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复苏:精巧的平衡动作
2009-09-03
英国《经济学人》
中国的增长本来就已经惹全世界嫉妒。如今,那些经济衰退的国家更是嫉妒得眼都绿了。7月16日,新数据显示中国今年第二季度的经济增长率为7.9%,以任何人的标准来看这都足够健康了。中国的经济刺激方案显然非常有效。事实上,有效得令一些经济学家担心它的表现好得过了头。
经济反弹得如此之快,原因之一是中国的经济放缓很大程度上是自己造成的,而不是因为美国的经济崩溃。在2007年,人们担心经济过热,促使政府抑制用于建设和购房的信贷。这样的结果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中国经济就已大幅度放缓。然后到去年11月,政府完全打开了信贷水龙头。
这给国内消费一股很大的推动力,但也引起忧虑:流动性的洪流会否推高通胀,助长股市和房市泡沫,堆积坏账。事实上,在不久的将来,高通胀的风险似乎并不高:上半年,中国消费价格指数跌1.7%,国内外剩余产能令价格保持在低位。
使用“泡沫”一词可能为时尚早。股市仍然只是2007年高峰期的一半,尽管今年深圳和上海房价急升,但全国平均水平和一年前相比几乎没有提高。然而,银行借贷的速度是不可持续的,而且美国最近的经验表明,阻止泡沫形成比事后收拾残局要好。
目前,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发出的信号是,他希望货币政策保持在相当宽松的状态。出口仍然脆弱,政府担心过早紧缩会破坏复苏。10月将迎来国庆60周年,政府也热衷于创造就业,维护社会稳定。
但是央行已经开始轻轻拉住缰绳。中国银监会已经警告银行要遵守二套房按揭规则。
房市最近的反弹其实正是政府所追求的,因为它把房地产当作刺激私人消费的手段。房产销售量的提升鼓励了家具和家电的消费。而且施工建设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事实上,它雇用的工人几乎和出口业雇用的工人一样多。
鉴于房地产之于内需的重要性,政府不大可能强力压制房市。尽管最近出现贷款热潮,但中国的银行按揭贷款和美国相比仍然非常保守。然而,美国金融危机给中国政府的教训很直白:绝不应该忽视过于宽松的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