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养:职业教育亟待关注的课程研究领域
2009-08-31许亚琼徐国庆
许亚琼 徐国庆
摘要: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现状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也是目前职教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从审视职业院校的职业素养培养现实出发,通过对职业素养培养环境历史变迁的分析,以“回归职业活动”为基本理念,重建职业素养向职教课程纳入的体系。
关键词:职业素养;职业活动;课程
作者简介:许亚琼(1984-),女,山东日照人,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献编号:1001-7518(2009)21-0052-03
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素养、敬业意识、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合作态度等等,是一个多层次的立体式概念。作为影响个体顺利就业与职业生涯发展、优化职业技能的关键因素,职教领域中职业素养的提出与眼下职业院校学生存在的诸多就业方面问题及社会对专业化人才的更高要求相呼应。职业素养向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全面纳入,则是有效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有益尝试及必要措施。
一职业院校职业素养培养的异态审视
人们对职业素养的重视大多缘于职校学生令人堪忧的职业素养现状,如“2003年湖南省机械制造业一线工作人员需求量很大,而当年该专业的高职毕业生实际就业率不到52%。原因并非机械制造业不缺人,也不是高职毕业生不懂技术,而是因为高职毕业生在试用期间,不能严格的按岗位操作规范做事,缺乏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导致做出的产品次品率高,故企业不再留人”。随着此类现象的不断涌现,审视职业院校职业素养培养现实已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必然前提。
(一)异态之一:职业素养培养的边缘化
职业素养培养的边缘化表现在职业院校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持漠视或消极态度,职业素养在学校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边缘化的地位。我们以某医药学校医药商品经营专业的教学计划为例,在四年的中专学习中,医药职业道德只有17个学时,相比于语文、数学的210个学时少之又少,甚至于不如演讲鉴赏与训练的34个学时,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建立在总学时4000个左右的基础上。当然除了这种专门的制度性职业素养课程之外,专业教学也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职业素养的内容没有渗透到专业教学中去,以传授技术理论知识和训练职业技能为主的教学基本不存在职业素养的落脚点。如本该成为职业素养培养重要手段的实践教学,由于注重专项技能训练,其做法往往是把一件产品的生产分为许多道工序,在一段时间内集中训练某一道工序巾所需的单项技能,收获的是技能的娴熟性,但对职业素养的培养无多大帮助,,正如杜威指出的:训练考虑的是外部行为的变化,而不是社会理智的形成。“人们可以通过压迫一个孩子的颈部肌肉,训练一个人学会鞠躬,但是可以说这个孩子没有受到教育,因为他并不理解鞠躬的社会意义,而只获得了机械的肢体动作。而我们教一个孩子学会鞠躬,其中包含了形成孩子对鞠躬的社会意义的认识”。这也是以社会意义为存在内核的职业素养在此种教学方式中无法立足的原因。此外,职业院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并不能替代职业素养教育,其他的培养途径如班级或课外活动培养效果又及其有限。
(二)异态之二:职业素养培养的低效性
低效性则表现在职业素养培养收效低,对学生职业心理、行为方面的影响甚微。笔者认为有两方面因素应对其负主要责任。其一是职业素养的内容因素方面,我们以职业道德内容为例,目前职业院校均以一些抽象、理想化的职业道德原则来要求学生,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奉献为己任”等等。这些内容往往具有不可复制性,即于真实的职业世界中绝大部分人无法实现的,表现出了对职业人正常欲望的无视及对现实职业活动的否定。这样造成的后果如同阿瑟,克莱曼在《道德的重量》一书中表述的那样,“实际的道德经验(我们实际做到的)和理想化的伦理规范(我们在一定社会里被教化和鼓励去做的事,或者不应该做的事),被堂而皇之的道理和不可告人的经验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隔离。譬如说,我们的社会在制定道德舰范时声称正义,却在不正义的环境里执行:对于自我来说,在日常的道德经验里,为了继续生存,我们做我们必须做的任何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实践往往足以不正义告终”。当前职业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对这种鸿沟的规避,最终使得职业道德培养无效性及学生对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背叛”。另一方面的因素则是职业素养培养方法层面,职业素养因其自身的独特性质决定了它是一种践行的知识,是一种如同杜威所讲的通过“职业进行教育”的东西。然而目前存在的普遍现象是教师不是通过让学生参与职业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而是把职业素养的养成置于现实的职业活动之外,通过纯粹的知性方式——职业素养内容的传授来进行,这种脱离职业素养生成本源的培养行为必然会导致职业素养培养的低效性。况且,这种“传授”用“灌输”一词表示更为精准些,“灌输应被看做是任何一套信念的三番五次的重述,而在这么做的时候,这些信念的根据或证据却没有受到充分公开检查”,这里的主要思想是,被教授的职业素养内容是一些既定的教条,一种价值倾向或一种世界观,对于教师来说,这些教条、倾向和世界观的建立基础是不言自明的,而对于学生,则是无充分依据、可以抛弃的东西,
以上两方面构成了学校职业素养培养的异态现状,使得本该起到促成完整职业人格形成作用的职业素养培养在学校职业教育领域失去了其存在的合法性。
二、职业院校职业素养培养的困境解析
造成上述职业素养培养现状的原因是深层次、多元的,我们将通过对职业素养培养环境变迁的分析来给予这些现状以合理的解释。
(一)职业素养培养环境的变迁
最早的职业教育形式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学徒制,其中又以中世纪学徒制为古代学徒制的鼎盛。这种古老的职业教育形式包含有两个极具特色的、对职业素养培养有重要意义的教育因素:师傅的榜样作用、“做中学”的学习践行方式。值得注意的是,两者不是割裂的,而是统一于日常的职业活动中。职业活动是师傅教学、学徒学习的载体,在日常职业活动中,学徒以师傅的职业态度和行为为榜样,在亲身践行的过程中学习职业技能,内化职业素养,现实职业活动即构成了职业素养的培养环境。
近代以来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类的生活方式与工作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方式也不例外,现代学校制度的确立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具体到职业教育领域,这种变化直接促成了中世纪学徒制的衰落和学校职业教育制度的确立。作为特殊教育实体的职业院校,如果说在近代创立初期符合时代要求,满足了人们对自然科学知识系统了解的愿望。那么接下来的发展则与职业教育自身的要义背
道而驰,学校组织制度的日益成熟,职业教育向整个学校系统的纳入,使得学校职业教育逐渐演变成为一个自我封闭的、排他的系统。无论是课程内容方面,还是课程实施方式,职业素养培养与职业活动的统一均遭到了破坏或忽视。因此,从中世纪学徒制到学校职业教育制度,从真实职业活动中的职业素养生成到学校封闭系统内的职业素养机械传授,职业素养的培养环境经历了一场嬗变,一系列的颠覆。
(二)从“知识至上”到“技能至上”:无法避免的培养困境
脱离职业活动的学校职业教育,课程与职业活动的割裂,必然会导致职业素养的培养陷入困境,对于我国职业教育来说,其教育理念经历了从“知识至上”到“技能至上”的转变,之前人们普遍认为学习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就可以将其演绎与应用于真实的职业活动中。故理论知识充斥着学校的课程,课程实施也多以理论知识的讲授为主。经过情境理论、活动理论的论证,人们逐渐意识到了这种观点的错误性,并开始重视实践教学的价值,这可以说是学校职业教育的一个不小的进步,然而,在实践教学组织颇具难度和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的双重压迫下,人们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技能至上”论开始横行。这种观点认为有了技术就有了一切,其产生原因是对何谓企业需要的高技术人才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只看到技术与技能这几个外显的字。“一些人才招聘会都会传递出这样的一个信息:高薪招不到高级技术工人。这样的信息经各种媒体的一而再、再而三的宣传。在人们头脑中逐渐形成这样的认识:只要有技术就行,有技术就能拿高薪。但人们在传递‘高薪招不到高级技术工人,这一信息时,仅仅是一种信息表层的传递,而忽视甚至根本就忘了告诉人们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技术高超的高等级技术工人,其应具备怎样的素质,其不仅仅是技术高超而已。这些需要强调的层面都被表层的现象掩盖了”。“有些同类产品发达国家生产的质量普遍比我国生产的质量要好一些,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技术硬是比谁强多少,而是得益于他们的技术操作人员具有在制造中习惯性的认真严格的按规范进行操作的良好的职业素养”。
由此可见,在现代学校制度下,无论是“知识至上”还是“技能至上”,脱离职业活动的学校职业教育往往容易偏颇职业活动的某一方要因,或知识,或技能,而实际上,职业活动是一个整体的范畴,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等等,有其自身的文化和逻辑样式。学校职业教育,由于其对职业活动诠释的单一性和职业活动整体观的丧失,始终是职业素养培养的困境之地。从最初的重视显性理论知识到重视职业技能的训练与提倡“零距离上岗”,职业院校的教育规划中始终没有职业素养的空间。即便是在当前职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已引起广泛关注迫切需要解决的情况下,限于目前的课程教学现状,职业院校对此问题也是无计可施。
三、职业素养纳入课程的初步构想
在对问题现状及产生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我们主张将职业素养全面纳入职教课程体系。这主要是基于以下儿方面的考虑,首先职业素养向课程的纳入是职业素养培养得以实现的前提和逻辑起点:其次职业素养纳入课程的过程也是职业素养得以规范和制度化的过程,对于引起学校以及教师对职业素养的重视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最后,职业素养培养有效性的落实必须以学校课程为载体和平台,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这里提倡的职业素养向课程纳入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方式,“回归职业活动”是其贯彻的基本理念,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弥合了学校职业教育与日常职业世界的悬隔,而且发现了职业活动这个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符合职业素养的生成规律。职业素养向职教课程的纳入主要包括职业素养内容的选择,职业素养的课程实施,因此如何在这两个环节贯彻“回归职业活动”的思想将对职业素养培养的有效性起着关键作用。
(一)职业素养内容的选取
职业素养要纳入课程,首先需要解决的是职业素养内容的选取问题,因为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讲,实质性的内容在职业素养教育中都是必要的,它也是支撑职业素养课程得以确立的基础。目前职业素养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虽然“认识到了社会对职业素养的要求,但没有形成较为有效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目的性、指向性不强的素养教育内容,没有很好的满足企业对人才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基于“回归职业活动”的理念,我们认为从职业活动中选取职业素养内容是唯一的也是可行的。首先,这是因为培养职业素养的目的就是为了个体更好的实践职业活动,形成体现职业素养的完整职业人格。因此从日常职业活动中选取的职业素养要求符合学生的现实需要,不至于使学生感受到与现实职业世界的隔绝,能够保证学生已有的对职业世界的认识和经验联系。其次,职业素养内容取材于职业活动能够保证所选取的内容是富有吸引力和可实践的,而不是一些僵死的概念、教条和无法完成的东西。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要想激起学生内部心理过程的变化和主动参与意识,就必须考虑到所提供的内容和学生已有经验的联结。正如杜威所指出的那样“在各种不确定的情况下,有一点是可以永久参照的,那就是教育与个人经验之间的有机联系”。
(二)职业素养的课程实施
除了职业素养内容的选取外,职业素养的课程实施也是职业素养培养的关键环节。以往学校多以课堂讲授的办法来实施职业素养,效果很差,笔者主张应把职业活动作为职业素养培养的根本途径。也就是说。在认定职业活动是职业素养培养的目的同时,也认定为手段。作为目的,意味着个体实践职业活动或者形成体现职业素养的完整职业人格应当成为职业院校职业素养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作为手段则是指应当把职业活动作为个体职业素养产生、发展、完善以及完整职业人意义实现的源泉来理解,并作为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的方式加以运用。把职业活动视为职业素养培养的手段,固然是基于对职业素养培养脱离职业活动之弊端的深刻认识,但同时更是根植于对职业素养和职业活动的内在联系,根植于对个体职业素养是在职业活动中发生的深刻认识。因此,如何于学校中应用与设计仿真的职业活动,并将职业素养培养融合于其中是一个值得继续关注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白鸿辉,高等职业教育要强化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6)
[2]王凯,教学是一个道德概念——相似性概念比较的视角全球教育展望,2009(03)
[3]阿瑟·克莱曼道德的重量:在无常和危机前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219
[4]罗兰芬,袁维新,职业院校学生现代职业素养缺乏社会原因的分析,科技风2008(02)
[5]刘晓波,吴小平、张敏敏,高职人才核心职业素养教育的意义及内容浅析,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9)
[6]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350
责任编辑王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