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统天下(下)

2009-09-01贾福林

民间文学 2009年8期
关键词:老臣太庙国师

贾福林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文学委员会委员。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上世纪80年代在《北京晚报》发表《一棵枣树》、《板爷与厂长》等京味故事。后从事专业文化文物研究工作,继续热衷故事创作,以迅速创作反映现代题材的故事和精雕细刻皇家系列故事享有声誉。其故事以独特的古代皇家传说扩大故事的题材,以严肃的社会道德评判贯穿故事的主题,以丰厚的历史文化知识增加故事的内涵。皇家故事《瓦石山房》获2001年《故事会》奖。2003年非典解禁一周后即创作出《迟开的石榴花》、《向崇高敬礼》,首选中国文联、中国民协和北京市文化局主办的《全民抗非典故事会》,2004年《迟开的石榴花》获北京市建国55周年文艺作品征集最高奖。以此为标志形成了个人的风格,取得了在北京故事创作中的实力地位。

第二回: 永乐帝夜惊梦冤魂显灵

刘国师安邦国进献奇谜

上回书说到永乐皇帝视察太庙工程,龙颜大怒,限令补画。可只有一夜的时间,即便是蒯祥号称活“鲁班”,他能够化险为夷吗?咱放下工匠们连夜赶绘彩画不说,却说永乐皇帝朱棣。

当天夜里,朱棣怎么也睡不踏实。一是第二天要起大早到太庙祭祖,再一个原因就是他放心不下太庙寝殿的彩画。直到午夜时分,朱棣才迷迷糊糊地睡着了。忽然,他听到有人轻轻地呼唤:“皇上,皇上……”这声音好像从遥远的地方传过来,忽高忽低,时有时现。朱棣一个激灵,睁开了眼,只见一个人颤颤巍巍地走到卧榻之前,跪倒在地,嘴里说道:“老臣刘基拜见皇上。”朱棣定睛一看,大吃一惊。原来此人是先皇朱元璋的国师,大名鼎鼎的刘伯温。

朱棣忙说:“国师免礼。”之后疑惑地问道,“听说国师退隐山林,为何深夜前来?”

刘伯温沉吟半晌,缓缓说道:“回圣上,一为老臣申冤,二为圣上分忧。”

朱棣问:“国师冤何在,朕又有什么忧呢?”

当下刘伯温说出一番话来,听得明成祖朱棣是惊诧不已。

“老臣为太祖开创基业,可谓赤胆忠心。可奸相胡惟庸嫉贤妒能,结党为逆。老臣曾与胡惟庸结下仇怨,胡惟庸得势后,老臣遂告老还乡,不想胡惟庸竟派杀手追杀于我。皇上所见的老臣,已是鬼魂了。”朱棣接过刘伯温的话说:“国师的冤情已经昭雪。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已经被诛灭九族。”

刘伯温说道:“谢先皇和皇上的大恩,老臣感激不尽!”

朱棣问道:“国师的冤已了,那朕之忧,还望国师细说其详。”

刘伯温道:“请问皇上,传国玉玺何在?再问皇上,建文帝的下落可曾查明?”

这两个问题把朱棣问得半天说不出话。

刘伯温道:“恕老臣直言,如今皇上江山不稳,必须除掉后患,方能一统天下。”

朱棣问:“敢问国师有何良策?”

刘伯温说道:“老臣之策为十六个字 :天没他大,人有他大,放在口中,就能说话。”

朱棣一听还挺合辙押韵,但到底是什么意思,他一时搞不明白。只听刘伯温说声“老臣告退”,就要离开。朱棣连忙问:“国师留步,此是何意?”

没想到这刘老头还偏要卖关子,笑道:“天机不可泄漏,时机一到自会有人为皇上拆解。”

朱棣惊出一身冷汗,从龙榻上猛然坐起,原来是一场梦。他一低头,怪啦!卧榻上端端正正地放着一封信。朱棣拿起来,只见信封上写着几个字:时机未到,切勿开启。落款是“老臣刘伯温”。

朱棣拿着这封信,好像托着万里江山。迷迷糊糊之间,他又睡着了。

第二天清早,朱棣在文武大臣的陪同下来到太庙。看官问了:皇上都来了,这太庙的彩画,画完了没有啊?

我跟您说,这蒯祥可不是一般人,早就把彩画画好啦!皇上祭祖,太庙早就封闭了,那些画师都在红墙边上候着哪。只有蒯祥在大殿前恭候圣驾。

祭祖大典很成功,朱棣来到寝殿,抬头一看,刚才的喜悦之情一扫而空。原来,昨天空着的枋心真的补上了画。那不是挺好嘛!可您不知道,枋心上整整齐齐地画着黑色的一横,其实两边还有两个小圆球,但不太引人注意。

朱棣怒道:“蒯祥何在?”

蒯祥道:“臣在。”

朱棣说:“蒯祥,朕委重任于你,谁料你竟敢欺君罔上。今日,朕定不姑息往日情面,来人啊!”

呼啦一下子,一群武艺高强的内廷内卫三下五除二就把蒯祥绑了起来。蒯祥面不改色,平静地对朱棣说:“万岁在上,且容小臣回禀,如若言之无理,再杀不迟。”

朱棣心头一震,自己下令杀的人太多了,死到临头,有人抖如筛糠吓得尿裤子;有人摇尾乞怜,哭哭啼啼;有人呼天抢地,歇斯底里。但蒯祥面不改色,算是一条汉子。朱棣不觉动了恻隐之心,但脸上没表现出来。

此时,在场的文武群臣都为蒯祥担心,其中有一个人的心都快跳到嗓子眼儿了。是谁啊?就是少师姚广孝。

只见朱棣轻轻摆了摆手,从牙缝里挤出一个字:“讲。”

蒯祥说:“皇上祭祖,以孝治天下。凡太庙祖宗之寝殿,古来以朴素、庄重、简练为上,寝殿枋心原来的设计是只刷青绿而不画任何东西,这叫‘普照乾坤。现在枋心中间有一条黑杠,也是按祖宗规矩,绝不是臣偷工减料。请皇上明察。”

蒯祥这一番话说得在理,可姚广孝却为他捏了一把汗,因为姚广孝知道,跟朱棣讲理,这简直就是拔老虎的胡子,自寻死路啊。

果然,朱棣听了蒯祥的话,气得声音都抖了:“你口口声声说祖宗的规矩,就是说朕忤逆不孝了?想必以为朕是外行,想蒙混过关。看朕怎么处置你!来人,将蒯祥押出午门!”

推出午门,那可就是“斩立决”啊!

在场的文武百官面面相觑,难道就没有一个人肯出手相救吗?

第三回:姚广孝解真言智护栋梁

永乐帝开盛世一统天下

永乐皇帝下令要将蒯祥斩首,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且慢,刀下留人!”姚广孝说话了。朱棣转过身来,生气地看着姚广孝。只见姚广孝双手合十,缓缓说道:“请皇上为臣破解一谜。”之后朗声说道,“天没他大,人有他大,放在口中,就能说话。”

群臣一听,心说:姚广孝啊姚广孝,可真有你的,眼看人头落地,您怎么还跟皇上猜谜呀!可真没想到,朱棣不但不生气,反而一脸吃惊,对姚广孝恭恭敬敬地说:“少师如何得知此谜,谜底为何?”

姚广孝回答说:“圣上,我从何而得此谜,天机不可泄漏。但若解开此谜,就请圣上饶蒯祥一命。”

朱棣急于知道谜底,便把什么都搁在脑后,只一个劲儿催姚广孝赶紧说出谜底。姚广孝说:“蒯祥有罪,罪不当诛。现在,就让老臣揭开谜底吧。”

“快说!”

姚广孝微微一笑,用手一指寝殿的枋心说:“谜底就在上面。”

朱棣和群臣不由自主地看向枋心,但这枋心藏着什么样的谜底呢?

只听姚广孝说:“圣上请看,这彩画看似简单,却正是汉字中的‘一字。圣上细想,这十六字的谜语,谜底可不就是这‘一字。”

朱棣一听,恍然大悟:“天”字去了上面的“一”字,就是“大”字,所以说“天没他大”;“人”字加上“一”字,就变成了“大”字,所以说“人有他大”;如果把“一”字方在“口”中,就变成了“曰”字。“曰”就是说话呀。嘿!说破了,倒是简单。

姚广孝继续道:“‘一最简单,但也最复杂。简单中蕴含天机。老子《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皆由天造,亦由天演,天下万物最终又回归于本源。正可谓‘天下归一。此万事不变之恒道也。所以,彩画所绘之‘一,绝非普普通通的‘一字,它的意思就是:一统天下!”

“‘一统天下?”朱棣猛然想起刘伯温昨夜所说的话,不觉仰天大笑,“好!好!”他赶紧从袖口中拿出刘伯温留下的那封信,交给姚广孝。姚广孝接过信,轻轻地撕开信封,抽出一张纸,双手呈给朱棣看。

朱棣定睛一看,只见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八个字。看完以后,他和姚广孝四目相对,笑了起来。

群臣见见朱棣和姚广孝笑得如此开心,也跟着呵呵笑起来。

蒯祥乘机上前一步,跪行大礼,高声喊道:“一统天下,吾皇万岁!”。

只见“呼啦”一下,文武官员,王公贵族,一干人等齐刷刷地跪倒在地,齐声高呼:“一统天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永乐皇帝带领文武大臣和王公贵族,再次来到太庙大殿,向祖先叩首行礼,然后,颁布了迁都北京以后一道最重要的圣旨。圣旨上说:“朕承天命嗣大统,即位以来,夙夜拳拳,志图治理,今建北京,思与百姓同享太平,惟能务善去恶,可以永保身家。”

这道圣旨概括成一句话,正是“一统天下”。

您瞧瞧,没想到吧。兴高采烈的永乐皇帝,当场又颁布了一道圣旨,是对蒯祥一个人的。圣旨是这样写的:“天朝木工首蒯祥,营建大内,奇思技巧,技艺高超,功劳卓著,深合朕意,虽远古工匠之祖鲁班不过如此,擢封工部左侍郎,授二品衔。钦此!”

蒯祥急忙叩谢皇恩浩荡。

您问了,这刘伯温信封里,到底是哪八个字呀?这八个字又是什么意思呀?我估计您早憋急了,您听我赶紧给您找补。

这八个字是:击漠、下洋、真武、追远。

明成祖以“靖难”夺得皇位,没有得到从秦朝一直传下来的“传国玉玺”,心里老是不踏实。刘伯温这八个字,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办法。

击漠,就是追击元朝逃亡的皇室贵族,因为传国玉玺在他们手中。所以,永乐皇帝只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住在紫禁城,其余时间一直在征战,最后也是死在征战途中。

下洋,就是派郑和下南洋,名为弘扬大明国威,实为搜寻据说逃到南洋的建文帝。

真武,真武大帝是仅次于玉皇大帝的“亚帝”,起于北方;朱棣是“燕王”,也起于北方,所以他说自己是真武大帝的化身,就名正言顺是“授命于天”的皇帝了。

追远,以孝道治天下,将太庙建得比历朝历代建的都好,离金銮殿也最近,皇帝祭祀祖先就更加方便、隆重,也更能显示宗法上的正统地位。

后来,朱棣靠这八个字不仅一统天下,还使大明王朝走向了繁盛。历史记载:猛宽适中,家给人足,国力强盛,运河重浚,五征大漠,七下西洋,永乐大典,有明一朝,堪称高峰。

有诗为证:皇帝永乐建北京,工匠蒯祥画一统。道衍巧言点天机,刘基献策来托天人合一大明兴,千古美谈永传承。

猜你喜欢

老臣太庙国师
太庙历史文化展设计图、非洲木雕展设计图
慈云禅寺国师塔与大运河佛教文化
访北京太庙
不愧为国师
清明立墓碑的由来
刻在墙上的名单
蔡英文的新班底:照搬 “老臣”“老男人”
孔子入太庙每事问
刻上墙的名单
元代太庙制度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