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一方 造福一方
2009-09-03陈启东李向阳周标
陈启东 李向阳 周 标
离开105国道,沿着蜿蜒的水泥路,驱车十来分钟,就到了江西省吉水县醪桥镇黄家边村,眼前,一条条水渠纵横交错,滋润着千亩良田;一幢幢新房拔地而起,错落有致。5月的黄家边,依然春意盎然,路边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好一片和谐新农村景象。回想起这几年的变化,村民们打心眼里感激省水利厅。
黄家边村位于吉水县醪桥镇北部,全村由黄家边、匡山、梅岭3个自然村组成,共389户1576人,受历史、自然等因素影响,交通、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出现地理位置好,车子却难进来,有水库、水渠却不能灌溉的现象。落后的基础设施,严重阻碍了村民的对外交流和农产品销售,村民收入增长缓慢,被列为省定“十一五”扶贫开发重点村。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省水利厅从2007年起定点包扶黄家边村。在厅领导的重视下,本着对老区的无比关切,省水利厅紧紧围绕“四个点”,以发展村级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完善基础设施为工作主题,坚持以人为本、稳步推进的原则,先后派出2个工作组,走访了全村13个村小组,落实项目10多个,援助款物累计170多万元,扎实开展帮民、扶贫工作。在水利厅的帮扶下,全村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提升、农业产业逐成规模、农民素质明显提高、村民日子越过越好。
着手点把准脉膊针对病因下药
2007年6月,省水利厅工作组下到村里后,马上就开始了紧张的工作,6月的黄家边,已是烈日当空,为了摸清村情,寻找贫困原因,挖掘发展潜力,驻村工作组的同志白天深入田间地头,夜里来到农民家中,在短短两周时间内,走访了全村3个自然村的13个村小组。通过实地调查、与干部群众交谈,对黄家边村的山山水水、人情世故、经济、社会情况都有了详细的了解。并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组织了村小组以上干部到上届包扶点乌江镇乌江村和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考察学习。结合黄家边村实际,在多方征求干部、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大家进一步统一思想,认为黄家边村致贫原因有三点:一是农业基础差,二是产业底子薄,三是农民素质不高。针对这些情况,制定了《江西省水利厅2007—2010年定点包扶吉水县醪桥镇黄家边村工作规划》和详细的年度工作计划,确定了帮扶工作目标、明确了工作重点,并提出帮扶工作要做到“三个坚持”,即:坚持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努力整合优势资源,形成合力,服务于扶贫工作。
切入点急民所急基础建设要先行
急民所急、思民所思,分析群众反映的问题,焦点几乎都是集中在水利、交通建设滞后,投入资金少,致使生产生活条件跟不上。为了开好头,给村民吃上“定心丸”,增强群众脱贫信心,工作组决定,先从基础建设人手,首先改善农民最关心的生产、生活问题。
第一,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公路通,则百事通”。贫困村之所以贫困,就是因为出行不便阻碍了村民对外交流,工作组决定把环村路作为定点帮扶的首要任务。根据该村实际,工作组对三个自然村的水泥路建设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黄家边、匡山、梅岭各自然村间都通砂石路,但路况差、坑洼不平,而且没与进村公路相连接,外面车子难进去,农民买卖全靠板车拉、肩膀扛,十分不便。经对工程进行研究评估后,水利厅立即筹集资金11万元,并带领村干部到县交通部门争项目跑资金,从交通部门争取资金22万,再整合了财政扶贫资金和村民的自筹资金,修通了3.3公里环村水泥路并与进村公路对接,村民从此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历史。
第二,农村的命根子是农业,而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黄家边自然村有一座水库——狮子石水库,全村大部分水田依靠该水库灌溉,由于年代久远,狮子石水库已成为病险水库,渠道渗漏严重,而梅岭自然村边山渠道淤积崩塌也不能正常输水,匡山村则根本没有灌溉水源。工作组驻村以来,就充分利用部门优势,把水利改造作为帮扶重点,大兴水利,力保农业命根。一是争取重点小(一)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安排资金19万元,对狮子石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新建输水隧洞、加固溢洪道,争取小农水安排资金10多万元,加固维修下游5公里东、西两条干渠。二是争取2万元整治梅岭村边山渠道500米,解决了该自然村180亩农田的灌溉问题。三是争取资金12万元,新建匡山小落坑山塘,改变了匡山村靠天吃饭的状况。在工作组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黄家边村水利设施不断完善,全村2400亩农田99%都能得到有效灌溉。
立足点改善民生扶贫济困暖人心
民生是根本,水利厅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工作重点,在帮扶工作中,时刻以新农村建设为标准,坚持以人为本,推动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努力改善村民生活条件。一是争取资金60万元,实施了“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水塔、打机井各一座,铺设管线8000多米,解决了全村1500多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实现了户户通自来水,彻底改变了村民无水喝、喝浊水的局面。二是以扶贫济困为己任,努力帮助贫困户解决温饱问题。水利厅领导逢年过节都会来到黄家边村,走访慰问敬老院老人和贫困户,询问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去年春节,在厅领导的委托下,李东江书记一行来到黄家边村,走访慰问了28户贫困户,并送去慰问金6500元,给他们带来了厅党委的祝福。三是促进民主管理,丰富村民文化生活。为提高两委工作效率、丰富村民文化生活,省水利厅筹集资金20多万元,建成一个集办公、学习、娱乐为一体的村组活动中心,一楼以办公为主,二、三楼建学习娱乐室,使村民参与村务管理、交流学习更为方便,大大改善了为民服务条件。四是大力支持教育事业,提高人口素质。为加强学生体育锻炼,丰富师生生活,工作组积极联系县体育局,由体育局补助一半,筹集到资金2.8万元,在村小学建了一个占地面积550平方米的篮球场,并配备篮球架和乒乓球桌2个。
落脚点发展第一增收就是硬道理
水利厅孙厅长来黄家边指导时就曾强调:“包扶工作要本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工作思路,要积极帮助村里搞好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变‘输血为‘造血,努力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建立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在包扶工作中,工作组始终把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发展优势产业作为第一要务来抓,经过认真调研,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结合该村自然条件,确立了大力发展林果、饲养业为主的经济发展路子。统筹全村干部力量,成立了种植饲养工作小组,负责经济发展近、中、远期计划,并组织干部到外地学习成功经验,还多次邀请农业专家深入村组举办培训,涉及蔬菜、花卉种植及畜牧等专业,培训实用技术人才60人次,有效地增强了村民致富信心。
依靠区位、自然优势,大力扶持“绿、白”两大产业。第一,依托县里生态立县、创省级卫生城的战略,大力发展花卉苗木产业。第二,充分利用狮子石水库近300亩水面,把分散养鸭集中到水库饲养,统一管理,形成养殖规模,走“水上养鸭、水底养鱼、水边种草”的生态农业之路,扶持了一批养殖专业户,去年销售母鸭近15000羽、并形成“鸭一蛋一苗(鸭苗)”产业环。同时,鸭粪又可以补充鱼饲料,既获得了经济效益,又保护了生态环境,目前水库中养殖各种鱼类近100000尾,在水利厅的扶持下,村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农村优势产业逐渐壮大,有力地促进了黄家边村的发展。
[作者简介]陈启东,男,江西省吉水县扶贫办主任;李向阳,男,吉水县扶贫办纪检组长;周标,男,吉水县挟贫办干部。
[责任编辑:李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