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才与疯子的合力

2009-09-03刘悦坦

销售与市场·管理版 2009年23期
关键词:爱迪生疯子板凳

刘悦坦

无论是“天才向左”,还是“疯子向右”,单一的方向一定跑偏。人类社会真正需要的是在一种合力状态下的稳步前进。

天才是人类社会中最怪异也最稀缺的一类人。从本质上讲,离天才最近的人是疯子,他们之间只有一个小小区别——天才向左,疯子向右。凯·雷德菲尔德·杰米森女士的《天才向左,疯子向右》一书则告诉我们如何在天才的热情和疯子的躁郁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由于本书的作者曾是一位躁郁症患者,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她最了解天才。

天才的最大特点是与当下社会的“不兼容性”。尽管历史上有着某些具备天赋才华的“神童”,其才能很早便得到社会的认可,终生伴随着鲜花、掌声和赞扬,一如莫扎特。但是,真正意义上“典型”的天才几乎都不被当时的社会所认可。相反,天才往往从小就被认为是十足的笨蛋。

在我当年的小学课本上,有一篇名为《第三个小板凳》的故事。在爱因斯坦孩提时代的一堂手工课上,老师检查大家的手工作品,发现小爱因斯坦的作品是一只很粗糙的小板凳。于是,老师将板凳拿起来问同学们:“难道世界上还有比这个更粗糙的小板凳吗?”全班哄堂大笑。笑声中有一个异样的声音:“有的!”众人将目光投向小爱因斯坦,只见他从抽屉中取出两只小板凳,举起其中一只说:“这是我做的第一只小板凳。”又指着另一只说:“这是我做的第二只小板凳。”最后,他举起刚才为大家所讥笑的小板凳说“这是我的第三只小板凳,尽管它也很粗糙,但是比我前两次做的好多了。”

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始终不理解这个故事的“寓意”在哪里——诚实?坚持?勇敢?似乎都不是。直到我上了大学,在大学英语课本上,再次读到一篇关于爱因斯坦的故事。一次,爱因斯坦教授被一只潜水鸟玩具所吸引,这只上了发条就会在水里游泳的小玩具很有意思,它还能不时地把头潜入水中,然后再浮出来。爱因斯坦对这个玩具的机械动力装置很感兴趣,在脑子里设想这只潜水鸟的运动机制,想出一个,觉得不对,很快又推翻了,再想出一个,又很快推翻了。这时,旁边的一个小朋友给这位获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一个建议:动手把这个玩具拆开看看不就知道了吗?

对此,爱因斯坦断然拒绝。他宁可在脑子里反复思考也不愿动手拆开看看。

至此,我终于明白,《第三个小板凳》的全部寓意在于——爱因斯坦注定成不了好木匠,爱因斯坦的价值在于他充满奇特想象力的大脑。作为一位理论物理学家,“动手”从来就不是爱因斯坦的专长。

同样是大科学家的爱迪生却截然相反,他小时候孵鸡蛋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小爱迪生看到母鸡卧在鸡蛋上就能孵出小鸡来,于是,他决定自己也试一试。爱迪生从家里拿来几个鸡蛋,在邻居家找了个僻静的地方,他先像老母鸡一样搭好一个窝,在下面铺上柔软的茅草,再把鸡蛋摆好,然后静静地趴在上面。天快黑了,父母仍不见小爱迪生回家,于是四处寻找。最后,父母在邻居家找到了小爱迪生,只见他趴在草窝上一动也不动——他还在孵鸡蛋呢。

爱迪生的特点在于“动手”,他从不去思考:“人的体温没有鸡的体温高,这样孵蛋是孵不出来的”,而是先去实践,再看结果。后来,爱迪生为了发明电灯灯丝,先后试验了2000多种材料,甚至包括马尾巴和朋友的胡子。经历了2000多次失败之后,爱迪生最终找到合适的材料。

天才在某些方面一定是非常笨的人,因为天才的超常才能与创造力不是指向当下,而是指向未来。因此,天才是过早降生到当代的“未来人”。很多情况下,他们的巨大价值要到若干年后才会被后人发现——他们是“存在”而“不属于”所生活的时代和社会。由于思维方式过于超前,真正的天才往往表现出常人所不能理解的种种特性和怪癖,也往往不融于由常人构成的社会,不肯屈从于社会或常人的规范或标准。因而,真正的天才往往是作为他所生活的时代、社会的“对立面”而存在的。

对爱因斯坦和爱迪生而言,一个善于动脑,一个善于动手;一个专注理论,一个热爱实践。然而,两“爱”却都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天才之一。对爱因斯坦而言,爱迪生这样的实践派一定是“疯子”,而在爱迪生看来,爱因斯坦玄而又玄的“相对论”同样无异于神经病患者的梦呓。爱因斯坦发现了相对论,但做不好小板凳:爱迪生发明了电灯,但孵不出鸡蛋。其实,只要结合爱因斯坦和爱迪生各自的长处,便能得到第三条路径:若要得到小鸡,又不让母鸡孵蛋,最好采用“相对”的策略:让电灯孵鸡蛋。

因此,无论是“天才向左”,还是“疯子向右”,单一的方向一定跑偏,人类社会真正需要的是在一种合力状态下的稳步前进。这就是“天才”和“疯子”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编辑:赵晓萌)

猜你喜欢

爱迪生疯子板凳
送你一张小板凳
我的房间里有头熊
我可以做你的朋友吗
荡秋千
爱板凳腿儿的老韩
人人认识的爱迪生
小板凳
发明大王爱迪生
发明大王爱迪生
爱迪生的“13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