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伊莎贝尔·于佩尔一个人的舞步

2009-09-02

电影画刊 2009年6期
关键词:法国

王 纲

今年第1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吸引我的地方是法国著名女星伊莎贝尔·于佩尔的到来,尽管于佩尔曾经来过中国,但我一直无缘面对面一睹其芳容,于是此次的上海之行便有了特殊的目的。世事难料,由于返程时间早已定下,直至我即将离开上海,仍未见到心中偶像,不免产生些许失落。按计划,2009年6月20日晚于佩尔将在上海大光明影院进行“个人电影回顾展”,映前见面会是我与于佩尔进行“亲密接触”的最后机会。

20日,上海大热,下午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暴雨着实打乱了我的行程,加之为了等迟到的友参加由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举办的“电影传媒大奖”,只得被迫放弃去大光明影院的计划。“电影传媒大奖”来了许多“星”,但是她们在我眼里并没有多少“色彩”,没有见到于佩尔一直让我备觉遗憾。颁奖典礼结束后,我与友在上海银星皇冠大酒店的二楼走廊里饥肠辘辘地随便往肚里塞点自助餐。就在我趴在走廊的栏杆上大快朵颐之际,一楼大厅里一个裹着深色外衣的瘦小女子吸引了我的目光。也就在那一霎那,女子抬头眺望,四目交汇之际,“于佩尔!”,我叫了出来。我不顾嘴中塞满的食物,热情地向她招了招手,她也报之以微笑点头。友拿出相机,于佩尔配合地面带微笑。早就听说于佩尔喜欢拍照,果不其然,不论何时何地,她都毫不掩饰对镜头的迷恋。然而,她的眼神中又分明流露出法兰西的优雅、高傲和冷静。不能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与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放下冷盘,飞奔下楼,径直来到于佩尔面前,象“粉丝”般表达想合影的原望。于佩尔依旧是那样优雅、微笑、点头,配合……

令人惊讶的是,于佩尔的出现并没有引起轰动,可能人们实在无法将眼前这位貌不惊人的法国女子与大明星划上等号。合影后,我们并没有离去,而是继续用镜头捕捉于佩尔的一举一动,享受着这其中无法言语的美好。忽然,大厅一阵骚动,袁咏仪走过,娱记和粉丝前后追逐,连见惯大场面的于佩尔都好奇地询问:“她是谁?”哈哈,娱记和粉丝们真是缺乏“眼力鉴”,一个身着便装默默站在大厅中央的世界巨星却无人识,要知道她明天即将华丽转身,踏上上海国际电影节闭幕式的红地毯,领取“杰出电影艺术贡献奖”!不过,也难怪,于佩尔的电影生涯即是如此,她身材矮小(160厘米),貌不惊人,甚至有点稚气未脱,既不是标准的欧洲性感偶像,也没有什么显而易见的过人之处。但是,她通过近40年的坚持不解和勤奋努力,拍片近百部,终成为同时代拍片最勤、获奖最多、影响最广的法国女演员之一。

于佩尔1953年3月16日出生于法国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14岁进入巴黎凡尔赛国立艺术学院学习,1971年从影,在拍摄了一系列电视剧和八九部电影后,她于1977年遇到了对于她有突破意义的影片《编织的女孩》。如果说之前的那些角色都是出于一个新人的探路,那这部影片则让她第一次成为了演员。于佩尔清新自然的表演不仅引起整个欧洲的注意,还使她获得了英国电影学院颁发的最佳新人奖。明星的光坏开始笼罩25岁的她,欧洲的电影大师们也频频向她招手,从让-吕克·戈达尔到克劳德·夏布罗尔至迈克尔·哈内克,在经历了无数次与大师合作的训练后,于佩尔成为大师们银幕上最理想的承载者。难怪著名杂志《声影》杂志评论道:“在近35 年的法国乃至欧洲电影里,她几乎无处不在。”

翻看于佩尔的获奖履历,我想只能用“叹为观止”来形容:她至今保持着入围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竞赛单元影片数最多的女演员的骄人记录(16部),同样也是获得影后次数最多的女演员之一(两次);获得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影后次数最多的女演员之一(两次最佳女演员,一次“金狮特别奖”);提名法国电影最高荣誉——凯撒奖最佳女主角最多的女演员(十三次提名,两次获奖);柏林国际电影节、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波哥大国际电影节、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西雅图国际电影节、普拉国际电影节、巴利亚多利德国际电影节、欧洲电影奖、意大利大卫奖、德国电影奖、美国在线影评人奖、俄罗斯电影评论奖和费城电影人协会奖等都曾将影后桂冠抛向她;此外,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汉堡国际电影节、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圣迭戈电影评论奖、意大利大卫奖和艺术电影奖更是迫不及待地直接把终身成就奖杯送入她的怀中。当同时期的其他法国著名女演员如伊莎贝尔·阿佳妮等随着年龄的增大而急流勇退时,于佩尔依然在银幕上执著着,她向往的是对大银幕的终身奉献,但只限于艺术电影,所以她的这些获奖记录还会被她自己一次次刷新。可以说,如果用电影史上“伟大女性”来形容于佩尔还太过年轻的话,毋庸置疑,她会是的。

“苍白就是她的魅力所在”,就象男演员帕斯卡尔·格里高利在《加布里埃尔》中形容她的那句台词一样,于佩尔那张苍白、冷漠和不均匀分布着雀斑的脸,似乎永远都是一副不带任何感情的面孔,无法猜测到她内心的想法和感情。然而正是这张脸,一次次演绎着各个时代法国女人的痛苦、困惑和她们所受到的精神折磨。无论是忠贞不渝还是放荡堕落,也无论悲剧还是喜剧,在这张脸上,你看不到表情,却能看得到你所有期待的内心情绪,就是这种存在的不确定性,成就了于佩尔强大的魅力气场。与她合作过《八美图》的法国导演弗朗西斯·欧容曾说过:“她的脸永远是一张没有表情的面具,可她凛冽的眼神和适时抽动的嘴角告诉你,她一定是法国女演员中最聪明的一位。” 在《钢琴教师》中,导演哈内克要求于佩尔必须一边弹琴,一边意识到自己爱上了男学生,但还要同时让人感觉到,她也在强烈地压抑这种爱意。这就是零度表演,绝非把握节奏停顿、控制面部肌肉走向那样简单。如果说,电影追求的魅力就在于不确定性,那么这种在不确定性中的确定性,恰恰成了演员最大的考验。于佩尔的这张“零度表情”的脸庞已经变成了法国电影风格真正的标志。

于佩尔擅长扮演外表冷漠、内心却灼热甚至疯狂的女性角色,钟情于灵魂深处的角落和残渣。似乎没有哪个女演员在银幕上流的血比她更多,这正类似于她对表演的理解:“我对电影有一种冰冷的激情。我想在一种完全的冰冷中表达一些惊人的东西。”所以,无论是演杀手、妓女、不幸福的妻子还是有偷窥欲的钢琴教师,善于游离边缘人性的表演风格,又使她的角色大多是复杂的矛盾对立体:《维奥莱特·诺齐埃尔》里情感匮乏的放荡少女、《分居》中直接向丈夫坦白外遇要求分居的妻子、《无暇的色彩》中迷上一个双性恋男孩的中年女人、《母亲,爱情的限度》中和儿子乱伦的母亲……于佩尔在世人的惊讶与错愕中享受自我表演的快感。正如媒体评论说的那样,在于佩尔出演的所有角色里,有一半是需要裸露的,还有一半是精神不正常的。人到中年之后,她的角色也从欲望的投射体变成了投射欲望的人,最美的显然不再是她的躯体,而是躯体之下潜伏着的绝望。而观众也从开始的震惊变成了平静地接受,因为即便是最令人反感的角色,于佩尔都能赋予角色一个成立的理由和丰富的人性。

银幕之下的于佩尔更像一名学者,理智冷静得就像一杯白开水。除了在艺术电影里为人称道的表演外,她也是被公认的少有的几个极有文化修养的演员。人们津津乐道的是1994年3月,她作为一名女演员,却主持了整整一期法国电影界最负学术声望的《电影手册》杂志,亲自采访诸多作家、哲学家和导演,这在该杂志五十多年的历史上堪称绝无仅有。而2009年5月间,她更是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成为戛纳62年历史上第八位评委会女主席,得以与弗朗索瓦丝·萨冈、米切尔·摩根、英格丽·褒曼、索菲亚·罗兰、让娜·莫罗、伊莎贝尔·阿佳妮和丽芙·乌尔曼齐名。面对年过半百的于佩尔,我们不得不感叹,美丽总会凋零,但是,伟大的演员不朽!期待她的下一次的出现,又将通向人性哪个不为人知的角落。

[责编/Straway]

猜你喜欢

法国
莫奈《睡莲》[法国]
城堡节——法国
法国本土为什么会有96个省?
没有高层建筑的法国首都
法国:短篇小说ATM机
法国浪漫之旅(二)
法国紧急搜捕连环杀手
法国阅兵消防员最受欢迎
法国凯乐美我涂我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