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认识
2009-09-02王虹丽
王虹丽
引题
我们在看到新课程日渐成熟的同时,要看到它的发展趋势和发展前景,需要进一步针对现实问题进行调整与改进,让新课程更健康地成长。本期解码,我们专题讨论信息技术新课程的价值问题,以便大家通过假期各级课程培训,结合实践进行反思与提高,为新学期的学科教学储备更多的学科素养。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信息技术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经历了20多年的风风雨雨。从只是选修课程到列为高中新课程必修课程,从单一的程序设计教学到以信息素养为培养目标,信息技术课程在理论与实践层面逐渐走向了丰富。然而,在理论与实践深入发展的时候,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研究则显得越来越为紧迫。
● 价值的概念与理解
价值,并不是一个很陌生的词语或者概念,我们经常在经济学、美学等学科领域中听到这个词语或者概念。但是,价值也是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概念。价值哲学研究也是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价值这个概念,说起来是既熟悉,又陌生。说它熟悉,因为我们经常提起它,说它陌生,是因为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我们又很难说清楚它到底是什么。那么哲学视野下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呢?一般来说,“价值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相互满足的关系。”如此的定义总结起来,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含义:①价值是主、客体之间的特殊关系。如此强调这样的概念,就是要明确地告诉人们:价值既不在主体,也不在客体,价值是主、客体之间作用的关系范畴。而主体只能是人,这里的人可以是个体的人,也可以是群体的人。而客体则既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人。主、客体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而不是静态的谁作用于谁的关系。②价值的实践性。一直以来,实践都是价值的基础。主客体相互作用包括实践、认识、价值三种形式,而实践是认识和价值的基础和源泉。价值不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也不是人脑所想象出来的。价值在人类实践活动中生成的。实践是价值的真正源泉。实践是以创造价值为目的,又以创造了价值为结果。
● 信息技术课程价值与地位
在19世纪,为了论证在学校中应该开设理科课程,斯宾塞曾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题:“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论题的讨论意义在于开辟了课程的价值问题研究的先河。学校应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问题解决以后,接下来的就是信息技术课程在学校课程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问题。这种地位问题所蕴含和反映的是信息技术课程同学校其他课程相比,其价值是大、是小。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问题,本质上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问题。所以,从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发展两个层面来看,信息技术课程价值都是一个急待解决的命题。
从实践层面来看,信息技术课程走到今天,否定的声音就从来没有停止过。不仅仅是外界,即使是信息技术教师自身,也对信息技术课程还能够存在多久存在着焦虑。此外,信息技术课程实践过程中,由于信息技术课程价值不明晰,导致技术价值取向至上,“只见技术不见人”的现象普遍存在于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随着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关于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诉求,不仅仅流行于研究者中,而且在一线教师的讨论中也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
从理论研究层面来看,信息技术课程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理论研究有所丰富,但是人们似乎更加注重一些应用层面的研究。很长一段时间里,信息技术课程研究体系仍然没有建立起来。东北师范大学的董玉琦教授认为:“关于信息技术课程研究已经初步展开,但是研究课题之间明显缺乏关联,没有形成研究体系。尤其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观念仍然制约着部分研究人员正确认识实践中的问题与研究理论建设的关系。”而课程价值研究则是课程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可以说,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研究是信息技术课程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信息技术课程价值需要得到认识和证明。
● 国内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研究的现状
2000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以后,特别是信息技术课程迅猛发展的同时,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是信息技术课程自身发展的深入,使得价值视角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另外,也源于人们(包括信息技术教师、信息技术课程研究者等)对信息技术课程未来发展方向的迷茫与困惑。一直以来,“信息技术课程是否有必要开”的质疑使人们需要探求“为什么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答案。例如,山东省青州一中的王爱胜老师就认为:“2007年让教学一线老师迷茫的问题有很多,但大家目光始终没有离开,或者说越来越多聚焦在‘信息技术的课程核心在哪里。因此课程的核心、课程的价值取向以及课程的未来发展之路受到极大的关注,从而也波及到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整体的教学内容设计与方法变革,进而引发了对高中课标与教材的质疑、反思与共建,直接影响到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地方课标的建设。”
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必然会涉及价值取向问题。所以,很多研究中都涉及到研究信息技术课程价值取向。董玉琦教授提出了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取向:全人化取向——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间的张力;多样化取向——机会均等与特色发展之间的张力;主体性取向——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张力;发展性取向——文化继承与批判创新之间的张力。这也是国内较早提出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研究的论述。
而东北师范大学的王喆在其硕士论文中也阐释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文化价值,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文化价值从五个维度进行解析:自我取向——促进个体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改善;群体取向——满足群体全面发展需求的人文关怀;社会取向——强化青少年网络应用的道德规范;国家取向——促进民族文化与异质文化的沟通交流;国际取向——提供加速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契机。
● 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理论框架
我们认为,价值的实质就是主客体需要的统一。信息技术课程价值也是一种价值关系。从这种关系来看,可由价值概念出发,进行从一般到特殊的推演,获得信息技术课程价值概念中的要素及其关系的认识。首先,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讨论信息技术课程价值主体——社会和人及其需要的结构和内涵。价值主体中的社会,其实质是由现实的物质承担者——人所构成。人的存在形态有三个层次:人类、群体和个体。它们与高等教育的关系具体化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要使抽象的社会具体化,必须弄清楚它代表哪些现实的人。由此可见,社会存在的第一前提就是人。社会的“细胞”是人类个体,社会的“器官”或“组织”是人类群体,而在世界历史和全球社会上的主体则是人类。在一定社会结构中的个体、群体、人类,将与高等教育建立起主体与客体的现实关系。使这种关系具体化,则是研究价值关系、客体属性和主体需要等内涵的物质基础。所以,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就需要满足社会、群体和个人的需要。当然,一切以个体的需要为核心,但是个人的需要总是承载着一定的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则需要考虑其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个方面。
信息技术课程的社会价值方面,即信息技术课程的工具价值,即要培养学生成为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新的特征。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开始成型,逐渐发展为工业社会,而21世纪成为信息社会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共识。从现实的情况来说,目前的世界仍旧是处于从农业、工业社会向新型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因此,把目前的社会阶段称为信息社会是比较合理的。而面对人类社会走向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学校自然也需要有所适应。学校课程应该感知社会转型中社会需求。所以,作为核心课程之一的信息技术课程,就必然需要适应社会转型的责任,在人类文化的变迁中承担一定价值责任。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学习者需要具备收集、处理、发表信息的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的个人价值方面,即要促进学习者的思维发展,使得他们具备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程序性思维等,使得学习者能够获得全面的发展。
信息技术课程价值是信息技术课程研究的逻辑起点,只有明确了信息技术课程有什么样的价值,才能够实施它。所以,明晰信息技术课程价值不仅仅是信息技术课程实践的现实需求,也是信息技术课程研究体系完善的必然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