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让语文教学更丰满
2009-09-02聂景荣
聂景荣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语文课堂渐渐被现代教育技术调理得“色、香、味俱全”。现代教育技术以其特有的魅力丰富着语文课堂,使课堂教学日益丰满,从而深深地吸引着学生。
● 丰富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图像烘托、音乐渲染等来营造语文学习的氛围,把学生带进教材所描写的特定情境中,以此来叩击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兴趣,便能使学生情感与文本深入交流。让学生在优美的情境中阅读、发现、质疑、思考、探究,领会文章的内容,体会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例如,教学《锄禾》一文时,我针对现在孩子缺少田间劳动的实际情况,根据诗的内容精心设计了一个动画片段,反映了农夫一天的辛勤劳动。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在知识学习、道德情感上都得到了很好的教育。
● 深入感悟文本内涵
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语文教学,能拓展学习的空间。丰富的图片、文字资料,生动的音频、视频资料的确能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更具吸引力。但是,教学手段是为教学服务的,怎样在这样的课堂里体现“语文味”呢?为了突破这一“瓶颈”,教师必须加强导向、调控作用,结合画面形象适时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研读原文,高效地去完成阅读教学任务。
例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学生对“还有些贝类自己不动,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一句不太理解,尤其对其中“巴”字的含义不太明白。通过上网查阅资料,他们了解了贝类有吸附在别的物体上的本领,接着学生又去了专题学习网页中的“海底模拟厅”,观看了贝壳吸附在一艘正在航行的轮船上的动画演示,对贝类的这一特殊的活动方式有了直观认识。此时有学生回答说“巴”的意思就是“粘”,就好像是用双面胶贴在船底一样。我立刻引导孩子们比较:能把课文中的“巴”换成“粘”吗?自己读一读,体会一下。学生通过仔细读课文,品析这两个动词,感觉到“巴”这个词里含有“紧紧地吸附”的意思,而且还有“主动吸附”的意味。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在带领学生直观地了解贝类的活动方式后,引导学生“咬文嚼字”,较好地进行了感悟语言的
训练。
● 尊重个性,体现语文教学的多元
语文课程不仅要重视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对学生精神的熏陶和感染。在这个过程,除了强调教师的积极引导之外,还应尊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多元化的感受。现代教育技术能将文字、图像、声音等各种教学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利用其视听、时空、动态优势,通过创设情境、展示图像、虚拟现实等手段,引导学生入其境、通其心、感其情,从而诱发探究动机,构建多元、多维的教学系统。
例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上课伊始,我利用课件生动地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独特的风光、地理风貌、小艇奇特的样子、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等。真切动人的画面、富于感染力的音乐勾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体验到水的美、小艇的美、悠闲生活的美。学文后我让学生再次观看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或用书上的语言说说所看到的画面。通过欣赏、体验,画面转变成十分美妙的语言,学生有的说:“威尼斯河道纵横交错,两岸有这么多的古建筑、古老的桥梁,真是个美丽的城市。”有的说:“威尼斯的小艇形态小巧,像新月、像水蛇,装饰各异,是威尼斯最美的一道风景线。”正是因为多媒体展示了丰富多彩的信息,才使得学生的认知体验十分独特,呈现多元化的感受,体现了语文教育的多维发展倾向。
实践证明:在这个信息时代,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让学生学习的天空更广阔、更精彩;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让语文课堂教学更丰满、更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