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稻二化螟的诊治技术

2009-09-02赵立军

中国科技财富 2009年14期
关键词:二化螟防治技术水稻

赵立军

摘要:二化螟的防治除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外,在药剂防治上,侧重采取“重治一代,酌情防治第一二代”,且防治适期应该是二化螟处于幼虫期。

关键词:水稻;二化螟;防治技术

二化螟俗称蛀心虫、钻心虫、蛀秆虫。属鳞翅目、螟蛾科。国内分布北起黑龙江,南抵海南省,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黑龙江省近年来也有加重的趋势。

1为害症状

二化螟初孵幼虫群集叶鞘内取食,造成枯鞘,后分散蛀茎为害,在分蘖期蛀人形成苦心苗;孕穗期蛀人造成枯孕穗;露穗到扬花期咬断穗颈,形成白穗;灌浆乳熟期为害造成虫伤株。

2识别特征

2、1成虫雌蛾体长12~15毫米,翅展20~31毫米,头、胸部黄褐色。前翅黄褐色或淡黄褐色,外缘有7个黑点;雄蛾体长10~12毫米,翅展20~25毫米。头、胸背面淡灰色。前翅为黄褐色或灰褐色,翅外缘也有7个黑点,但翅面上布满褐色不规则小点。后翅白色,近外缘带淡黄褐色。

2.2卵卵粒扁平,椭圆形,排列呈鱼鳞状卵块,其上覆盖透明胶质物。卵块多呈长条状。初产卵块为乳白色,后渐变为茶褐色,近孵化时变为黑色。

2、3幼虫体淡褐色,背面有5条紫褐色纵线。

2、4蛹圆筒形,额中央呈钝圆形突起。初化蛹时为淡黄色,背上有5条棕色纵纹。后转为棕色至酱红色,纵纹消失。

3发生规律

3、1生活史在我国,二化螟一年发生1~5代。东北中部、内蒙古中南部每年发生1~2代,黑龙江每年一代以幼虫在寄主根茬或茎杆中越冬。二化螟主要以老熟幼虫在稻桩、稻草、菱白、三棱草和其他杂草内越冬。越冬幼虫一般在春季气温上升至11℃时开始化蛹,15℃~16℃羽化。未成熟的越冬幼虫,在春季还能从稻桩中爬出,蛀人该田内种植的麦类、蚕豆、油菜等夏作物茎秆内为害。

由于二化螟越冬环境复杂,所以幼虫化蛹、羽化时间很不整齐,一般茭白中越冬幼虫,化蛹、羽化最早,其次是稻桩中越冬幼虫,再次为油菜和蚕豆内的幼虫,而稻草和杂草内的幼虫最迟。所以,二化螟越冬代蛾通常有两个高峰。并且迟发蛾会直接飞到稻本田内产卵、繁殖为害,形成当年第一代二化螟的主要虫源。

3、2主要习性

3、2、1趋光性强成虫有强的趋光性,特别是对黑光灯更为敏感。通常雌蛾捕灯率比雄蛾高,未产卵的雌蛾比产过卵的雌蛾多。

3、2、2产卵有选择性雌蛾喜欢在嫩绿、高大的植株上产卵,所以分蘖期和孕穗期比其他生育期多,杂交稻上的卵块比常规稻多,成虫产卵的位置常因水稻生育期不同而有所不同。通常在苗期和分蘖期,卵块主要产在叶正面离叶尖3~6厘米处;分蘖后期、圆秆、孕穗和抽穗期,多产在离水面6厘米以上的叶鞘上。

3、2、3食性杂幼虫的食性很复杂,除为害水稻外,还钻蛀菱自、野菱白、高粱、玉米、小麦、甘蔗、油菜、绿肥、稗草、芦苇等为害。

3、2、4群集性幼虫有群集性,特别是低龄幼虫。通常是刚孵化出的蚁螟,立即沿叶尖向下爬行,或吐丝下垂,从心叶、叶鞘缝或叶鞘外面蛀孔侵入,先群集在叶鞘内(除第一代幼虫因水稻苗小外),蛀食叶鞘内部组织。通常1个叶鞘内幼虫少则有几头,多则有百余头。叶鞘受害后,开始表面出现灰黄色水渍状斑点,随后颜色逐渐加深,范围扩大,形成变色叶鞘。

3、2、5转株为害高龄幼虫有转株为害的习性,幼虫长到二、三龄后,食量逐渐变大,常因食料不足,而分散转移,为害邻近稻株,造成田间出现枯鞘或枯心团。

3、2、6选择化蛹场所二化螟幼虫化蛹场地常因吐代不同而异。越冬代以幼虫多在稻桩、稻草等作物的茎秆中化蛹。其他各代在稻茎或叶鞘内化蛹,并且随着水位高低而升降。这表明幼虫化蛹时有亲水和需要高湿的习性。

3.3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3.3.1气候气候直接影响发生期、发生量及为害程度。二化螟发生较严重的地区,通常是温度较低的丘陵山区;春季温暖,湿度正常,越冬代幼虫死亡率低,若死亡率只有10%左右时,则当年发生期提早,发生量大且为害重;反之,春季低温多湿,发生期推迟,特别是临近化蛹和羽化时期低温多雨,蛹的死亡率则高达40%~50%,发生量小,为害轻;高温影响蛹的羽化。当温度高于35℃时,羽化出来的螟蛾多为畸形;温度影响卵的孵化。当温度高于33℃和低于10℃以下,都会严重地影响幼虫胚胎发育,使幼虫不能孵化,死于卵壳内;高温、干旱影响幼虫的生长发育。高温、干旱对幼虫发育不利,夏季若稻田间水温连续多天达到35℃以上,可导致80%~90%幼虫死亡。

3.3.2食物由于二化螟食性复杂,寄主植物多,而且不同的寄主营养状况也不同,所以其发育期和发生量也有显著的差异。例如,诹食茭白或野生茭白的二化螟幼虫,比取食水稻的发育速度快,发育期早。不仅如此,雌蛾的寿命也长,产卵量也比取食水稻的多1~2倍。

3.3.3品种

水稻品种影响二化螟生长发育;取食杂交水稻幼虫的个体发育要比取食常规稻的快3~5天,幼虫和蛹的体重也比取食常规稻的重。水稻品种影响二化螟为害程度:通常杂交稻重于常规稻;籼稻重于粳稻;有芒稻重于无芒稻;叶片长而宽、秆高、分蘖多的水稻重于叶片窄而短、秆矮、分蘖中等的水稻;茎秆表面光滑、茎粗而组织疏松的品种重于茎秆较坚硬品种。

3.3.4栽培

栽培技术影响二化螟的为害程度:由于二化螟雌蛾喜欢在叶浓绿的稻株上产卵,所以,如果施肥不当,氮肥过多,导致田间植株生长过旺,田间卵块多,该稻受害重。反之,稻苗生长健壮,浅水勤灌,幼虫转株为害少,相应的能减轻螟害。若田间脱水干裂,可促使幼虫转株为害,从而加重其为害。

3.3.5天敌

二化螟的卵、幼虫和蛹都有很多天敌,对其数量消长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主要天敌有寄生蜂、寄生蝇、寄生菌和线虫等。据报道,我国已知二化螟的寄生蜂有29种,一般寄生率可达40%,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卵寄生蜂,寄生率高达80%~90%。

4防治方法

4.1农业防治由于二化螟食性复杂,越冬场地多,所以在冬季或早春季除了要尽早处理稻桩、稻草外,还要在早春齐泥割掉菱白残株,铲除田边杂草等,消灭越冬幼虫。

4.2物理防治

4.2.1秧田采卵块秧田稻苗小,加之二化螟喜欢将卵块产在秧田稻苗叶尖正面,容易查找。所以,摘除秧田卵块,是防治二化螟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4.2.2拔除虫伤株虫伤株出现时间,一般在螟卵孵化高峰后3~6天。虫伤株早期的特征是:叶尖焦黄,叶鞘上可以透见幼虫为害的伤株或叶片青枯,稻穗变为灰色。二化螟幼虫在虫伤株内为害也有“先集中后分散”的习性。根据这个特点,掌握螟卵盛孵到幼虫转株前的关键时机,拔除早期虫伤株,带出田外销毁,不仅可防止其分散为害,而且还可消灭大量幼虫。

4.3药剂防治二化螟防治策略通常采取“重治一代,酌情防治第二代”,在有三代为害的地区,应采取“冶一防二挑三、压前控后、治秧田保本田”。当第一代枯鞘株率超过3%、第二代枯心株率超过0.1%时,需要进行防治,防治适期是当二化螟处于低龄幼虫期。防治药剂可选用:每667平方米用25%杀虫双水剂200毫升,或90%杀虫单可溶性粉剂30克,或20%三唑磷乳油120~150毫升,或5%氟虫腈悬浮剂30~50毫升,或50%杀螟松乳油100毫升,对水50~60升喷雾;还可每667平方米用5%杀虫双颗粒剂l~1.5千克直接撒施;防效可达90%以上。

猜你喜欢

二化螟防治技术水稻
6%吡蚜酮·氯虫苯甲酰胺缓释剂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防效研究
水稻种子
水稻栽培现状与高产栽培技术建议
水稻二化螟热激蛋白的研究进展
水稻二化螟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浅谈水稻二化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黔北山乡水稻飘香
煤矿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