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对高中地理教学的思考
2009-08-31王献东
王献东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和深入开展,迫切需要地理教师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进行反思,树立现代地理教育思想,围绕新课改的要求开展地理教学,进行教学改革。
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以升学考试为目的的“应试教育”,面向少数学生,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少年成长发育的规律;教育内容偏重智育,轻视德、体、美、劳诸方面,忽视实践和动手能力,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在地理教学方面,主要是运用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老师讲,学生记,教师抄笔记,学生记笔记,教师考笔记,学生答笔记,把学生的头脑当作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像灌水瓶一样向学生灌注,形成“填鸭”式教育。现在进行新课改,一些老师只是在传统教学加入新的教学方法。什么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谈话教学法等,但都没有脱离教师提出问题、设疑,并通过讲述解决问题的模式,最终与新课程改革的初衷相差甚远。
应该说,课程改革正是从并“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出发,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教育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扎实的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这些正是我们地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立足点。
如何通过地理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首先,要进行教学方式重心的转移,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先介绍知识,然后再让学生在训练中巩固知识。新课程标准强调地理学习的过程应为在尝试解决问题中学习,即先发现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不断获得新的信息,丰富自己的知识,达到学习的目的。新课程标准更遵循人的知识增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弥补所要解决的问题与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的活动过程。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潜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最终达到创造性的学习。同时,要清醒的认识到: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事物的过程。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其主体性发挥的愈充分,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愈强,学习效果也就愈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主导作用主要应该表现为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
其次,是教师自身教育思想的转变和素质的提高。新课程教材表面上难度降低了,实际上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据调查分析,教师自身能力和素质的不足成为了新课程实施和落实的最大障碍,因此,地理教师有必要转变教育思想,提升自身素质。应当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对地理学科不断发展的相关知识进行补充,要真正吃透新课程标准、新课本所蕴含的新的教育理念,拓宽知识视野,包括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同时,努力搜集课程资源,了解课程改革的各种信息,并加以整理、吸收,逐步融入到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中,突破原有教育教学框框,更新教育教学方法、手段、模式,在原有教学技能的基础上,努力探索、掌握和利用各种新的教学技能,根据自己的特长,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最后,要联系实际,不仅要给予学生有用的知识,还要培养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地理学是应用性和实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地理学的知识可以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之中。如果理论性较强,联系实际不够。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就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来说,实用性应表现为在社会生活中,能够运用有关的地理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解释和解决一些现象和问题,能够借用相关的地理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继续进一步的研究和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受到地理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十分密切,并能使学生学会用地理综合分析的方法分析问题。例如,在讲到大气环境时,更多地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与大气环境的关系,特别注意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像气象灾害问题、大气环境保护问题等等。再比如,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所在地区,所在区位,甚至所在小区、校园的具体情况,思考区域规划、区域发展中的相关地理问题,让学生拿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帮助学生了解和体会地理的思维方法。潜移默化地在思想上形成一种多因素、多层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习惯,使他们终身受益。
新课程改革只是过程,而不是终点,这个过程将不断持续,不断深化,作为新课程改革的直接实施者,作为地理教学的一线教师,我们的思考也应当不断持续,不断深化,使地理课程真正的实现其为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