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春风化雨 德育润物无声
2009-09-01潘玲
潘 玲
教学风格:
感染力——真心感染
创造力——启发创造
生命力——探索延伸
对品德教师形象的定位:
品德课程的参与者
公民素养的引导者
社会践行的组织者
对品德课程的独特理解:
品德教育,润物无声,德行形成;公民实践,春风化雨,习惯养成。
潘宁,扬州大学附属小学校长,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中国电视师范学院品德课程远程研修主讲专家,国家“陶研会”骨干,江苏省科技教育先进个人,扬州市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扬州市名校长,扬州市德育学科带头人。
2003年,我来到扬州大学附属小学(扬州市汶河实验小学),开始了人生旅途中新的跋涉和耕耘。走进扬大附小,这所拥有百年历史的老校向我展示了它光辉的岁月,马恩甲、王庆成、薄笑梅等一批名教师为我树立起了一座座丰碑。作为一个团队的核心,作为“校之魂”的校长,我深知德育是一所学校的中心工作,而德育课程则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几年来,我和全校师生一起,结合学校开展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认认真真地探索品德课程规律,付出很多,收获更多。
真情感染——课程之源
过去的品德课堂以说教为主,教师照本宣科,孩子学习兴趣不浓,甚至还会产生抵触情绪。要让孩子在品德课堂上真情投入,就需要教师创设情境,以真情感染孩子,让他们在课堂上全情投入,使教育如春风、如细雨,吹拂孩子纯真的心灵,滋润孩子的心田。
我曾执教这样一节课——《永远的朋友》。
我首先展示了一个课本剧:唐唐,浑身肉嘟嘟的;阳阳,瘦瘦的,爱取笑人。体育课接力赛上,胖胖的唐唐跑起来摇摇晃晃,阳阳取笑道:“大家看,唐老鸭来了,嘎嘎嘎。”唐唐气得咬牙切齿。跑得飞快的阳阳一不小心摔了一跤,疼得爬不起来,唐唐十二分地得意:“疼不疼啊?摔死你!”
孩子们看了都忍不住偷偷地笑——这样的场景他们见得太多了!在唤醒了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后,我走到他们中间,用聊天的方式和他们交流起来。大家的话题不约而同地集中在了两个刚闹过别扭的孩子身上。我当即请出两位孩子,让他们试着想想,如果站在对方的角度该怎么做。毕竟是孩子,他们还有些难为情。我话锋一转,讲起了自己小时候的故事:那时我也常和同学闹别扭,这给我带来许多烦恼。后来,妈妈送了我一条锦囊妙计,帮我解决了不少烦恼。这条锦囊妙计就是——多为别人想一想。我的真情叙说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让孩子放松了心情,开始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问题,反思自己的行为,课堂里洋溢着浓浓的关爱氛围。这样,我用自己的心灵呼唤孩子的心灵,用自己的胸怀感召孩子的胸怀,在润物无声、春风化雨中,孩子们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
实践告诉我们,孩子只有动了真情,教育才会取得实效。上课伊始,孩子们伴着舒缓的轻音乐回忆起与伙伴相处的美好时光,真情犹如涓涓细流流淌在孩子的心田;在“设身处地”这个环节中,我在倾听孩子发言时,既肯定孩子的独特感受,又抓住细节引领孩子深入思考,激发起孩子的积极情感。在课的尾声,伴着轻音乐《永远的朋友》,孩子互送“友情阳光卡”,他们的情感被推向了高潮。看着孩子们噙着泪花真诚拥抱在一起的情景,在场听课的老师们禁不住纷纷举起相机,记录下了这珍贵的一刻。可见,真情感染是德育的源头,只有打开了孩子的心扉,才能达到教育目的。
探索发现——课程之魂
对于品德教学来说,引导孩子在生活这个大课堂里去探索发现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体验的才刻骨铭心。探索发现的过程会使孩子时而茅塞顿开,时而豁然开朗,时而悠然心会,时而怦然心动,时而浮想联翩,时而百感交集……正是在探索发现中,孩子与教师、孩子与孩子、孩子与他人有了心灵的共鸣、思维的共振,进而完成道德的同构。
我执教的公开课《我的自画像》,受到了一致好评。教学是这样展开的——
刚刚开学不久的三年级孩子围坐在一起,气氛十分融洽。他们眨巴着小眼睛新奇地看着我这个陌生的老师。在亲切地与他们打招呼后,我请孩子们自由提问有关我的问题。孩子们的思维一下子打开了:“老师,您是什么星座啊?”“老师,您喜欢吃什么水果?”“老师,您喜欢什么颜色啊?”……
我一一解答了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并在大屏幕上出示了我的小档案,还对有些个性化的问题做了补充回答。一下子,孩子和我亲近起来,我趁机提出,很想认识大家,想请每个同学也给自己设计一份X档案。孩子们兴奋不已。
不少孩子在描述自己时遇到了的困难。我适时引导:“可以向你的好朋友了解一下别人眼中的你,也可以拿出小镜子好好观察一下自己,再设计出自己独特的小档案。”孩子们轻松起来,觉得这真是件很有趣、很容易的事情,自然兴趣就来了。小档案的设计很有个性,有个男孩这样写道:“每次被爸爸一打,我都会哭得稀里哗啦的,然后就要上厕所。”有个女孩写道:“只要我一看到有人欺负女生,就会站出来保护她们。”课堂上欢笑声不断,孩子们对自己的认识也就更深刻了。
课中,我设计了系列问题让孩子们探究——先是探究老师有什么性格特点,然后是探究自己的性格特点。这些问题激发起孩子对自身的探究和思考的兴趣。为了更好地帮助孩子形成较为完整的自我概念,我引导他们通过征求老师、家长的看法,使孩子对自己有了更理性的认识,这就为他们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替代孩子完成探索发现的过程,而应该激发孩子探索的欲望,引导孩子积极发现,进而达成德育目标。用智慧引导孩子探索发现是德育的灵魂,是点亮孩子智慧的明灯,能照亮孩子前进的方向。
社会实践——课程之髓
“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是由教育部牵头,江苏省教育厅和美国公民教育中心合作开发的教育项目。自2005年7月江苏省教育厅与美国公民教育中心签署合作协议以来,我作为扬州市品德学科带头人,带领师生坚持开展了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以此为契机,我尝试将品德课程与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公民教育活动成为品德课程向社会延伸的载体。孩子们在这个广阔的天地里,以主人翁的姿态合作实践、体验学习,如此,公民教育活动成为了孩子的一堂生动活泼、富有意义的长效德育课。
请听部分孩子、家长和老师在参与公民教育活动后发出的心声——
五(5)班徐彤老师参与活动后感慨:“在与孩子合作完成活动任务的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师既是组织者、指导者、协调者,更是学习者。可以说,我们与孩子在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中一起成长,孩子有很多收获,我们也得到了不少启示……”
五(13)班杨沁如同学在名为《在活动中感受快乐》的体验日记中写道:“通过这次活动,我不仅体验到了与同学们一起活动的乐趣,掌握了拍好照片的诀窍,还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充分肯定,一举多得,真是一次硕果累累的大丰收呀!……”
五(2)班李赞同学的父亲在给学校的信中说:“我有幸参加了扬大附小五(2)中队公民教育实践听证会。虽然只有短短的40分钟,但同学们关心集体、关注社会、爱护公物的满腔热情以及学校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孩子思考能力的做法,仍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至今难以忘怀。”
……
从家长和孩子发自内心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品德课程与公民教育活动“联姻”,让孩子在社会实践中开始了新的生命旅程。
多元评价——课程之脉
在品德课程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传统的评价方式已经严重滞后。为此,探索有利于孩子发展的评价手段,成为摆在我面前的一道难题。同样,结合学校开展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我和老师们尝试探索一种新型的评价方式——以公民教育活动中的经典案例为平台,让孩子在师生、生生甚至听证官与孩子的平等对话中充分展示自己,让学生自己、社会、学校、家庭多方参与评价,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下面是利用公民教育活动对孩子进行评价的一个精彩案例——
五(9)班在全校听证展示活动上的选题是“学校附近的公交站台高峰期乘车难的问题”。为整合资源,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整体联动,我们邀请了市区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相关领导和有关专家担任了听证官,孩子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参与了此次听证展示会。孩子们与听证官面对面地开展了听证活动。在听证会上,孩子们面对听证官和观众时镇定自如、滔滔不绝;在回答听证官提问时,以生动的事例、准确的数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获得了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一位家长深有感触地说:“作为市政协委员,今天我坐在这里脸一阵阵发烫。既为我的孩子精彩的表现激动,更为自己惭愧——我们政协的不少提案都是拍脑袋想出来的。今天我跟小孩子学到了如何做一份有价值的提案。”
在这里,对学生的评价是主体多元、形式多样、平等互动、动态生成的,不只是为了给予他们一个量化的评定,更是为了促进孩子的发展。以发展为价值取向的评价体系犹如德育的血脉,源源不断地给孩子输送着营养和血液。
专家印象
陈萍(特级教师,扬州市教育局教研员):
与潘宁初识是在1990年。江苏省扬州市教研室在靖江举行的思想品德赛课颁奖会上,我们同时作为获奖者走上了领奖台。刚刚20岁的潘宁是梅岭小学的骨干老师,她的美丽大方、多才多艺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2003年,踏着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春风,潘宁担任了扬州市汶河小学(后更名扬州大学附属小学)的校长。尽管事务缠身,潘宁对品德学科的执着与热爱却没有改变。她常说:“我首先是品德老师,然后才是校长。”立足品德课程,她带领老师研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和老师们一起备课说课,在开学第一天带头上向家长和社会开放的品德与社会课。作为一校之长,她对品德课程追求的效应得到了放大。定位学校特色,她不忘德育的重要;安排校本教研,她总去品德小组;培养品德骨干,她注重言传身教。
2005年,江苏省教研室鞠文灿主任从美国带回了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运作模式,美国公民教育中心第一站访问了扬州。潘玲校长敏锐地感觉到这正是她多年孜孜以求的提高德育实效的好方法!参加扬州市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培训后,她把我请到学校,对扬大附小全体教师进行了培训。活动启动后,她邀请我深入每个班级对每个主题进行论证。期间,她谢绝一切访问,关闭手机,全程参与。她求真务实,既宏观规划又关注细节,使扬大附小的品德教育呈现出令人欣喜的状态,在国际交流中,孩子们的精彩表现得到了多方赞誉。
2006年初,扬大附小展开了新一轮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潘玲校长和她的团队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奔向更高的目标。2006年5月的展示更是成熟、精彩,不仅有扬州市老师参与观摩,还吸引了来自省内外的代表团。作为活动主持人,我看到观众席上的潘校长笑得最灿烂!活动中,她不仅是组织者、管理者,更是参与者、研究者、指导者、促进者,教师和孩子的发展是她最大的幸福!
潘宁,一位外表温柔美丽、内心坚定执着的扬州女子,一位品德课堂教学的能手,一位品德课题的研究者,一位注重以德育打造学校特色的年轻的老校长。鲁洁老师说:“德育课程是最有魅力的课程。”潘宁因为醉心于品德课程探究而更显魅力,品德课程也因“潘宁们”而更具魅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大学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徐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