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应用成为习惯(下)

2009-09-02钟和军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9年15期
关键词:信息化学校课堂教学

钟和军

● 重在应用 在渐变中提升课堂质效

2008年10月,学校对近3000名学生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其中“老师运用现代技术辅助教学讲究实效”一项的调查结果是:“很满意”72%、“满意”20%、“一般”6%、“不满意”2%。这说明我校课堂教学的技术应用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

近年来,我们对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考察和研究,从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改进课堂教学结构、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改变等方面,探讨了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合理性及实际效益问题。

据我们观察、分析,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有以下类型:①直观形象,包括视频、影像、动画、音乐等内容,主要是为了直观形象地展现课程内容,以引起学习者的注意,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内容的丰富性,多用在课前情境创设或理解应用等环节。②内容板演。例如,重点内容、练习题目、阅读材料等内容的展示,以帮助教师节省课堂板书时间,增大课堂知识容量,确保教学进度。③逻辑呈现。学习内容分段或依次展现,留给学生更多思考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如数学课的例题讲解、复习课上的范例剖析以及概念性知识的展示等。

教学中我们崇尚自然、流畅的多媒体技术应用,无论是简单的PPT课件的呈现或使用,还是网络资源的整合与展示,抑或是WebQuest问题研讨、网上作业评测等技术平台的课堂应用,只要符合学科教学特点、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重难点的突破,特别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都是老师们着力研究提升的内容。为此,我们坚持“适时、适合、适度”的技术应用原则,即合适的时间、恰当的时机、适宜的内容,不乱用不滥用等。

各学科的网络课由师生共同准备,学生的兴奋点不断被吸引到学习上来,如中学英语网络阅读课Christmas Day、中学语文网络课《音乐巨人贝芬》、中学生物网络课《生物的多样性》、中学历史网络课《民族大团结》、中学综合实践课《品味广州饮食文化》、小学网络写作课《我爱我家》……老师们还经常开展网络阅读、网络主题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网络教学对于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方式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老师们还研究总结了网络游戏“一视同仁的规则——公平”、“即时反馈与强化——刺激”、“得分竞争与攀比——成就感”等心理学原理的应用特点,并将之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借助简易的WebQuest问题研讨平台,把课堂学习变成学生积分闯关的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深受学生欢迎。

针对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反馈困难等问题,我们开发了网上评测系统。老师们提前将检测题目录入,题目按难易程度分成几关:基础必做题、拓展选做题、挑战思考题等,学生通过账号密码登录即可闯关做题。学生做完题目后,系统自动进行数据统计,每一位学生的答题情况一目了然。该环节安排在课堂的最后10~15分钟,作为检测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练习反馈,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从而增强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渐变”中,教师提升了教学境界和实践研究能力。由此我们明确了技术是工具、环境是载体,它使得知识“包装”更加适合学生,形式更加有趣生动,内容更具吸引力,使得学生主动乐意地投入学习。这是技术应用的价值和作用。

● 全员参与 科研项目突破难点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很可能只是少数教师、积极分子或某些部门的事情,只起到“教辅补充”或“锦上添花”的作用。事实上技术应用效益首先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的覆盖程度及水平,尤其是教育教学效果上;其次,反映在促进师生发展,尤其是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水平的作用以及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上。

学校教育科研氛围浓厚,促进群体参与有三种方法: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在实践中形成研究项目;学习理论规范,研究课题。其核心是全员参与、共同提高。我校现有的实践,从内容上是当前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或热点话题,在形式上具备虚拟结合、相互促进和优势互补的特点,学校教育信息化逐步走上专业化、系列化、长期有效的发展道路。

“全员参与”夯实基础。我们注重教师队伍三个层面的建设,即核心层(课题主要成员及有思想有经验的资深教师)、骨干层(具有相关经验志愿参与的骨干教师及青年教师)、群众层(广大一线教师)。通过项目实施、以点带面,不断凝聚骨干核心教师群体,扩大信息化应用效果。从“近、小、实”入手,开展系列致力于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如听课、评课活动、教育叙事协同研究、经验总结交流、师生互动交流等,激发广大教师积极进行应用实践。

“项目行动”锻炼队伍。我们坚持“开发一个,用好一个;研究一个(项目),总结一套(办法)”的原则,采取“边实践、边总结、边推广”的思路,分阶段有重点地以项目研究方式推进技术应用实验,如学科网站开发应用、简约技术普及应用、网络作文与学生发展、班级网站建设、网络教学课例、教育主题网站开发、智学儿童英语实验等,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开展,逐步构建了全方位应用的信息环境,促进了科研骨干队伍的形成。

“课题研究”突破难点。针对学校教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我们先后开展《网络校本教研模式研究》、《学科网站开发应用的有效性研究》等课题研究。目前开展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的绩效研究》,以课堂教学、师生交流、主题活动、校本课程、教师培训等方面的技术应用作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技术在教育教学环节中科学合理应用的方法及成效等问题。通过对大量案例的研究分析,从优化课堂教学以及效益评估等方面,积累形成了系列操作性的经验做法和研究成果,提升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我校,信息技术应用已经渗透到各领域、各岗位,形成常态化应用模式。这是信息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的重要表征。

● 评价促进 典型引路实现共同提高

“我是校园网络小作家!”

“今年网上寒假作业,我班被评为优秀班级!”

“我班在全校信息技术应用特色评选获得最佳班级奖!”

“我班的班级网站,在全省研讨会上作经验介绍!”

“想不到,我给学生上的课,竟然得了多媒体教学比赛一等奖!”

……

在学校,教育教学是中心工作,围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来有效推进信息化建设,使之成为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有机部分——“以评促建、评建结合”,我校把技术应用纳入了教师工作和发展的各项评估体系中,组织开展了系列的总结交流和评选表彰活动,有效提升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成效。

1.特色评选

2004年,学校信息化处于草创阶段,个别教师开展了技术应用研究。在校长倡议下,2005年1月,我们组织开展了“全校信息技术应用特色评选表彰活动”。我们把“有措施、有效果、有价值、有影响”作为评价标准,具体有“最早应用并带动他人探索,至今仍有良好表现;本学期在信息技术应用有很大进步和良好效果;长期以来在信息技术教学教研方面有突出贡献”,设置了个人奖项和集体奖项。这些特色评选表彰活动推动了学校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

2.展评活动

每学期假期回校,各学部都要举行学生网上寒假作业展评、研究性学习成果展评等系列活动。根据学生参与网上作业情况以及质量水平,系统平台自动汇总学生个人、班级的得分,并依此确定优秀个人奖、优秀班级奖。学生的作业成果在主题班会课、学部升旗集会、总结表彰会等场合展示交流。这些展评活动激励广大师生持续参与,不断提高。

3.网上评选

学校在网上相继开展了“我心目中最闪亮的星”、“初中十佳学生评选”等活动,经过各班级学生自评自荐、电视直播、民主推选、候选人个人情况网上展播、专题网站发布及评选、总结表彰等程序,既扩大了活动的参与面,又提升了优秀学生及评选标准的影响力。我们还开展了“建校六周年成果评选”等网上活动,在扩大参与面的同时也拓宽了大家的工作思路和方法。

4.发展性评价

学校教师校本培训实行学分管理、专项奖励制度,如教师博客网发表教研文章、校园网资源应用(新闻频道、师生互动园地、家校联系、学科网站、班级网站、教师自助学习网等)、参与学校教学资源建设(网上教育频道、习题库等)、开展微科研及教改项目、交流论文等项目都列入积分、加分的内容。对累计学分高、效果显著的教职员工,学校给予表彰奖励。学校组建“信息技术应用专项教师报告团”,在全校教师培训活动乃至省内外研讨会上介绍经验,学校推荐文章发表,激发了教师发展的内驱力,增强了教师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有效开展以及教育科研的有效实施,使得学校教育教学效果明显,特色鲜明。近年来学校参观访问的专家学者、同行数千人。这些来宾及省市区评估专家认为,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信息化的管理应用与教学应用同步发展,极大提升了学校的现代化水平和品质,学校全方位的技术应用让他们大开眼界,深受启发。

实践表明,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全员参与”,重在“真实应用”。事实上,当学校信息化越来越强调实际应用及教育效益时,教师群体的认同感也因此增强,信息化程度和水平也越来越强。具有浓厚文化气息和现代化的学校特色逐步形成,学校文化育人的教育效果就越发厚重和凸现。

猜你喜欢

信息化学校课堂教学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学校推介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