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思考与认识

2009-09-02沈雪明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9年15期
关键词:教学资源课件教学效果

沈雪明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教育界的一个重要议题。近几年来,我校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进行了整合的探索和实践。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以及观摩的一些整合课,谈谈对整合的一些思考和认

识。

● 对整合的认识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最终目的是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能力。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说法很多,可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专家学者为主的,侧重于站在课程整体的高度看待整合。他们认为整合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彻底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这是一种处于理论层面的“广义的大整合论”;另一类是以一线教师为主的,偏重于从教学实践层面看整合的“狭义的小整合论”,他们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从操作层面来看,主要是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一种媒介和手段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讲求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而不是仅仅用于强化和辅助教学。目前,各校广泛开展的各类整合活动,基本是属于后一类小整合。

随着教育信息化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发展,目前已出现了多种整合的形式:基于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的整合、基于网络教学环境的整合、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整合、基于专题网站的研究性学习等。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学科及教学内容的特点,合理地应用和组合这些整合形式,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率。

● 对整合的几点思考

1.定位要准确:信息技术应该是课程教学的工具

信息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多种传播媒介于一体,多方位、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信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交互的信息环境。但是,信息技术无论多么优越,都应为教学服务,是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工具。

信息技术是教学的工具和认知的工具。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不是简单地应用于教学,而是应该创造有效的学习环境,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创设条件让学生通过互联网这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来获取知识,让信息技术成为学习者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应用信息技术辅助学习的目的。在教学的整合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应遵循适时、适用、适度的原则,即应在某些需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课题中,在恰当的时候,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而不能滥用,绝不能喧宾夺主,取代学科教学。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将信息技术融合于学科课程教学,其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把以计算机与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学科教学过程中。其目的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信息技术这个“工具”必须服务于教学这个“任务”。

2.运用要适当:应根据教学需要选用合适的技术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切不可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不惜以牺牲课程目标为代价,应以课程教学目标为出发点,以提高教学有效性为目的,选用合适的技术。信息技术是一种教学手段,要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前几年整合课刚兴起时,BBS、聊天室等互联网技术几乎每堂课必用。这样,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少了,用搜集资料替代语文的朗读感悟,用BBS留言板、在线聊天室替代语言表达的培养,甚至于有的网络环境中的语文课教学有了定式:导入发现问题→上网解决问题→收集整理资料→网下交流。一堂课听下来甚至不能区分究竟是语文课还是科学课。可见, 这样的“整合”走入了误区。曾经有人预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书本、黑板、粉笔将被彻底取代。但一位教学一线的教师提出了“书本、黑板、投影、计算机网络‘四代同堂”的主张,那是一线教学中得到验证的实实在在的经验。从这几年的观摩课、比赛课中我们发现,整合课“该用什么用什么,什么有效用什么”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构筑了新型的教学环境,但切忌为了凸现“技术”而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更不能以信息技术完全替代学生的操作实践,整合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操作要实在:要有效地整合各类教学资源

在设计网络环境下的整合课时,教师遇到的一个难题是如何减少学生在搜集和整理教学素材时所花的时间。由于素材分散于海量信息的互联网中,检索和筛选比较费时费力,很难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因此,现在整合课的教学资源一般是教师事先收集足够多的素材,以网页的形式放在局域网上,再加一些链接,指向互联网上相关的资源,上课时让学生在局域网上搜索,这样能较好地兼顾教学资源的有效性和拓展性。在制作教学资源网站时,要针对学科的教学需要,合理地选择各种资源和素材,有机地结合,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美术整合课《可爱的家乡》中,教师通过网络展示家乡各种可爱的影像、照片和文字资料,同时在网站中设置了“涂鸦板”插件,让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动手涂鸦,描绘自己可爱的家乡,欣赏同伴创作的优秀作品,并能通过回放每幅作品的创作过程来学习同伴的创作技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也要善于利用现成的各种教学资源。制作课件很费时间,如果平时注意搜索和积累课件资源和素材,能找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类插件或课件的片段,不妨通过超链接等手段将这些资源整合起来,以提高课件制作效率。交互式电子白板具有较强的整合教学资源的能力,利用电子白板,可以比较方便地将视频、网页、课件等资源和素材整合起来制成课件。

4.站得高一些:要有效地共享教学资源

一堂整合课的课前准备工作量非常大,在完成教学设计后通常要专门制作课件或专题网站,特别是观摩课和比赛课,通常是好多人一起构思、设计,反复研究、反复修改。既要考虑学科教学内容,又要关注技术,一节课准备一两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花费了大量精力。因此,这些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交流应该是整合课观摩比赛的目的之一。但目前学校之间的软件、资源共享很少,通常是观摩课结束后,课件制作者眼疾手快地删除计算机上的软件。这也不能怪老师,自己夜以继日辛辛苦苦完成的作品被共享,自己得不到一点好处,于是,教师的开发成果更多地成为“校传秘方”,各校低水平重复开发成为普遍现象。

资源不交流就失去了活化的土壤,思想也很难出新,过不了多长时间就失去了价值。近年来,很多学校已经意识到问题的症结,要求交流和共享教学资源的呼声越来越高。其实,可以用这几个方法来解决问题:一是观摩或比赛活动的组织者将参与活动的资源结集发布,让每个提供资源的学校共享成果,这样,每所学校在付出的同时也得到了回报;二是由教育局等单位组织各校的资源比赛,将优秀作品共享,让提供作品的学校得到“名利”;三是有偿征集优秀教学资源并出版,再有偿提供给需要共享这些资源的学校,等等。相信只要组织这样的活动,就能让大家的教学资源活起来,并得到不断的改进和提高。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以及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深入,使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今后的探索实践中,我们将不断总结和反思,真正提高整合教学的实效。

猜你喜欢

教学资源课件教学效果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开发
基于分形评估模型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情感优教对中职护生老年护理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
多媒体辅助中学英语词汇教学效果探究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课件
新型教学资源在综合课程中的应用
新型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教学中课件设计的重要性
初中数学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
掌握“函数的表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