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新机制
2009-09-01戚永川
戚永川
如何构建学校与家庭、社区的新型关系,形成学校与家庭、社区互动的教育网络,从而加速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深圳市宝安区在构建大教育体系过程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1997年,深圳市宝安区开始实施家庭教育工程,在中小学大规模举办家长学校,目前家长学校已显现特色,基本实现公民办中小幼学生家长的全员培训,形成“校校有家校,家家有学员”的良好局面。
在实施家庭教育工程的过程中,我们尝试从现代学校制度的视野出发,探索构建新形势下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制度新框架:以建立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组织机制为前提,成立了家庭教育工程领导小组,构建起“区家长学校—各镇(街道)家长学校管委会—中小学家长学校分校”三级管理和培训网络;以建立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师资培养机制为重点,建设一支熟悉业务、结构合理、较为精干的专兼职家庭教育师资队伍;以创新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研究机制为突破口,区家长学校工作重点实现“三个转化”:从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化,从重规模发展向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转化;从重管理向科研与管理并重转化。
一、探索课堂教学模式,推出全新的面授课课型
家长面授课是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方法培训的主要形式之一。为此,我们精心设计了四种全新的家长学校面授课课型:讲述启发型、咨询讨论型、亲子活动型、案例导引型。讲述启发型,首先由指导教师在课堂上讲清家教科学知识,然后要求家长联系实际开展讨论,获得感悟和启发;咨询讨论型,是先由指导教师预先告知学习主题,家长围绕这一主题提出自己的困惑、问题或观点,然后指定3—4位家长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最后由指导老师组织讨论或亲自解决问题;亲子活动型,即是家长与孩子共同参加一项集体活动,在活动中促进亲子关系改善和提升,家长还可以通过观察其他家庭的活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案例导引型,是根据学习主题精选一两个案例,并引导家长对这个真实的家庭情境进行分析和讨论。
这四种课型提出以后,我们在实践中进行了反复的修改、提炼,并精心打造“四课型”示范课,受到指导教师和家长普遍欢迎。区家长学校兼职导师黄沧海曾应省妇联邀请,将这四种课型运用到省家庭教育讲师团第二期培训班的专题培训当中,反响也非常好。
二、创新家庭教育指导模式,深化个案跟踪实践研究
各个家庭千差万别,为提高家庭教育指导的针对性,在“十五”期间我们尝试深入个别的家庭进行指导。在此基础上,申报了教育部规划课题《对不同类型的家庭分别实施规模化家庭教育个案跟踪指导的实践研究》,通过自愿原则将500户家庭纳入个案指导实践。例如,针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家庭,我们分别从家长、学生、家庭环境条件三个方面找出造成困难的原因,逐项分析后采取对应策略加以具体指导,使其中96%的学习困难生家庭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调查情况分析类型→分类指导提出策略→理性沟通定出转化计划→突破难点聚焦家长素质→优化环境创造解困条件→联系解困把握方法→不断激励树立自信→家校协力默契配合。随后,我们又在全区中小学家长学校将此模式推广,效果非常好。再如,针对学习习惯不良的学生家庭,因为家长和孩子各自存在问题的表现形式很不相同,我们强调指导教师不能仅仅就事论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从调查研究入手,把家长的问题和孩子的问题全部列出菜单,从中找出关键性问题作为突破口,并依此定下指导策略。经过实践指导,多数个案家庭有了明显进步。在对研究进行分析、整理、反思的基础上,我们
结集出版了《走向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一书,向全社会推广我区的家庭教育指导经验。
三、开展常规性活动,以活动促发展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方式。近年来,我们开展的常规性活动有家庭教育专题座谈会、家庭教育研讨会、优秀家长评选活动、家庭教育宣传周等。比如,我们和区妇联、宝安日报社联合举办的“爱与责任”家庭教育专题座谈会,教育专家、妇联干部、中小学校长、家长及报社主编、记者等纷纷从各个角度畅谈“爱与责任”,深入研讨现代家庭教育。
另外,我们以建立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督导评估机制为保障,开展区家长教育特色项目学校评比。特色项目的评比内容包括:书香家庭、亲子活动、社区共建、网上家长学校、绿色家园、家庭教育课题研究,等等。通过学校自评、街道推荐上报、教育局组织初评、复评等程序,我们评出沙井新桥小学等首批10个家长教育特色项目学校作为全区中小学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的示范单位。
通过积极的探索实践,我们不断完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机制,宝安区的家庭教育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一是重视家庭教育的家长越来越多,主动接受家庭教育指导的比例明显提高;二是家庭教育观念有了转变,家庭教育方法明显进步;三是家庭亲子关系改善,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四是学校教育发生可喜变化,密切了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家长主动配合、支持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良性互动,学校办学水平明显提高。
(作者单位:深圳市宝安区
教育科学研究培训中心)
责任编辑 谢光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