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主流”学科赴高考(二)
2009-09-02
参与讨论者:
陈夫义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
徐强海南省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训院
史弘文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研究中心
王超江苏省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
编者按:上一期我们特别邀请了海南、山东、江苏三省的一线教师,共同探讨了他们对于信息技术纳入高考这一改革趋势的看法,以及部分省份的改革内容实施后,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存在的困惑。本期,我们请到了几地教研员、专家,从信息技术学科的考试形式、命题实施等方面展开讨论。
● 信息技术纳入高考之我见
陈夫义(海南)
在当今社会,个人信息能力(信息的获取、处理、利用、评价、生成能力)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甚至“个人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于自己进入职场和融入社会以及文化环境都将是一个决定性因素”(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但是,由于学生的高考成绩在高校招生录取中至今仍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因而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和个人前途具有高利害关系。这种高利害关系驱使部分利益相关者的升学诉求集结起来形成对学校强大的社会压力,致使部分学校一切教育活动都围着高考指挥棒转,凡是高考不考的往往都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即使这些不考或考不到的知识与素养对学生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如果信息技术的内容不纳入高考,一部分高中就置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培养于不顾,对这门学科的教学采取应付的态度。
海南省在酝酿和研究高中新课改后的高校招生考试方案时,为了使一些非高考科目得到应有的重视,采取了“3+3+基础会考+综合素质评价”的高考模式,使不同层面、不同科目、不同素质的评价结果都能获得重视,这是各方面力量(包括强调确保基本培养规格的一方和反对继续设置会考科目的另一方)充分博弈的结果。
徐强(海南)
以海南省为例,几年的实践证明,信息技术学科被纳入普通高中基础会考学业测试,有力地促进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
1.对于信息技术学科本身而言,进入高考意味着课程得到了社会、学校、学生和家长多方面的重视。显而易见的是,新课程实施初期,本地学校加大了计算机教室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基本上保证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正常开设。
2.对于信息技术教师来说,学科地位的提升直接导致了教师地位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这种转变有助于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稳定,使他们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以前被老师们忽视的很多教学活动、环节得到了有效的开展和研究。比如,如何备课、如何有效实施教学、如何对教学进行反思等,都得到了老师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在这些教学活动中,教师和新课程一起成长,促进了自身的专业发展。
3.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已经是其终身学习的一种有效的、重要的手段。信息技术纳入高考,能引起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视。同时,在当今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现实面前,信息技术课程无疑会为他们实现个性化的人生价值提供条件。
虽然信息技术学科进入了高考,提高了学科地位及学科教师的地位,但是学科教师所面临的挑战却更大了。主要体现在学科教师教学基本功、教学组织实施能力的欠缺,尤其是对命题考试的研究还远远不够,这会严重制约课程的进一步发展。
史弘文(江苏)
随着高中新课程的实施,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问题也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2005年陆续进入课改的几个实验省份来看,在各自出台的新高考方案中都或多或少地糅入了信息技术课程,有的是对原有高中信息技术等级考试的延续和深化,有的是借着课改“东风”将其正式纳入考核范畴。但不管是以何种形式进入高考,对于这门新兴的还需要更多关注的年轻学科来说,被纳入高考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照应了新课程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
信息技术由原来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到后来的选修课,再到现在的必修课程。在学科发展的同时,评价机制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尤其是高中新课程的实施,为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广阔的舞台。一方面、高中新课标对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内容及要求和以往比较变化较大,人们期待“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另一方面,信息技术考试评价的改革又会反过来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凡考试,都是有利有弊的。高考改革,其中更重要的是考试制度的改革。一旦考了,自然会使这门学科日益受到重视,但也会使这门学科逐渐走向应试的怪圈,信息技术课程与高考之间的关系若处理不好,也会进入这样的怪圈。因此,我们不应只关注它和高考间的关联程度,而更应关注这门学科自身的发展。
● 考查形式之我见
陈夫义(海南)
由于目前海南省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会考”仅限于纸笔考试,难以全面检测和评价学生实际的信息技术素养。因此,其评价是不全面的。由此导致了一些学校本来有条件开设更多选修模块课程,却满足于开设考试涉及到的必修模块课程,对选修模块课程的开设缺乏动力,这是信息技术课程列入“基础会考”后面临的新尴尬、新挑战。针对这种情况,我建议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会考”既包括纸笔考试内容,也包括实践操作考试内容;既包括必修模块课程的考试,也包括选修模块课程的考试。
徐强(海南)
在普通高中新课程的背景下,信息技术学科应该被纳入高考。需要强化研究的是如何考。它包括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以何种方式进入高考,以多少分值计入高考总成绩等。
以海南省目前的“基础会考测试”为例,在方案出台之前,人们普遍争论的是信息技术到底能不能采用纸笔考试的形式。一部分人认为根据信息技术操作性强的特点,应该采用上机考试。但是,我省各地经济条件不平衡,难以保证考试环境,且实际教学也受到教学条件的制约,很难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因此上机考试没能在海南实行。经过几年来的纸笔考查实践,单纯的纸笔测试也暴露出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
其一,因为基础会考的性质不是选拔性考试,而是一种对象很广泛的水平测试,所以难度不能完全体现出学科特点;其二,单纯的纸笔考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校对信息技术硬件设施的投入,仅以海南省为例,由于信息技术考分折算后入高考总分的分值有限,部分学校形成一些误解,认为无需在计算机硬件设备上进行维护、更新、投入,将信息技术教学的重点都放在了应付纸笔形式的基础会考;其三,由于分值过低,导致学校、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日常教学不够重视,此种现象又使教师降低了教学热情。所以,尽量完善信息技术学科的评价方式迫在眉睫。个人以为,以下两种模式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以及个性发展。
1.继续深化对于基础会考的研究。一方面,要尽快完善纸笔测试,实现学科课程的基本目标;另一方面,要尽快启动上机考试,作为纸笔测试的重要补充,重点考查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应用的综合能力。
2.进一步深化高考改革,特别是高校考试录取的改革。首先,适当增加信息技术考分折算进入高考的分值。这样可以促进学校对于信息技术的重视,保证信息技术日常教学的正常进行;其次,把信息技术作为高校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录取的必考科目。这样,更能够鼓励有专业特长的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
史弘文(江苏)
对于信息技术学科的总结性评价到底是采用上机考试还是纸笔考试的方式,一直是引发争议的问题。一种观点是信息技术学科既然是操作实践类课程,就应该重实践和应用,采用机考才能更好的体现;另一种观点是纸笔考试也能测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更能体现考试的公平性。根据笔者分析,目前各省采取更多的考试模式还是机考,如江苏省和天津市等地,在原来等级考试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延续,并在新高考方案中提出纳入信息技术;也有些地区正在积极尝试使用纸笔考试,如海南,在南京师范大学的李艺教授的信息技术总结性评价研究成果的引领下,这几年一直是和其他学科一样以纸笔考试模式进入高考,其命题原则、思路和其他学科不同,和机考模式也有别,但总的原则还是以实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课程目标。
笔者以为,纸笔考试就考试公平性而言比机考高。机考使用题库,随机抽题,考题存在时难时易的问题;而且在机房考试的监考难度较大。而纸笔考试统一时间,统一试题,监考可控,公平性也就大大提高了。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假如信息技术纳入高考是以分数体现的,即使比重再低,还是建议采用纸笔考试的方式;假如信息技术纳入高考实质还是原来的等级考试性质,且当地已有机考系统,不妨还是采用机考模式。
但无论采取何种考试方式,命题都是关键,因为考题质量是考试质量的根本,也是影响考试成败的关键因素。新课程评价强调促进每一位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因而试题设计需要围绕学生目前所处的信息环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求以及学生当前的学习经验来进行。在命题过程中我们需要仔细研读和领悟新课标,合理参考各版本教材,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明确恰当的考核目标和考试范围。不仅如此,命题人员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准确表述试题,以提高试题编制水平。我们应汲取李艺教授关于信息技术总结性评价研究成果的思想精髓,把好题目质量关。
● 基于现实的思考
陈夫义(海南)
如果为了检测学生阶段性的信息技术素质和能力,或者一些学校的相关专业为了招生,需要了解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素养和能力,借助考试手段是必不可少的。我认为在新课标的引领下,信息技术以考试形式进行评价有利于促进这门课程的开设和学习。但至于该学科是否列入高考考核内容,我认为还要视当地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状况、水平而定。若某个地区的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水平不均衡或不成熟,通过考试并不能较全面地检测学生的相关素养和能力,我认为还是不要急于列入高考内容,否则可能导致课程的畸形发展。建议继续作为“基础会考”、“学
业水平测试”等内容来不断探索和完善这门课程考试。
徐强(海南)
1.课程评价缺乏研究。
现实教学中,与信息技术被纳入到高考这一改革相矛盾的主要问题是,一线教师以及部分教学研究人员对于考试命题、复习备考等考试相关问题缺乏研究。概括起来说就是对信息技术学科课程建设特别是课程评价没有充分的准备和研究。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了大部分省区高考方案中,信息技术学科所占分值低的某种合理性。
2.差异与公平。
实事求是地说,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农村地区与城市学校间的信息技术教育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远非教育本身能解决的。以目前的纸笔测试的结果来看,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之间的差异已经非常明显。如果将信息技术列为某一类城市和农村学生必考的高考科目,对农村学生而言显然有失公平。尽管在其他学科中,类似情况也存在,但是最起码不应该人为地增加这种差距。同理,高等院校计算机或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在考试录取时,将信息技术成绩作为某种程度的参考条件或依据,对于不同生源有失公平。
以务实的眼光看待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可能应该着眼于如何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尽量实现农村学校信息技术学科课程的常态化和规范化。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远非一朝一夕能实现。这需要全社会、尤其是教育部门尽量淡化以高考的功利色彩衡量一个具体的学科课程、学科教师的地位和作用。而以学生个体终身学习、发展为最重要的教育目标,重新审视信息技术、信息素养对于一个人的一生的重要性。事实上,这也并不是特别针对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对于整个信息技术教育来说都是适用的。
3.面对尴尬的几种设想。
信息技术课程不是一门“纸上谈兵”的课程,它既有知识和观念的教学,也有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与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上机操作和训练、学生交流与分享比知识的单纯讲授要重要得多。然而,高考是一种大规模的考试,对于大规模的考试来说,纸笔考试是目前最易控制、也最公平的一种考试,目前已经将信息技术列入基础会考(如海南省)或高考(如浙江省)的省份也都是以纸笔考试为主。然而,以纸笔考试检测一门十分强调实践操作技能素养的课程恰恰就是信息技术考试的尴尬。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笔者目前想到的措施主要有:一种办法是统一命题,将纸笔考试与操作考试结合。纸笔考试由全省统一组织,统一评卷。而操作考试则统一时间,以学校为单位组织考试和评价(假设学校会依照评价标准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但是,考虑到各学校的评价标准可能不一,需要参照学校纸笔考试的平均结果作一个整体的技术调整,以确保学校之间评价结果的相对公平。这十分必要。另一种办法是“机考”全部采用客观性测试题,统一命题、统一测试时间、统一监考。条件成熟时,实现“在线考试”。“在线考试”既可以是统一试卷,也可以建立庞大的题库。每个考生抽取的试卷结构、题型等都相同,但具体的考题在基本同质的考题(考题的“三度”等指标是否同质应经试测确定)中随机自动生成。
史弘文(江苏)
提到信息技术考试的机考方式,对于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和常态化实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想当初,考试令一下,各地,尤其是农村学校纷纷配机房。有些学校新配的设备比一些老牌传统学校的都好,这确实拉近了农村和城市学校信息技术教学条件的差距,也为教育的均衡化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和空间。就高中而言,但凡实施了机考的地区,其教学的硬件环境都达到了相对统一的标准,因此我个人认为,如果有的课改省份对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仍没有采取任何形式的评价考核,建议借此次课改“东风”以及高考改革的契机,将信息技术也纳入到考试体系中来。若在设置考核初期,即采用机考的方式,会更有助于硬件设施及设备的到位、统一,这将对这门学科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这样,城乡间的硬件水平逐步缩小后,信息技术的课堂就将日趋常态化,我们的老师也就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教学上。
另外,我要再次强调:考试方式的选择和命题质量的高低决定着信息技术的健康发展。硬件差距的基本消除只是信息技术学科发展的基本保障,而各省、各市及城乡间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趋同才能说明这门学科在真正地发展。
王超(江苏)
我认为将一个学科发展的所有问题完全寄托于高考过于乐观。高考绝不是万能的,更不是信息技术学科的救命稻草。学生学习信息技术,与教师观念与认识的变化有相当密切的关系,而信息技术教师的心态调整也需要社会的支持。
高考已经离信息技术学科越来越近了。例如,海南、山东、江苏、浙江等省已经不同程度地将信息技术纳入高考之中。无论是纸质笔试还是机考,都有不同程序的尝试和实践。客观地说,这些省份也取得了不少良好的效应,但也存在着一些新问题,如有些学校为应付考试临时增加课时,甚至采用短训速成班的形式向学生灌输应考知识,不考的内容一概不讲;还有的学校模仿其他学科传统复习的路子进行迎考复习,忘记了信息技术应当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的,忽视了学生“技术”和“工具”的掌握……我认为高考应该是提升信息技术学科健康发展的一个有益“扶手”,而不是给学科新添的“绊脚索”。关于信息技术纳入高考的讨论,其实是课程改革实施中的一次思想碰撞,也是信息技术学科走向健康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研讨的本质是关于学科评价体系该如何建立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讨论还将在未来的实践与探讨中不断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