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问题”与早期欧洲一体化

2009-09-05吴友法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9年4期

吴友法

[摘要]在欧洲历史上,欧洲联合的思想由来已久,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却没有走上联合之路,这是因为德法两国没有实现和解。二战后,美国为了复兴西欧,为了解决“德国问题”,才有了“舒曼计划”,德法才逐渐实现了和解,才有了早期欧洲一体化。

[关键词]“德国问题”;德法和解;早期欧洲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K51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1X(2009)04—0406—05

“德国问题”在不同时期,含义也不同。可以说,从1871年德国统一以来,德国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每一个时期的“德国问题”。解决“德国问题”的方式、方法尽管都不一样,但最后都失败了。二战后,对整个德国来说,“德国问题”就是战胜国签订对德和约、结束对德国的占领状态、实现德国的重新统一。对刚成立的联邦德国(还有民主德国)来说,“德国问题”就是复兴西德经济、取得独立的国家主权,改善德法关系,防止德国成为“第四帝国”。战后初期西德的“德国问题”的解决,就是通过欧洲一体化途径予以实现的。“德国问题”的解决,也促使西欧逐渐走上了一体化的道路,以至于有了今天的欧盟和欧洲的大联合。

其实,在欧洲历史上,欧洲联合思想由来已久。由于在欧洲历史上大大小小的战争频繁不断,尤其是法德两国之间无休止的战争,使整个西欧元气大伤;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更使欧洲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因此,欧洲人民对和平与安宁的向往十分迫切。从近代以来,欧洲出现了一些要求通过欧洲联合来化解分歧、求得和平的思想和理论。

有关欧洲联合的想法可以追溯到18世纪,首推法国的圣一皮埃尔,他被称为欧洲联合的精神“鼻祖”。他在《永恒和平方案》中首次提出了建立欧洲邦联政府的思想,即通过建立欧洲各国参加的欧洲“邦联政府”来实现欧洲各民族问的“永恒和普遍的和平”。19世纪,欧洲联合的理想进一步发展成为“欧洲统一”的思想。在19世纪40年代,法国就涌现出了一批欧洲联邦主义者,如空想社会主义者蒲鲁东,提出了欧洲应由大小不一的“联邦”组成,然后联邦与联邦之间再结成更大的“欧洲联邦”的构想。此外,在法国还出现有“欧洲合众国”、“欧洲联盟”等主张和思想。

欧洲人不仅在理论上探讨欧洲联合的问题,而且还企图将这一思想付诸行动,并为此进行过努力。欧洲人曾在布鲁塞尔、巴黎和美因河畔法兰克福等地多次举行过和平大会,要求欧洲国家为和平而联合起来。1891年的罗马国际和平大会的决议就曾明确提出建立“欧洲合众国”的问题。20世纪初,在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和战争爆发的危急情况下,要求通过欧洲合作以避免战争的呼声非常高涨。英籍德国实业家马科斯·瓦希特发起召开了1909年的罗马“欧洲联邦”大会。1914年,他又在伦敦建立了“欧洲统一联盟”的组织,旨在通过经济合作使欧洲各国求同存异,以共同利益为“欧洲联邦”的建立奠定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了巨大灾难,使欧洲人民进一步认识到必须通过欧洲联合来消除战争,尤其是在知识界,这种呼声很高。一位挪威生物学家在给美国总统威尔逊的信中指出:“在所有欧洲国家在欧洲合众共和国旗帜下联合起来以前,欧洲的持久和平是不可能的。”(第189—190页)战争中受害最深的德法两国人民更感到通过联合化解相互间仇杀的必要性。德国著名作家海因利希·曼等人也主张通过德法间的合作达到欧洲的团结与合作的目的。

欧洲联邦的思想除了在知识分子之中流行外,也为一些政治家,特别是法德两国的开明政治家们所接受。一战后,法国和德国的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也意识到了在欧洲框架内实现法德和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到只有相互合作和信任才能使两国人民永远享受和平的阳光。曾经多次出任法国总理和外长的白里安就是法德合作和“欧洲联邦”计划的最热心的鼓吹者之一。他的“欧洲联邦”构想是:首先实现法德和解,认为这是构建欧洲联邦的基础。为此,他从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就一直“坚决主张法国和德国和解”(第93页),甚至不顾许多法国人的反对,支持德国于1926年成为国际联盟的常任理事国,并明确宣布:“我们不要步枪,不要机枪,不要大炮!我们要和解,要仲裁制,要和平!”此后,他又对德国作出重大让步:结束对莱因区的占领,把萨尔地区归还德国,撤销军事管制等,以换取德国的信任和合作。在他的建议和努力下,1928年8月27日,美、法、英、德、比、意等15国在巴黎签署了著名的《白里安凯洛格非战公约》。根据这一条约,各方谴责以战争解决国际纠纷,废弃将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工具,在处理争端和冲突时只能用和平方法解决。白里安将非战公约的签订当作实现欧洲与世界和平的一个里程碑,并因此称签订该条约的一天为“人类历史新纪元的第一天”。白里安和平政策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欧洲联合,非战公约则为实现欧洲和平与联合提供了一个好的设想。白里安提出建立“欧洲联盟”的倡议,也得到德国外长斯特雷泽曼的大力支持。时任科隆市市长的康拉德·阿登纳以一种务实的眼光提出了实现法德等国经济联合的主张,目的在于为法德两国良好的政治关系打下“一种稳固的、长久的基础”。然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白里安等人的法德接近和合作政策终究未能实现。

德法作为欧洲的两个大国,又是邻国,它们之间的相互争斗导致了长期的相互仇杀,结怨甚深。长期以来,两国都是以削弱对方、打倒对方为第一要务,以致两国总是冤冤相报,没有走出这个历史怪圈。在这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思想的支配下,“复仇”成为合理、也是最得人心的口号。同时,也是统治者摆脱国内危机、转移人民注意力的手段。在这种思想指引下,欧洲的联合也就不可能实现;相反,德国法西斯为实现民族复仇,将欧洲再一次拖入更加残酷的战争之中,最终还是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也有关于欧洲联合的讨论。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只有实现欧洲联合,欧洲才能从战争造成的混乱中摆脱出来。战争初期,不可一世的德国法西斯企图通过所谓“欧洲新秩序”,通过建立大德意志帝国来实现欧洲联合,即在政治上强制推行法西斯独裁统治,经济上实行以德国为中心的“一体化”和“专业化”,社会和文化方面则推行“日耳曼化”。这种奴役性的、以德意志为中心的“新秩序”,显然不是欧洲人民所向往的真正欧洲联合,因此注定要失败。

尽管在欧洲历史上不断有欧洲联合的思想,一些有远见的政治家并为此作出过不懈努力,但欧洲从来也没有走上联合之路。为什么欧洲联合一直没有实现,而在二战后实现了,使多少代欧洲人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呢?

首先,这与二战后整个欧洲的政治格局有关,即美苏冷战的形势有关。当时,西方世界普遍认为,西欧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对付所谓苏联共产主义的西进威胁,保障资本主义自由制度,所以冷战导致美国决心复兴西欧。其次,经过两次世界大战,欧洲各国受到沉重打击,欧洲人民认识到和平的极端重要性,人们迫切要求恢复经济,重振欧洲。再次,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与解决二战后的“德国问题”有关。

美国复兴西欧,重点是复兴西德,这是从外部来讲;从西德自身来讲,也强烈要求恢复经济、重建家园,恢复主权;对法国来说,害怕德国的复兴对法国重新构成威胁。此时所谓的“德国问题”,即复兴德国,恢复德国的主权,实现德法和解,同时防止德国成为“第四帝国”以及再次成为欧洲战争策源地,使欧洲永远和平,不再发生战争。这也是法国所期望的。

联邦德国成立后,总理阿登纳认为,联邦德国要使西方民主国家承认其为平等的伙伴,就要为恢复完全的主权而进行不懈的努力。1949年9月21日,他在就职演说中指出:“随着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行政和立法机构的建立,大部分责任和决定权将交到德国人的手中。但是,我们还不拥有完全的自由,根据《占领法规》,对德国还有相当的限制。我们将尽力造成一种气氛,使盟国能以平等和宽容的方式应用《占领法规》,只有这样,德国人才能取得充分的自由。”为实现完全平等的独立主权,并与欧洲进行合作,联邦德国极力争取与法国言归于好,消除两国关系方面的障碍,积极支持欧洲合作与联合的各种计划。11月3日,阿登纳利用接见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的机会,作出了呼吁德法和解的姿态。他说:“许许多多历史上的荆棘挡住了两国人民的视野,阻碍着双方往来的道路。但是处在欧洲今天的阶段,‘世仇夙怨已经完全不合时宜。因此,我决心要以德法关系作为我的政策的一个基点。”(第287页)11月7日,阿登纳向美国《巴尔的摩太阳报》记者发表谈话,再次呼吁德法和解,并强调“如果法德之间缺乏根本谅解,欧洲合作是无法实现的”(第291页)。针对联邦德国积极寻求与法国和解的态势,法国也作出了积极的回应。11月2日至16日,法国国民议会讨论对德关系,并通过了一项动议,明确表示要通过“西欧一体化”来解决德国问题。动议指出:“建立赋予有效权力的欧洲机构”,“通过它来使得欧洲各国和德国的关系能够正常化起来”,并要求“把鲁尔国际化,以作为欧洲安全的必要保证和创建一个统一欧洲的必要前提”。3月7日,阿登纳利用接见美国记者金斯伯里·史密斯的机会,提出建立德法联盟的建议:“法国和德国之间建立一个完整的联盟,并把它视为消除萨尔以及其他问题上的分歧的一种手段”,“成为欧洲合众国的奠基石”(第354页)。在3月21日第2次接见史密斯时,阿登纳提出了实现德法联盟的具体措施,即从“关税和经济着手,使两国逐步结合”,“从两国的立法机构中产生”,“成立一个共同的经济议会”,“以便逐步实现两国的统一”。他认为,“通过这样的步骤,法国对于安全的要求可以得到满足,同时也能够制止德国民族主义的抬头”(第357-358页)。可见,阿登纳是想以德法和解方式来解决“德国问题”。

鉴于阿登纳向法国频频投送秋波,美国遂催促法国政府考虑采取主动行动。法国深知无法阻挡美国决心加快复兴联邦德国、并打算武装联邦德国的计划,只有顺从美国之意,与联邦德国打交道,谋求德法和解,才能变被动为主动。于是,法国率先与联邦德国实行煤钢联合。在事先与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商谈后,法国外长舒曼于1950年5月9日举行记者招待会,宣读了一项声明,宣告“法国决定在欧洲建设方面,在与德国建立伙伴关系方面,采取第一个决定性的行动”,这一行动是“把法德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以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煤、钢生产的联合经营将促使欧洲联邦共同经济基础的建立和发展,还可改变这个地区长期从事武器制造使它自己不断成为牺牲品这一命运”,“这样结合起来的联合生产意味着将来在法德之间发生战争是不可想象的,而且在物质上也不再可能”。声明建议成立一个超国家的高级管理机构,即创建“一个强大的、各国可以自由参加的生产共同体”,管理西欧的煤炭和钢铁资源。这一声明被称为“舒曼计划”,西方学者称它为“欧洲史上划时代”事件。阿登纳对“舒曼计划”表示“由衷地赞同”。他在记者招待会上说:“舒曼计划”“是法国及其外交部长舒曼针对德国和欧洲问题所采取的一次宽宏大量的步骤”,“对德法关系和整个欧洲的发展具有可以想像的巨大的意义”,“是德法关系的一个非常重大的发展”,“为今后消除法德之间的一切争端创造了一个真正的前提”(第377-378页)。5月10日,艾奇逊在伦敦发表声明,称“舒曼计划”是促进法德和解及推进西欧经济一体化的“一个最重要的事态发展”,是美国政府长期以来所支持的目标,美国政府“以同情和赞赏的心情来认识这个法国所倡议的重大和深远的意图”(第242页)。

由上可见,如何解决“德国问题”?为了防止德国在复仇主义情绪下重新走上战争之路,人们期望的是通过欧洲一体化来实现。当时法国资深政治家勃鲁姆说得好:“在一个和平和稳定的欧洲中使德国不致为害”的唯一途径,就是把德国结合到一个“强大的、足以对它进行再教育和加以约束的,并在必要时加以控制的国际共同体之中”(第336页)。换言之,只有通过欧洲联合,建立一种超国家的一体化机制,列包括德国在内的各国行为加以限制,才能实现欧洲的长久和平与相互合作。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舒曼计划》才得以提出。

之所以说早期欧洲一体化的实现,最主要的原因是与解决“德国问题”有关,还因为西欧一体化的起步是从煤钢联营开始的,而煤钢联营又主要是解决西德的鲁尔问题。鲁尔是德国钢铁工业的中心,重工业的中心,是德国历次建立强大军事力量、发动战争的基础。有了钢铁工业才能建立强大的军队。法国在普法战争中的失败是由于敌不过以西门子、克虏伯发明制造的钢炮武装起来的普鲁士军队。正如凯恩斯所说:“德意志帝国与其说是依靠血和铁建立起来的,不如说是依靠煤和铁建立起来的。”_6(第1页)钢铁工业是使德国强大的重要工业基础。复兴德国,不对鲁尔工业区进行管制,法国是不会安心的。鲁尔是法国最害怕、在安全方面最担心的问题。所以,为解决鲁尔问题,法国外长舒曼别出心裁地抛出了《舒曼计划》。舒曼建议“将法德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它欧洲国家都可以参加的高级联合机构的管制之下”,其目的是很明确的,是想通过煤钢生产经营一体化来约束和牵制德国。所以“舒曼计划”提出后,才有了煤钢联营条约,才有了西欧煤钢生产经营一体化,才有了1957年的《罗马条约》,才有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才有了早期欧洲一体化。

当然,复兴德国的前提是因为美苏冷战,是因为要实施复兴西欧的《马歇尔计划》,这是解决“德国问题”的外部因素。就法德两国而言,法国认为,欧洲一体化除了能更好地拴住德国外,德法合作及欧洲一体化也增加了法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分量,满足了法国振兴法兰西成为欧洲大国的愿望;另外,从经济上来说,法国也需要欧洲一体化和欧洲共同体,运用共同体自由贸易的条款使法国工业现代化。对德国来说,实现与法国的和解,并通过与法国的合作推进西欧一体化,积极接受法国目的在于控制德国的欧洲一体化建议,也是因为它符合德国当时的最高国家利益一恢复主权、复兴经济,重返国际大家庭。因为,德国认识到从一个对抗、分裂的欧洲得不到任何好处。因此,德国愿意也乐于接受法国的这种约束

与限制。德法双方都有各自的目的,一体化是其和解、合作的最好途径。

出于对第三帝国给法国及欧洲带来伤害的愧疚,德国在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基本上是扮演了一个顺从和迁就法国的小伙伴角色,并尽力避免欧共体内的摩擦。如在《罗马条约》及共同农业政策形成的谈判时,德国就基本上顺从了法国的意愿;德国虽然希望英国加入欧共体,但戴高乐在1963年和1967年对英国申请的两次否决,德国也表示了默认;在对法国及对欧洲政策问题上,德国宁愿保持低调,尽量避免在欧共体内追求本国的最大利益。总之,为欧洲一体化顺利发展,德国作出了很多让步。后来的领导人施密特、科尔,也为推动欧洲一体化和建立欧洲联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战后美国的复兴西欧计划是促使西欧走向联合的外部条件。即使没有美国复兴西欧计划,德国照样要复兴,法德照样会实现和解。所以,二战后西欧走上联合之路,德国是核心,德法和解是关键,所以人们称德法是欧洲联合的发动机、火车头。战后欧洲一体化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德法两国的关系史,而在德法两国的关系中,战后欧洲一体化也占据着绝对的中心位置。与1945年以前的德法关系相比,战后两国关系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和解与合作。这种和解与合作的表征和外壳是欧洲一体化,而欧洲一体化也保证了德法关系能在一个既定的轨道上稳定而健康地发展。

解决“德国问题”的前提是首先要实现德法和解。“舒曼计划”为实现德法和解提供了一个途径。从1949年联邦德国成立到1963年《法德友好合作条约》的签订,德法两国在短短的14年内就完成了从宿敌到伙伴的转变,并使西欧初步迈上了经济一体化的道路。解决“德国问题”,实现德法和解,从而使西欧顺利走上了早期欧洲一体化道路。

[参考文献]

[1]陈乐民:《“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

[2][法]让·巴蒂斯特·迪罗塞尔,《外交史》上册,李仓人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

[3][德]康拉德·阿登纳:《阿登纳回忆录》(1),上海外语学院德法语系德语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4][美]迪安·艾奇逊:《艾奇逊回忆录》上册,伍协力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

[5]萧汉森、黄正柏:《德国的分裂、统一与国际关系》,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美]埃德温·哈特里奇:《第四帝国》,国甫、培根译,北京t新华出版社1982年版。

(责任编辑桂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