交不上赃款,已被打了十五大板,而刘振白却还一味“支吾延捱”,“临期又变卦不卖”房子来上缴赃款,因此兵马司只好欺骗他写了卖房文契。如此解释,于上下文十分妥切。再如第三十一回:“杨按台感那神功保佑,要盖一座龙王庙侍奉香火。原有个旧基,只还要扩充开去几步,邻着一个乡宦的土地,毕竟多多的问杨按台勒了一大块银子,方才回了一亩多地,创造了个大大的规模。”这里是指杨按台被乡宦骗了一大块银子。
6、经
第二十八回:“这一年,换了里长,还不曾经着他的利害,遂把他久抗不纳粮的素行开了手本递准,叫里长同了差人拘审。”
句中的“经”在临沂方言中是“亲身遇到过(某种不好的事儿)”的意思,比如:“他的那个臭脾气我可经着过了!”(他的那个臭脾气我可经历过了)“你经着没经着这么倒霉的事儿?”(你有没有经历过这么倒霉的事儿?)《醒世姻缘传》中,“经”的这种意思也经常使用,也都带有“某种不好的事儿”这种语义限制成分。在第二十八回的用例中,“他的利害”是指严列星一贯拒纳钱粮,反而打伤差人的事儿。再如第九十二回:“列位请行,要打要骂的,请到别处打骂去。我从来没经着这们等的,我害怕。”“这们等的”是指陈师娘的子孙们为争夺她死后留下来的衣裳铺盖而打得不可开交一事儿。第九十五回:“寄姐道:‘你不言语,是待叫我拿下等待
你呀!这个不难。老娘的性子,别人没经着,你问问做官的,他经着来。”“老娘的性子”即寄姐的性子,那是蛮横无理,欺凌丈夫。
7、墩
第十三回:“晁大舍、珍哥怕墩得疮疼,都坐不得骡车,从新买了卧轿,两个同在轿内睡卧,雇了两班十六名夫抬着。”
在临沂方言中,句中的“墩”字常用的意义有三:一是既厚且粗大的一整块石头或木头,如菜墩子、石墩子等,如第八十二回:“所以这铺里总甲,分付花子们,把这刘振白短短的一根铁索,一头扣在脖项,一头锁在个大大的石墩。”二是既厚且粗大的一种坐具,常见的有石墩子、草墩子两种。如果是用既厚且粗大的一整块石头做成的,就叫石墩子;如果是用麦杆等编制而成的,就叫草墩子,如第十四回:“地下焰烘烘一个火炉,顿着一壶沸滚的茶;两个丫头坐在床下脚踏上;三四个囚妇,有坐矮凳的,有坐草墩的。”在此,“草墩”是和“脚踏”、“矮凳”相对应的,很明显是一种坐具。三是指人的身体的某个部位如臀部、双脚等或某个物体整个地撞击到下面的某个平面,如地上或床上等。第十三回中的“墩”就是如此。晁大舍因听信宠妾小珍哥的谗言,逼死正妻计氏,晁大舍被打了二十大板,小珍哥被打了二十五大板,二人都被打得屁股开花,动弹不得,如果坐车,整个臀部随着车子上下颠簸,撞击到车板上,结果肯定会“墩得疮疼”,所以只好买了卧轿。
8、搂
第二十七回:“卒然遇了荒年,大人家有粮食的,看了这个凶荒景象,藏住了不肯将出粜;小人家又没有粮食得吃,说什么不刮树皮、搂树叶、扫草子、掘草根?”
句中的“搂”是一个流行于临沂农村地区的方言词,读阳平,意思是用筢子把草叶、树叶等聚集到自己跟前,搂来的树叶主要是用来烧火做饭。比如:“你搂这么多树叶子干什么?”“她上午又去搂树叶了。”这种活儿笔者小时候就干过很多。但是在第二十七回的例子中,“搂树叶”并不是为了烧火做饭,而是跟“刮树皮”、“扫草子”和“掘草根”一样,是在发生饥荒的时候用来充饥的。
9、塌
第九十二回:“看那陈师娘几根白发,蓬得满头,脸上汗出如泥,泥上又汗,弄成黑猫鸟嘴;穿着汗塌透的衫裤,青夏布上雪白的铺着一层虮虱。”
句中的“塌”在沂水方言中是指人身上流出的汗水从里向外把衣服湿透了。比如:“他干活真卖力,衣服都塌透了还在干。”“今天太热了,我的衣服不知塌透多少回了!”在第九十二回的例子中,陈师娘由于无人照顾,即使衫裤被汗水塌透,也无人为她替换,以至于“青夏布上雪白的铺着一层虮虱”,极言其生活环境之恶劣。
10、投
第四回:“萧北川道:‘这样,也等不到天明梳头,你快些热两壶酒来,我投他一投,起去与他进城看病。婆子道:‘人家有病人等你,象辰勾盼月的一般,你却又要投酒。你吃开了头,还有止的时候哩?你依我说,也不要梳头,坎上巾,赶天不明,快到晁家看了脉,攒了药,你却在他家投他几壶。萧北川道:‘你说得也是。只是我不投一投,这一头宿酒,怎么当得?”
句中的“投”,晁瑞认为:“酒吃多了,过一会儿再喝一点称‘投。”这种解释大致意思是对的,但不准确。在山东方言中,“投”是指喝醉酒后,即使酒醒了也往往还会有点头疼干呕,这时再喝一点酒,据说会舒服一些。但只能是酒醒的时候再喝一点,绝对不是“过一会儿”。如果那样的话,只能越喝越醉。上例就是如此。萧北川头天晚上喝得烂醉如泥,睡到天快亮了才醒,这时才想到热两壶热酒来投一投“这一头宿酒”。《醒世姻缘传》中这样描写是符合实情的,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句中的“投”确实是酒醒时再喝一点的意思。
11、扳
第十回:“郭姑子把手往衫子里边将抹胸往下一扳,突的一声跳出盆大的两只奶,支着那衫子大高的。”
句中的“扳”,晁瑞认为是“挽,往下或往里拉”的意思。这种解释在这句话里是讲得通的。再如第二十九回:“可可的狄希陈扳了箱环,氽到面前。又一个神灵喊道:‘有了!有了!这不是他么?送到他家去。狄希陈依旧扯了那只箱环,氽到一株树杈里,连箱阁住。”此例中,“扳”和“扯”对应,很明显,二者是同义词,“扳”也就是“扯”,拉、扯的意思。但是,在沂水方言中,“扳”更为常见的意思是指用手指,主要是拇指之外的四根手指用力拉住某个平面的比较坚固的物体不放,以防止坠下或仆倒等。这里要明确的是,“扳”这种动作主要是靠手指实现的,手掌不参与其中,在这一点上不同于“抓”、“握”等动作。再就是“扳”这种动作的语义重点是拉住某个平面的比较坚固的物体不放,所以并不在乎“往下或往里”的方向问题。“扳”的词义的这两个特点在《醒世姻缘传》中均有所体现,比如第七十七回:“那丫头开了门,一只脚方才跨出,嗳哟的一声大喊,随说:‘不好!一个人扳着门上框打滴溜哩!”此例中,薛素姐因为相中事不允许她去北京城内游玩,所以赌气在相中事的房门上面的横条上上吊示威。丫头惊恐中以为是有人“扳着门上框”在晃荡。这里,“扳”只能是手指去拉住门框这个平面而且固定的物体,目的是为了防止坠下。第二十八回:“有回去的,进到庙中,神座上果然不见了关老爷,看那周仓手内的刀却没了,也走到庙门槛内,一只手板了那门框,半截身子扑出门外,往那里张看。”此例中,周仓因为“半截身子扑出门外,往那里张看”,所以“一只手板了那门框”,目的是为了防止仆倒。第六十回:“相大妗子见他不动,说道:‘怎么?你是等他发放呀?扯着他手往外拉,他扳着床头往里挣。”此例中,狄希陈“扳着床头”不放,目的是希望借助床的阻力以防止相大妗子把他拉走。
12、附
第二十七回:“又过了两日,这丁利国夫妇都附了,说起从前以往的事来,或骂、或咒、或大哭,除了麻中桂的夫妇,其余的人,没有一个不附了作孽的。作祟一日紧如一日。请了法官来镇,那鬼附了生人,或附在麻从吾两口子自己的身上,告诉那法官的始末根由。”
句中的“附”在沂水方言中专指死去的人的鬼魂附着在活人身上,或以死者的身份做什么,或以死者的声音说什么。在上例中,麻从吾夫妇忘恩负义,致使恩人丁利国夫妇客死他乡,因此,被丁利国夫妇附在身上数说、折腾了个够,一直到死。再如第十一回:“晁住媳妇道:‘不好!这是大奶奶附下来了!你听,这那是珍姨的声音?这不通是大奶奶的声音么?咱都过来跪着!”此例中,晁大舍的正妻计氏因受珍哥的诬陷含冤而死,珍哥还要“把那私窠子的骨拾烧成灰撒了”,所以计氏的鬼魂附在珍哥的身上,把她数落、作贱了个不亦乐乎。最明显的是,句中明确点出被计氏鬼魂附身的珍哥说话时不是自己的声音,而是死者计氏的声音。这一点正是“附”的词义特点之所在。
13、拾
第三十七回:“(狄希陈)到在北极庙台上顽了半日,从新又下了船,在学道前五荤铺内拾的烧饼,大米水饭,粉皮合菜。”
句中的“拾”,晁瑞认为是“买”的意思。这种解释不准确。在临沂方言中,“拾”这个动词的语义重点在于把烧饼、馒头等食物拿到手的过程,而不在于拿到的方式。有时可以是拿钱买,如上面第三十七回的例子。有时也可以是拿小麦等粮食来交换,比如“你拿瓢麦子去拾斤馒头吃。”(你拿一瓢小麦去换斤馒头吃。)《醒世姻缘传》中,有时“拾”既不表示买,也不表示换,而只是捡拾食物,比如第四十三回:“到了午后,晁夫人叫晁凤媳妇拾了一大盒馍馍、一大盒杂样的果子,又八大碗嘎饭、一只熟鸡、半边熟猪头、大瓶陈酒,叫人送与珍哥。”此例中,晁夫人只是叫晁瑞媳妇把家里现成的东西捡拾了一些给珍哥送去而已。再如第四十三回:“他夜来到了这里,我为奶奶差了他来,我流水的叫张婆子暖了壶酒,就把那菜——我没动着,拾了两碗,还拾的点心,打发的他吃了。”此例中,“我”是指珍哥,她当时正在坐监,根本不可能出去买或者换取食物,只能是从晁夫人让人送的食物中捡拾出一些打发送食物的人吃了。因此,综合起来,可以把“拾”解释为“买、换或捡拾(食物)”。
参考文献:
[1]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缩印本)[Z].四川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3.
[2]黄遵章.元明清白话著作中山东方言例释[M].山东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3]晁瑞.《醒世姻缘传》方言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责任编辑谭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