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合助推数学课堂

2009-09-02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9年15期
关键词:贴近生活信息信息技术

王 玲

信息时代,数学教师必须进一步从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 整合使数学更贴近生活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近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事实上,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们有一定生活基础的数学知识,并且对此更感兴趣。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我们可以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同时,也让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比如,我在教学《生活中的大数》时,事先拍下一段反映校门附近一个十字路口的交通状况的录像,输入计算机并在大屏幕上放映两分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数出这段时间内,大概有几辆车通过;然后引导学生算出一小时大约有几辆车通过;再算出一天有几辆车通过。让学生在这个生活实例中学习从几十到几百、几千、几万等较大数。我还在网上下载了一段有关国庆五十年庆典阅兵方阵(近似)的视频,强化了十个百是一千,十个千是一万的概念。我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我安排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派出小组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中国的人口数量,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有的是去年中国国民总收入……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学生轻松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 整合使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提高

目前,学校主要的教学形式是班级授课制。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带着目的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数学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这种做法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还培养了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我在《时、分的认识》的教学时,运用网络平台,构建了一个无时空限制的数学大课堂。课前,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并以课件和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回家或在学校上网查阅、收集有关信息。上课时,学生了解了学习任务以后,组成材料收集、计算、整理与统计数据4个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的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小组合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了解有关时、分的概念,灵活掌握时、分的有关知识和单位之间的转换,了解古人如何识别时间等知识。

● 整合使数学课堂更精彩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方式较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和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之后的教学过程却是:学生的学习开放、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形式呈现多媒体化。

例如,在《时 分 秒》的教学中,我在计算机里设计了一个能控制的时钟,先让学生感受“滴答”两声是一秒。然后,在秒针转一圈的同时,让学生看一段一分钟填满的颜色带,再让学生看一段一分钟放完的卡通片。我发现学生在前面一分钟显得很无聊,后面一分钟显得很快乐,再问学生哪段时间长一点,都说第一段。接着让学生边数“滴答”边看一段一分钟填满的颜色带,再让学生边数“滴答”边看一段一分钟放完的卡通片。学生感觉很奇怪,原来时间一样长!

总之,教师在充分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设计研究方案,通过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和提取信息资料,然后进行调查研究和获取结果,并利用网络进行交流。当然,并不是每节课都需要与信息技术整合,千万不要“有姿势无实际”,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是“该出手时才出手”,要考虑实用性和有效性。

猜你喜欢

贴近生活信息信息技术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如何创设小学信息技术高效教学课堂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订阅信息
如何将生活实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相结合
小学数学教学“贴近生活”的策略研究
幸福的人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