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音乐专业《歌曲作法》课程教学探索

2009-08-31

艺海 2009年7期
关键词:作法创作音乐

张 晶

音乐院校大多将《歌曲作法》作为一门必修的课程,但对不同专业层次的学生,学习这门课程有不同的要求。音乐艺术院校本科作曲专业的学生,因为他们毕业后的工作主要是从事音乐创作,因此,他们在学习这门课程时,应更侧重于作曲技术、技巧的训练和创作能力的培养;师范院校的学生,他们毕业后大多数从事中、小学音乐教学,因此,它的教学虽然也要培养学生具有歌曲写作基本技巧,但更偏重于培养学生分析各种体裁、题材歌曲作品的能力,以适应今后教学的需要;对于高职院校的音乐专业学生来说,毕业后大多与舞台表演紧密联系,在专业要求和课程设置上与音乐学院或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学生有极大的不同,因此,开设这门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对歌曲这一艺术形式有深刻地理解,能更好地分析研究音乐作品,从而准确、恰当地演唱、演奏音乐作品,为学生的舞台表演提高音乐表现力、加强艺术创造力。笔者通过几年来《歌曲作法》的教学实践,认为高职音乐专业的《歌曲作法》课应该具有高职的教学特色,它的教学程度不可能过深,也不可能包含作曲法的全部内容,但要从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达到学以致用的最大效果。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观点:

《歌曲作法》课程虽然不能保证学生学完课程后就能写出优秀的作品,但至少能使学生更好的感受音乐、表现音乐,提高学生的艺术综合素质。所以,通过教学必须达到以下几点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歌曲写作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技巧。

2、理论联系实际,训练学生能独立写出完整的歌曲,并给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使他们具备一定的"自我提高"能力。

3、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理解歌曲的能力。

4、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水平。

5、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6、建立学生良好的音乐感知力和表现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重视对作曲技法的学习,而忽视生活对创作所起的作用。教师应该告诉学生艺术创作的普遍规律,即,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是艺术创作的基础。只有热爱生活、深入生活,才能正确地认识生活、反映生活,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各种作曲技巧去正确表现和表达生活,才能创作出具有艺术性和思想性的、音乐形象鲜明的、受群众欢迎的音乐作品。

音乐创作者应该多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多看、多听、多分析,扩大视野,增加生活积累。只有这样,当你想写有关题材的歌曲时才不至于搜肠刮肚,腹中空空而毫无联想。歌曲写作虽然有很多技巧规律可遵循,但其本质却是沿着感性思维的轨迹而前进的,在技巧问题上有些可以诉诸于文字,而创作过程有些却是难以进行条理性的阐述——所谓只可以意会难以言传。技巧规律可以引导和制约创作,但绝不能代替这生动活跃、变化万千的创作过程。音乐创作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需要生活的感受,也需要感情的迸击。作曲家辛沪光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批卓有成就的女作曲家,她对这一点深有体会。因为嫁给了内蒙古同学,在内蒙古生活工作了26年,她数次下牧区采风,深入牧区和牧民生活在一起,生活的体验和积累为她的音乐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生活感受和艺术积淀,让她创作出近千首声乐、器乐经典作品,其中大部分内容都与草原息息相关,她的作品中自然流淌出委婉、大气、动人的内蒙古民族音乐风格。

歌曲是通过音乐语言来表情达意的,所以想要写好歌曲,首先要广泛地接触歌曲,积累丰富的音乐语言。如果头脑中掌握的曲调很少,那么音乐语言就不会很丰富,创作会显得苍白、单调。对于歌曲创作的初学者来说,我国各民族的民歌、戏曲、曲艺,老一辈作曲家的优秀作品,目前流传以及古今中外的优秀歌曲,都是值得积累的音乐语言。当代著名作曲家如贺渌汀、李焕之、瞿希贤、施光南等创作的作品,都与民间音乐有着“不解之缘,”并从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品中,吸取了丰富的养料,所以他们的作品能受到群众的喜爱。

写作歌曲的起步,就好象一个咿呀学语的孩子,完全未学过修辞语法就开始说话。他们主要得力于模仿,然后渐渐熟悉掌握一定语言能力之后,才去学习语法修辞来进一步提高语言能力。模仿是起步,创作是目的,没有开始的模仿,便没有将来的自由翱翔,但是模仿决不可仅仅停留在“视唱”的水平,初学者们不仅要学唱,还要更多的背一些歌曲,“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

熟悉和掌握各种音乐语言后,通过分析揣摩别人的作品来学习借鉴,是非常必要及有效果的,有时比向教科书学习还来得更便捷。分析这些歌曲是如何通过音符来表现词人的思绪,表达作曲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品的整体情况,如歌曲的风格特点、体裁特征、节奏的构成、旋律的发展、曲式结构等。先从其他作曲者的作品中汲取"养分"为我所用,有选择性、有目的性的学习和模仿, 像海绵那样,吸收越多越能储备充足,待你需要参考借鉴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地为你所用。一段时间后就是学生自身的"提炼",对于别人的作品应该善于学习,但不能盲目照搬,因为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而且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发展,应该是既要学习,又要创新。学会抛弃他人风格,继而找到自身的音乐特质,并不断将其完善。

一个作曲者仅仅凭感性,凭所谓的创作灵感来写作,作品可能有动听之处,但会被杂乱无章的音符所包围,作品松散,节奏平庸,旋律单调。因此学习歌曲写作,还需要需重视歌曲写作的规律技巧,要认真阅读学习一些有关歌曲作法的书籍、教材,从歌曲的题材类型,风格特点,节奏构成,旋律发展,调式特征,节拍运用,结构规律以及词曲结合的各种技巧等,都应该悉心钻研,融会贯通。经验之谈不能代替教材全面、系统并具有基础意义的作用,当然教材也概括不了作曲家们切身体会的生动的创作经验之谈。教材知识总结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但要写出有特点,有个性的歌,仅靠规律是不行的,这需要作者对生活感受的积累,需要创作经验的积累,以及对优秀作品的学习、借鉴。从不会写、学着写、写得好,有一个知识积累与熟练的过程,多写多练,熟能生巧,贵在实践。当然,认真地学习、钻研一定的创作技巧,是必不可少的,它将帮你更快更好地走上成功之路。

歌曲是歌词与旋律的有机结合体,歌词直接关系到歌曲的创作质量。歌词与歌曲创作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歌词的内容、题材、风格等方面对歌曲创作的影响,还有歌词与音乐节奏、旋律素材、曲式结构之间的关系等。在创作实践中,因为歌词选择不当,致使歌曲创作失败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学生必须正确地了解和认识歌词,懂得一首好的歌词应该具备哪些艺术特点,以及怎样选择一首好的歌词。一首好的歌词往往会对作曲者在音乐情绪、音乐语言风格、音乐体裁等方面有所启迪。作曲者可以顾及歌词所提供的各种音乐性特点,挖掘歌词中潜在的各种音乐因素,触类旁通,激发灵感,使词、曲结合得更吻合更完美。另外,歌词的结构形式影响和决定着歌曲的曲式结构,所以,我们就不能不对歌词的结构形式有所了解,如对歌词的句式、段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歌词有更深入的理解。因此,正确处理歌词与歌曲创作的关系,掌握词、曲结合的原则和规律,这是进行歌曲创作时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写好歌曲的关键。

高职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大多数没有写作歌曲的基础,音乐理论基础较差,音乐语汇相对贫乏,如果很快就进入实质性的音乐创作,对他们来说有相当大的难度,因此,教师应该侧重教学的实用性,在授课方式上要注 意以下几点::

1、以简练、实用为原则,理论简单化,写谱专业化

将歌曲作法相关理论口语化,并把相近的理论归纳,合并,使其条理清晰。另外,在实际作品中,要求学生将作品按正规格式认真书写。从以往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正规记谱上存在不少问题,包括表情记号,反复记号,音值组合的运用等,诸多问题也只有在学生实质作品中才能发现。本人在检查作业时一一指出并加以修正,日积月累从而使学生具备规范的记谱能力。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课多分析,课后多创作

课堂上例举各类型作品,对所用到的谱例精挑细选,从结构到节奏,从旋律构成到主题发展,从环节设计到词曲结合都作出详尽分析,将歌曲写作技巧和歌曲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讲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作准确到位的技术示范,并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理论问题进行简明扼要的讲解,紧密结合音乐要素知识如:乐理、和声、曲式分析等,将学生感性思维方式与理性发展手法相贯通。课下布置一定的作业进行巩固练习,鼓励学生多写作品, 多接触各类型歌曲,积累各种音乐语言风格。

3、知识性融入趣味性,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教师讲授与多媒体相结合

课堂上让学生主动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作出详尽分析, 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注重交流,这样课堂气氛活跃了,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社会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和多媒体的开发及普及为今天的教学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先进的电教方式使我们讲授的谱例可时时更新,不需要太拘束于原有的课程书本中的内容。这紧紧抓住时代的气息, 学生看见自己较熟悉的东西,会认为课堂上讲的就是他们身边的素材,才能最大程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使学生能够更直观、更灵活的掌握知识。

为了体现高职音乐专业《歌曲作法》课的教学特色,培养实用性人才,以适应今后走向社会和开展音乐活动的需要。在《歌曲作法》教学中,掌握歌曲作法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技巧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要理论联系实际,训练学生实际写作能力;更重要的一点是要把歌曲作法的各种知识和技巧转化成综合能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才是知识和技巧的升华和凝结。

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大歌曲分析的比例,加强学生对各种体裁、题材形式的歌曲作品进行分析。通过教师对歌曲作品的分析,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培养学生分析、理解音乐语言及各音乐要素的能力。在分析歌曲作品时,除了在课堂上讲授外,教师还要布置一定数量的课后作业,并要抽查个别同学在课堂上讲解,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能力。同时,通过对歌曲作品的分析,学生也学习借鉴了别人的创作经验、创作技法,积累了一定的音乐语汇,提高了自己创作歌曲的水平。

音乐的本质,是一种个性鲜明、创造性品质较高的艺术活动。无论是在音乐创作、音乐表演还是音乐欣赏中,都需要音乐创造力的参与,没有音乐创造力就没有音乐才能的发展。以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构成复合的思维能力,能培养和发展出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复合的思维能力是构建学生能力的关键。逻辑思维可使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点到面对事物进行整体把握;形象思维使学生在音乐审美活动中有较强的想象、联想能力,能更准确地感悟音乐美的价值;直觉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可使学生在实践中突破循规思维与传统观念的限制,进行创新。通过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舞台表演提高音乐表现力、开发艺术创造力。

音乐审美能力是一种对美的认识和发现的能力。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能力,它是感性与理性、认识与体验、接受与创造、意识与无意识的综合统一。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有意识的音乐教育和无意识的文化熏陶的结果。音乐审美能力不仅是对音乐的被动接受,反过来它对音乐的创作、表演、研究等主观意象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具有敏锐的音乐审美能力,能运用理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审美认识和评价,能作出相对准确的判断,什么样的作品是好的,并能积极去感受、鉴别、创造美。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使学生更好的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

音乐感知力是先天存在的,但是对于音乐感受的分解体,如音准、节奏、旋律、调式等具体形态,往往是后天培养的。因此,面对复杂多样的音乐形态,仅仅只凭主观的形式感知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让学生对音乐的各种要素有一定的理性认识,是进一步提升音乐审美意识的重要途径。感知音乐正如识字读书,识字读书是从事文学工作的基本条件,没有这个条件就不能研读文学作品,更谈不上文学写作。能够深入的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才能更好的去表现作品的内容,更好的进行音乐创作。所以不论是对演唱者、演奏者、作曲者还是音乐研究者而言,有了良好的音乐感知力,才真正将音乐审美从表面的形式感知提升到了较高的境界,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

高职音乐专业《歌曲作法》课的教学,不仅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性、知识性、规范性,还要有它的实用性、趣味性和特色性。要真正建立具有高职特点的教学模式,还需要更多地努力、积极地探索和不断地进取,才能真正建立新形势下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高职教学特色的教学体系与学科体系。

责任编辑:李佳烜

猜你喜欢

作法创作音乐
西夏文《菩提心及常作法事》研究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国外智库影响公共决策的四个作法
创作心得
第四调和线的新作法及其推广应用
音乐
秋夜的音乐
创作失败
苏联正确指导战时经济的一些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