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礼正义》标点商榷

2009-09-03姚金泱

文教资料 2009年21期
关键词:中本句读引号

姚金泱

摘要:本文通过对比《周礼正义》两个版本,即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万有文库本与中华书局出版的王文锦、陈玉霞点校本。在断句、标点方面的不同,撮录数条可商榷之断句处.略陈其疑,以就教于方家。文章分三个部分:先简单介绍句读和标点符号的差异:再归纳两个版本断句不同的几种类型.并分析原因;最后总结几种标点符号需要统一的情况。

关键词:《周礼正义》版本标点

《周礼正义》大概有这几种版本:一是乙巳本,即1905年出版的孙氏家藏铅铸版初印本;二是楚学社本,即1931年湖北笛湖精舍的木刻本;三是193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万有文库本(以下称万本);四是1936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的《四部备要》本;五是1987年中华书局出版、王文锦和陈玉霞点校的版本(以下称中本),此本是在参校乙巳本和楚学社本的基础上发行的善本,是目前流传较广的版本。笔者仅对万本与中本进行断句、标点方面的对比。

在断句、标点方面,万本采用句读,而中本采用标点符号。笔者认为有必要先简单区分句读和标点符号之间的差异,以便在对比过程中有所侧重。

(一)标点符号的种类比句读多。

万本用“句”的地方,中本可以用句号、问号、感叹号、冒号等;万本用“读”的地方,中本可以用顿号、逗号、分号等。

(二)标点符号的功能比句读多。

句读主要起断句作用,表示句子与句子之间、句子内部的停顿:而标点符号除了表示停顿外,还可以用来表示引用、表达语气、体现词语的性质和功能等。比如,引号可以表示引用、突出、说反语,书名号用来引用书名,感叹号、问号等可以表示句子的语气,分号可以体现出句子的层次。等等,这些都是句读所没有的功能。

中本有大量的引号和书名号是万本所没有的。这些多出的引号和书名号,笔者并不认为这是两个版本在断句处理上的重大分歧,而是把它们看成标点符号比句读新增出的功能。

两个版本的断句不同之处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不影响文意,可断、可不断;另一种则影响了文意,比如偏离作者意图、不符合逻辑或者不符合史实。笔者的分析对象主要是后者,并将其原因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没有联系上下文导致断句错误。

A、此注别援郊外为甸为说。与彼不合。盖偶有不照贾疏。曲申其说。乃谓天子籍田在南方甸地。(万本)

B、此注别援郊外为甸为说,与彼不合,盖偶有不照。贾疏曲申其说,乃谓天子籍田在南方甸地。(中本)

这两句的断句不同导致意思相反,A句认为“此注曲申其说”。B句则认为“贾疏曲申其说”。根据上文可知“郊外为甸”的观点是由此注提出来的,不是贾疏提出的.“曲申其说”的是此注,而不是贾疏。因此,此处当从万本。

(二)忽略专有名词导致断句错误。

A、左传僖三十年。晋有医衍成。十年。秦有医缓。疑即此官也。(万本)

B、左传僖三十年,晋有医衍;成十年,秦有医缓,疑即此官也。(中本)

“成”是专有名词,即指“成公”,应该和下文的“十年”结合表示成公十年,而不应与上文的“晋有医衍”结合。因此,此处当从中本。

(三)出现错别字导致断句错误。

A、尚书日。肇牵牛车。远服贾用。方言远行可知也。(万本)

B、《尚书》日:“肇牵牛车,远服贾用”何?言远行可知也。(中本)

B句中。“方”被讹误成疑问代词“何”,便在其后面加了问号,这是错别字造成的断旬错误。因此,此处当从万本。

(四)对史实的不了解导致断句错误。

A、惠公之在梁也。梁伯妻之梁赢。孕过期。卜招父与其子卜之。(万本)

B、惠公之在梁也,梁伯妻之,梁赢孕,过期,卜招父与其子卜之。(中本)

这句话出自《左传》,记录的是晋惠公在梁国的时候,梁伯把女儿嫁给他。梁赢怀孕,过了预产期,卜招父和他的儿子占卜此事。因此,此处当从中本。

(五)没有理清逻辑关系、层次结构导致断句错误。

A、诒让案。内宰与小宰相对。为内外小宰。治王宫之政令。内宰治王内之政令。职掌略同。(万本)

B、诒让案:内宰与小宰相对为内外,小宰治王宫之政令,内宰治王内之政令,职掌略同。(中本)

这句话层次分明,先总说内宰与小宰是相对为内外的,再分说内宰与小宰各自的职责。A句没有理清这个逻辑关系而造成断句错误。因此,此处当从中本。

(六)没有弄清引用内容导致断句错误。

A、案、诗经周颂载芟。侯强侯。以后郑彼笺云。以谓闲民。今时庸赁也。(万本)

B、案:《诗经·周颂·载芟》:“侯强侯以。”后郑彼笺云:“以谓闲民,今时庸赁也。”(中本)

这里引用《诗经·周颂·载芟》的句子,B句是正确的。A句的错误很可能是容易误将“以”和下文的“后”结合而导致的,也可能是排版错误。因此,此处当从中本。

除了以上会影响文意的标点外,两个版本在训释、引用、罗列等方面都还存在着前后标点不统一的现象.它们大部分情况下不影响句意,但是笔者认为有必要进行统一。

(一)训释术语、训释内容的标点不统一。

1被训释词的后面需不需要加标点的问题。

A、广雅释诂云。樗、驯、善也。(万版)

B、《广雅·释诂》云:“樱,驯善也。”(中版)

A句表示“樱”、“驯”两个词是同义词,都训为“善”;而B句表示“樱”训为“驯善”之义。一般情况下,训释词后面不加标点并不会改变文意,但并非所有情况都如此.上述例子就已经产生歧义。因此,在被训释词的后面统一加上标点可以使被训释词一目了然,不至于产生歧义。

2“案”的后面需不需要加标点的问题。

A、案此散文得通。(万本)

B、案:此散文得通。(中本)

笔者认为,“案”的后面可统一加上冒号,表示下文将引出作者所按的内容。

3引用《说文解字》的“从某从某”或“从某某声”,中间需不需要标点的问题。

A、说文耳部日。联、连也。耳连于颊。丝连不绝。故从耳、从丝。(万本)

B、《说文·耳部》曰:“联,连也,耳连于颊,丝连不绝.故从耳从丝。(中本)

笔者认为这种情况可加可不加,统一了即可。

以上几种情况,笔者认为应统一规范,并将其贯穿全文,以体现训释体例的规范性。

(二)引用的标点不统一。

1在“云……是也”、“……是也”中,“云”的后面。以及“是也”的前面需不需要加标点的问题。

A、司马法云。四百里为县。是也。(万本)

B、《司马法》云“四百里为县”是也。(中本)

例旬中,中本通过引号来把引用的内容和其他内容隔开;而万本由于没有引号,常常在“云”的后面、“是也”的前面断句,这样处理除了表示停顿外,事实上也是为了让读者更清楚地看出引用的内容。二者可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此,问题也只是统一标点而已,笔者建议统一在“云”后加冒号,引用的内容加引号,而“是也”前则不需加逗号。

2在“曰……”“云……”中,“曰”、“云”的后面需不需要加标点的问题。

中本在“日”、“云”的后面时而断、时而不断。笔者认为以断为妙,即在“云”后面加冒号,提示下文是引用。有人认为:像“日”、“云”这样的记言语动词可以起到句读的作用,无需断句。笔者认为这样的观点不完全准确.因为记言语的动词除了“日”、“云”之外,《周礼正义》中还出现“所谓”、“陈”、“诉”、“言”、“告”等词,而且,没有这些记言动词作标识的读句并不一定就不记言。

(三)并列词之间的标点不统一。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并列词之间,中本统一加了顿号.而万本时而断、时而不断,不统一。

A、冢宰虽专掌治职。而总摄六管。凡教礼政刑事五职。无所不统。(万本)

B、冢宰虽专掌治职,而总摄六管,凡教、礼、政、刑、事五职,无所不统。(中本)

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并列词之间加不加顿号,一般情况下都不会影响读者对旬意的理解,但断了可以让读者一目了然地看出那些是并列词,同时这表明了中本在使用标点符号方面比万本要细化得多。

总之,标点比句读丰富得多,引号、书名号等可以看成是标点比句读多出来的新功能。除此之外,两个版本的其他断句不同的地方,有的会影响文意,有的则不会影响文意。造成二者不同的原因很多,除了上文归纳的原因之外,今人校对、印刷的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笔者在此只是略陈几种可供商榷之处,还望读者批评指教。

猜你喜欢

中本句读引号
引号的用法
“咕咚”为什么加引号?
短句(主语+谓语)
比特币的谜底,很多年后才会揭开
引号和书名号
“中本贯通”政策的逻辑、隐忧及理性实践
《〈曹刿论战〉句读解惑》商榷
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宾语前置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