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责任:生命关注

2009-08-31朱欣荣

关键词:道德新课程目标

朱欣荣

新课程改革是在充分认识到将课程理解为“课程即知识”的狭隘性,“课程即学生的经验”的局限性基础上,根据新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将课程定位于是在一定培养目标指引下。由系列化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学习活动方式组成的,具有复杂结构与运行活力的,用以促进学生各项基本素质主动发展的指南。因此教师要时刻明确自身责任:生命关注。

一、关照人的生命存在的整体性

人是地球上最复杂、最奥妙的生命体,人的生命具有最丰富的内涵。人所从事的任何一种活动,都不是以局部的、片面的、单一的认知方式或活动方式进行的,而是以完整的生命体的方式参与和投入的,其中认识、情感、意志、个性、智力、体力、道德都在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共同发挥作用。

认知是人的智能的认识活动,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心理体验。前者指向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后者指向人的内心世界。在很长的时间内,人们对情感抱有排斥或者说利用的工具价值态度。后来,人们认识到情感具有两重性,消极的情感不利于认知,积极的情感能促进认知,因此主张在课堂上注重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调动,但仍然只将情感作为一种工具在使用,一旦教学任务,情感也就自然而然地结束。思想政治新课程一改以往政治课只注重单纯的知识目标的弊病,提出了知识、能力和情感的三维目标,并且将情感目标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无论在课程总目标还是在课程分类目标中都明确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表明了对学生是生活中富有情感的人的高度赞同,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的整体性关照。

二、关注人的生命存在的超越性

人的生命与动物不同。动物的生命是单一的、特定化的、固定的和封闭的;人是双重生命的存在。一方面。人“直接是自然的存在物”,来源于大自然,生存于大自然。另一方面,人的生命本质是不确定性,大自然在造人时,只完成人的一半,另一半只好通过人自己的创造性活动来完成。人是宇宙间惟一能够“是其所是”和“是其所不是”的存在物。人要超越现实的“是”,追求理想的“不是”。正如哲学人类学家兰德曼(MichaelLandmann)指出,人具有超越性,超越性是人生命的本质。“人必须靠自己完成自己,必须决定自己要成为某种特定的东西,必须力求解决他要靠自己的努力对自己解决的问题。它不仅可能,而且必须是创造性的。创造性完全不限于少数人的少数活动,它作为一种必然性,根植于人本身存在的结构之中。”而课堂教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反映的不是“实是”,而是“应是”。它不是人们现实行为的写照,而是将这种现实行为放到可能的、应是的、理想的世界中加以审视和评价,以此来引导人们的行为。这种应是与实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运动,构成了人类的道德活动,也反映了人的精神世界的应然超越实然的内在超越性。它不断推动人类向至善方向发展,也使每个个体不断自我升华。这种升华和超越,正是道德活动的内在本质的要求,呼唤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自我实现。

政治新课程强调在主导价值观指导下使个体具有更多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在反思生命、张扬个性中选择视角。让学生自主地确立有利于自己发展和超越的有效的生命态度和价值观念。培养在政治学习中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能力,为未来生活而自主学习、选择、探索的能力,力求使学生在三维目标的统一中关注人的生命的超越性。

三、关爱人的生命存在的社会性

人是群居的动物,人的社会性是区别于动物群体性的一个根本属性,人的生活及活动离不开各种社会关系:一方面,人从自我的需求出发,通过交往形成了社会关系,日常生活中的彼此交往和相互交换需要一定的相互承诺来保障一定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进而就要求该社会中的人要守信和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从中就演绎出一系列的风俗习惯,形成一定的社会舆论,舆论又演变为更大范围内的社会意识形态,这样,道德就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为人在道德;另一方面,这种社会关系中不断提供个人生活的资源与条件,以达成个人需要的满足,也使个人的功能、作用、地位、价值得以体现。

总之,在个体生命的自由舒展、充分涌动中引领生命成长是教师这份神圣的职业赋予我们的责任和重托。让我们永远铭记:“教育的基本作用,在于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像方面的自由。”

猜你喜欢

道德新课程目标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跟踪导练(五)(2)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道德
2009年语文新课程《考试大纲》修订记略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