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两个服务”实现共振双赢
2009-09-02薛杰
薛 杰
企业媒体,指的是由企业出资出人创办的报纸、有线电视台(站)、网站、期刊等新闻传媒。企业媒体的地位和生命力就蕴涵在竭诚为企业服务的作为之中。在当前企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新形势下,企业媒体要更有效地展示新作为,不断提升自身的引导力和影响力,就必须善于在服务企业经济建设与服务职工群众的结合上做文章,把指导性和可读性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改进新闻报道。这里,笔者结合河南油田新闻中心3年多来的实践,探讨企业媒体应如何在强化“两个服务”上实现共振双赢。
经济报道要出彩。但应把增强可读性作为突破口
要让经济报道唱主角。企业的中心工作就是搞经济建设。而作为依附于企业的新闻媒体,它的根本任务无疑就是要为企业的经济建设服好务。综观我国大批企业报的成长历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企业媒体要更好地体现指导性、配合企业中心工作,就必须把经济报道作为它的重头戏来唱;唱得好,它就有地位,就能发展壮大。作为企业媒体,应该时刻围绕这一中心,不惜版面、不惜时段地把经济工作的宣传报道抓紧抓好。
要势力增强经济报道的可读性。从企业媒体近年来的实际情况看,对于经济报道的地位,认识上都基本到位。几乎每一家企业报,都拿出了相当的版面来组织经济报道,并且报道也显示出了应有的深度。然而,无论是报纸还是电视,有一个共性的问题值得探讨和改进,那就是经济报道的模式化倾向相当严重:一写领导高度重视,二写具体措施,三写效果明显,四写经验体会,基本上是经济术语+数字+过程。既像工作总结,又像生产简报。这种模式化的经济报道,工作味重,新闻性差,形式呆板。抑制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要增强经济新闻的感染力。要增强经济新闻的可读性和感染力,首先要增强读者意识,多尝试从受众视角切入:其次要改进传统的报道模式和表现手法。在这方面,《河南石油报》一直在进行着有益的探索:一是从生活化角度对“硬新闻”进行软处理。二是变“物化”为“人化”,注重突出经济活动中人的主体地位。一切经济活动都离不开人,写活、写好了人物,经济报道自然就会出彩。三是展现故事,即通过悬念、情节等具有事件变化的要素吸引读者的兴趣。使经济新闻故事化。尽管经济工作很枯燥。但如果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经济活动中其实有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像《野鸭重返月亮湖》、《竞争上岗师徒也不相让》等反映河南油田环境保护、企业改革主题的硬主题、老题材,由于报道模式的突破、表现手法的改进,文章顿然生辉,受到企业上下和新闻界行家的一致好评,并分别获得河南省及全国新闻奖。
要敢于改进会议和领导活动的报道。企业的各类会议较多,如果总让会议报道和领导讲话充斥版面、占领频道,职工群众必然生厌。我们的思路是把会上最有价值的新闻、最新鲜的事实、为广大职工所关心的内容筛选出来突出报道;对于一般的部门工作会议,有一定新闻价值的,我们就限定字数进行适度报道;对于没有新闻价值、可报可不报的会议,不予报道。即使对职代会、党代会、年度工作会等必须浓墨重彩地进行报道的重要会议,也逐步改变了以往“泡”会、跑会、简单报会的习惯做法,开始紧紧围绕职工群众关注的工作和问题寻找线索、深入研究,再从会外、会后搜集素材,把以往一般性、常规性“就会报会”变成了转变角度、发掘信息亮点、给读者提供“干货”的正常报道活动。对于油田领导的活动,我们则注重报道指导工作、解决问题的内容,减少单纯行踪性的报道。
报道领域要拓展,但应着眼于促进企业经济发展
企业媒体要更好地为职工群众服务。就必须为职工群众提供多方面的信息和资讯服务,进一步增强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和可读性。这就要求企业媒体延伸新闻触角,拓展报道领域,进一步贴近职工群众的工作、生活和思想。
拓展报道领域,满足多方需求。伴随着资讯时代的到来,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近几年发展突飞猛进,对新闻资源、受众资源的争夺几近白热化。通过互联网和社会报刊传播的各种信息,更是铺天盖地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吸引着受众的眼球。在这种形势下,企业媒体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尽力满足职工群众对新闻信息多方面、全方位的需求,已成为企业媒体必须思考与面对的问题。2006年年初,我们在原来周末版的基础上创办了《河南石油报·家庭版》。它设置了《社会新闻》、《消费理财》、《子女教育》、《健康卫生》、《休闲娱乐》、《文化体育》等多个专栏,向职工提供日常工作生活需要的大量信息。家庭版每周五出版,并通过社区居委会送到油田的千家万户。对这一在国内企业报界开先河的做法,河南省新闻出版局评报员认为:“这是企业报增强贴近性、努力服务职工群众的有益探索。”
把镜头、笔头对准职工群众。职工群众是企业生产经营的主体,是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决定力量,理所当然应成为企业媒体宣传报道的主角。3年多来。我们在认真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推动企业工作部署的同时,坚持让职工群众成为报纸版面和电视荧屏的主角,起到了典型引路、鼓舞士气、凝聚人心的积极作用。我们相继开辟了《岗位能手》、《凡人写真》、《道德模范》等栏目,反映一线基层职工的工作与生活,展示了职工群众的精神风貌,教育引导职工爱岗敬业;而且还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反映他们的喜怒哀乐,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为文学爱好者留出《秦淮风》版面,让他们的思想、情感有一个驰骋的空间。
注重释疑解惑,努力排忧解难。企业媒体要善于倾听职工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把他们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来信的形式有选择地进行编发,让企业领导和相关部门及时掌握真实情况。促进问题的解决。
对职工群众来电、来信反映的一些涉及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具体政策和问题,尤其是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热点、焦点问题,企业媒体也不能回避,要充分发挥企业媒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做好释疑解惑工作。在推进企业改制分流进程中,我何针对部分职工思想上存在的错误和模糊认识。及时组织异地采访组深入到河南油田周边的改制企业中采访,反映这些企业在改制后发生的巨大变化和职工认识的转变。帮助油田职工转变观念,有力地推动了企业改革。2008年3月,在油田信访稳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为搭建起干群平等交流、共谋发展的新平台,我们又抽出专人组成栏目组,在油田电视台开办了每周一期的《油区居民论坛》栏目。该栏目开办一年来,已播出40多期。居民论坛以其崭新的形式和视角,贴近居民,直面问题,明辨是非,引导舆论,受到了油田领导和职工群众的普遍欢迎。
队伍素质要提升,但应立足于“眼睛向内”夯实功底
企业媒体要不断提升为企业经济建设和职工群众的服务水平,归根结底要靠高素质的人才。然而,时下多数企业媒体编辑记者的素质并不能完全适应“两个服务”上水平的迫切需要。相对企业而言,一方面企业媒体的编辑记者并非企业的主业人员,近年来,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媒体单位进入十分困难,不少单位的编辑记者已经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另一方面,企业媒体单位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编辑记者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由此受到一些影响。
抓学习,练内功。为盘活现有的人力资源,努力提高编辑记者队伍的综合素质,河南油田新闻中心近年来在没有新增一名编采人员的情况下。始终坚持“眼睛向内”,狠抓采编队伍素质建设,收到了明显成效。我们大力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使采编人员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持党性原则、把握正确导向方面明显进步:采取内部交流互学与送出去参加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加强新闻业务培训,使编采人员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报社坚持每周五学习制度,并适时举办个人作品研讨会。电视台每月开展作品讲评活动。我们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逐年加大送外培训的力度。此外,我们还注重向大报学习,向兄弟企业报(台)学习,努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转文风,改作风。随着时代的变化,职工群众的口味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综观企业媒体的文风,却与职工群众的期望存在一定差距:有的让人感到生硬、过于严肃,令人无法亲近;有的官话、套话较多,公文式的报道较多,简单重复的现象较多:新鲜活泼的群众语言较少,群众实践中的鲜活事例较少,新闻报道手法的创新较少。这些与服务职工群众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为不断改进文风,我们首先要从抓作风转变做起,要求记者远离“电话采访”、“会议采访”和“材料采访”,要把报道的触角延伸到偏远小队、井站,真正深入职工群众火热的生产一线,多写富有真情实感的“原创新闻”和“现场新闻”。为此,在《河南石油报》一版和油田有线电视上分别设置了《油城故事》、《走进一线》等栏目,坚持常年不断线地刊播,受到职工群众的普遍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