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迁民族的农耕化及对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

2009-09-02

中国科技财富 2009年14期

王 雷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经济及自然环境变迁而引发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内附,与中原汉地民族错落杂居,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原有的游牧经济生产方式完成了向农耕经济生产方式的转变,半原始半奴隶制社会被打破而较为迅速的进入封建社会,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民族通过文化交流、生产劳动及阶级斗争等不同途径,在积极接受汉文化同时,也将本民族文化的优秀因子融入到汉族源远流长的文化生活中去,为中国古代农业和农业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进而推动了中国农业的整体发展。

关键词:民族迁徙;封建化;牛耕;农业生产技术

1北方游牧民族南迁后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的改变

“不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因此,他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相同。”(1),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所处地域的自然环境的不同,使得这些民族的生产力发展具有不同的特色,这种特色又影响了它们的生产关系、社会组织和上层建筑。

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引发了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对中原及北方农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南下的游牧民族不可能刚一到达中原就先知先觉的知道在中原必须放弃游牧生产,而立刻拿起锄头去种地。他们依旧延续着原有的游牧社会生产方式。由于残酷的战争造成了人口流徙、土地荒芜,从十六国初期直至北魏前期,黄河流域曾经出现了许多的牧场。但是“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所征服的较高的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2)。南下的人们在黄河流域建立了不同的政权,不同民族的领袖那或大或小的政治头脑里思索的是如何保住自己的政权,为自己牟取更大的财富和权利,而不同民族的广大下层人民则在为如何生存下去而苦恼,在一阵犹豫彷徨之后,他们很快就知道要想在这片土地上生存下去,唯一的办法就是改变自身原有的游牧经济社会生产方式,而采用适合这片新的居住环境的社会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他们或快或慢的都作出了一个正确的决定,接受中原汉民族先进文化和社会生产方式,弃游牧而农耕,“以苑牧公田分赐代迁之户”、“以苑牧之地赐代迁民无田者”《魏书》。

南迁民族的封建化比较集中的体现在其政权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上,一些有远见的南迁民族政权统治者为了维护、巩固其统治,他们崇尚儒学,任用汉人中所谓的“先贤世胄”制订政治、法律等等制度,努力恢复因战火而毁坏的社会生产,如后汉刘渊、后赵石勒、前燕慕容、慕容、前秦苻坚、北魏拓跋焘、拓跋宏等等便是其中翘楚,慕容曾罢禁苑分给百姓无田者,贫穷者给耕牛一头,乐取官牛耕官田者依魏晋旧法收取租赋;前秦苻坚鼓励生产发展经济,通渠引渎以溉冈卤之田,推行区种法等等,为前秦统一北方和中原地区创造了有利条件。秃发鲜卑乌孤以“养民务农”为国策,为湟水流域的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而卢水胡北凉沮渠蒙逊则轻徭薄赋、鼓励农业生产,义无反顾的走上了农耕定居道路。北魏太和九年颁布的均田制,更是使得北魏统治下的南迁各族牧民成了和汉族一样、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农民。

2南北朝时期北方发达的畜牧业解决了农用畜力匮乏的瓶颈问题

如果说中国农业发轫于先秦,完善于唐宋,那么魏晋南北朝这个民族大融合时期则是中国农业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发展与成熟阶段,尤其是在先进农业技术与工具的普及、进步方面贡献卓著,如牛耕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便取得了巨大成功。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一批又一批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带来了一批又一批数量巨大的牲畜,这些南迁民族建立的政权,除了与南方进行拉锯作战,同时仍对草原游牧区如高车、蠕蠕、柔然等民族等进行征伐,掳掠牲畜动辄百万头以上,相比两汉时期,这个时期的牲畜总量除了在与北方草原民族战争中的劫掠,还有由于南下民族人口的繁衍增加,各民族杂居交融相互影响,导致饮食习惯发生的变化对畜产品的需求量也相应扩大,所谓市场需求决定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畜牧业的长足发展,其中官府置办的牧场规模庞大,又十六国以来北方人口锐减导致大量农田荒废,也给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广闊的空间。再由于养殖技术的大幅度提高,牲畜数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幅度增长,可以想见当时黄河流域畜牧业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顶峰。数目巨大的牲畜总量,突破了农用畜力匮乏的瓶颈,解决了制约牛耕技术普及的动力问题,进而大大促进了种植业的发展。

3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农业的进步与发展

南北朝时期北朝各个政权针对困战火造成的土地荒芜情况都采取了一些适应性措施,即加强了农业生产中的畜牧业成分,而由于各代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发达的畜牧业进而推动了农业生产更大的发展。北朝农业在规模和总量上应该低于汉代水平,北朝黄河流域等地的粮食单产和人均、户均产值却有可能超过两汉时期,而且在没有战火、社会生活相对平静的正常年份,农民的收入由于畜牧业的补充会有所增加。虽然同一时期的南方水田地区的农业生产和技术也正在酝酿着巨大的跃进,但是总的来说这个时期两厢经济总量对比,南方还是落后于北方,也正是如此,在南北朝对峙时期,北朝的总体实力要高于南方,北方农业的进步与发展,为北周击灭北齐,继前秦、北魏之后再次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其后北周杨坚政变建立了北方自司马晋室南渡后第一个统一的汉族皇朝隋王朝,也正是倚仗北方农业生产带来的雄厚国力,北击突厥稳定北部地区,进而在公元589年大举南下消灭南陈,北方和南方经历二百余年的分裂最终归于一统。

小结

在南北朝时期,由于南北拉锯,战线多集中在淮河一一汉水一线,南北战争大多在此进行,而对黄河流域的波及较少,战火烧到这里的时间并不是很长,约60~70余年。而在其余很长时间内,黄河流域处在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当中。当南迁至此的北方游牧民族真正拿起锄头和汉族农民一道从事农耕劳作的时候,也就是他们无论在社会制度还是社会生产方面发生巨大飞跃的时刻,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也随之得到提高并加速,不可否认中国古代汉族农业和农业科技历史成果中,实际上包含了历史上许多民族的贡献在内,是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硕果。古代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的形成,是自然选择和人的选择的必然结果。由于自然环境等的影响,也使二者经济发展状况、阶级结构和政体形式各具特色。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不同生产经济类型民族间的交往与交流、碰撞与融合既推进了不同类型民族自身的发展,同时又促进了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笫23卷,第390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70页陈汉玉也谈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中国史研究1982年第4期

高原魏晋南北朝北方农业耕作方式与人口关系之探讨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1期蒋福亚论慕容鲜卑的封建化历史论丛1988年第3期

邱久荣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一统思想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

周伟洲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民族融合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3期

马雪芹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与隋唐盛世的形成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白翠琴论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对汉族发展的影响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第3期

牛润珍魏晋北朝幽冀诸州的移民与民族融合河北学刊1988年04期

孔令艳简论十六国时期内迁胡族封建化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杨邦兴、裘士京文明起源与旱地农业安徽师大学报1987年第2期。

卢圣泉古代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的粗略比较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作者简介:

王雷1968年7月出生男图书馆助理馆员现在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图书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