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韩剧热”的心理因素分析
2009-08-31谭莉
谭 莉
在中国,“韩剧热”的出现并非偶然,首先,它满足了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其次,“韩剧”满足了人们归属和爱的需要。第三,各电视台的“从众”行为,客观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
近年来,进入我国的“韩剧”数量不断增加。形成了一股冲击我国文化市场的“韩流”。据新浪网调查,在接受调查的网民中有83.12%的人喜欢“韩剧”,在问到你最喜欢哪个国家或地区的影视时,有54.55%选择了“韩剧”,在这当中,67.81%的网民都是青少年。“韩剧热”的出现并非偶然,它的出现反映了人们在精神消费方面的一些心理倾向与需求。
一、“韩剧”满足了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
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社会生活的内容若缺乏变化则会变得陈旧,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就会缺乏生气,流行的出现与人们企图打破这种趋向的动机有关。人有一种基本欲望,即想要从自己周围环境中寻求新的刺激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流行之所以存在,正是本身具有新奇性的缘故。流行与人们的求新欲望有关,人们即使生活上自由自在,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十分满足,但若长期处于没有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总会逐渐感到厌倦,甚至不堪忍受,终于产生摆脱陈旧生活模式的欲望。流行创造了新的生活方式,用不断变化的新面目满足人们的求新欲望。在我国文化市场上,“韩剧”引进之前,国外影视剧以欧美为主,人们对以惊险、复仇、离奇、科幻、灾难等为主题的欧美商业大片逐渐产生了审美疲劳。而“韩剧”的出现恰恰迎合了人们求变、求新的心理。“韩剧”更多的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状态,以生活化、细节化的描述手法展示人生百态。如家庭剧《加油!金顺》通过几家人的生活琐事,细致入微地展示了韩国人的日常生活,如同打开隔壁人家的门看他们家的生活。所谓“越不像戏剧的戏剧越是真正的戏剧,越不像小说的小说越是真正的小说”虽然韩剧并不张扬,但却慢慢滋润观众的心灵,恰如一股清新的风。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求新的心理。其次,欧美商业大片无论从投资力度、场景设计还是拍摄水平上都已达到了一个高峰,其特技化展示方式和商业化的运作很难再有新片产生超越。而“韩剧”则按照电影的技术要求精雕细琢,力求诗化的画面风格,像薄雨、雪原、浓雾、湖滨、村庄、枫林等自然美在镜头中得到了精致的呈现,带给观众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而音乐旋律也根据剧情的需要不断转换,音画相配,与剧中人物的情感遭遇形成了完美的共振,在音乐合成方面表现出精湛的技术。唯美的形式在传达信息的同时给人以新异的感观享受。第三,“韩剧”的一大特色就是在剧中对韩国本土文化原汁原味的呈现,剧中所呈现的城市、住所、饮食、生活习惯,展现了独特的韩国文化魅力。同样的黄皮肤、黑眼睛,却有不同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这对看惯了金发碧眼的西方美人的中国人来说,无疑也是一种新奇的体验。
二、“韩剧”满足了人们归属和爱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在人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就会出现归属和爱的需要,如渴望父母、朋友、同事、上级等对其所表现的爱护与关怀、温暖、信任、友谊,以及爱情等。人们还渴望自己有所归属,成为团体一员。马斯洛特别强调,人是社会的动物,没有人希望自己过孤独的生活,总希望有些知心朋友,有个温暖的集体,渴望在团体中与他人建立深厚的感情,保持友谊和忠诚。在我国,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正日渐远离人们的生活,汉民族传统文化所蕴含的许多精髓已渐渐被我们遗忘,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和新的异族文化的入侵,使人们面临多种文化价值观的抉择,许多人心中充满迷茫和不安。中韩文化一脉相承,共同、相似的文化观念,父慈子孝、婆媳和睦、天伦之乐,甚至爱情观、价值观都极其相似。韩剧中所表现的那种重视家庭亲情、尊敬长辈、待人有礼,正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研究表明:“人们所具有的共性越多,他们在交流中所遇到的严重挫折或文化曲解就越少,即两种文化差异越小,共同的意义空间就越大,交流的障碍就越少,彼此产生认同感就更容易”。因此,许多人在“韩剧”所展现的浓重的儒家文化中体验到归属感和认同感。其次,韩剧中,家庭伦理剧占有很大的份额,而中央电视台引进的大多也都是家庭伦理剧。它之所以如此的打动人,使得观众欲罢不能,很大原因在于人们从中体验到了爱和温暖。《看了又看》的导演张斗义也承认:“韩剧之所以打动了包括中国观众在内的很多东方观众,原因可能就是剧中所体现的儒教传统,那种有些森严的长幼尊卑关系,几代同堂的生活方式以及孝顺父母,重视家庭,谦恭有礼的人生态度”。现代都市生活,职场上尔虞我诈,人际关系淡漠,现实生活中爱的缺失,可以在欣赏韩剧的同时,在剧中呈现的艺术世界里寻找到补偿。所以“韩国影视剧中演绎的这种在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感情故事,让人如痴如醉,人们在欣赏剧情的同时,也跟随剧中人物去体验生命情感中的至善至美”。正如香港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助理教授梁旭明说:“大部分中国人喜欢韩剧,与其说他们哈韩,不如说这寄托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寻求在这个转型社会中日益缺失的那种温暖的情感。”再者,快节奏的生活,急功近利的心理。使现代人普遍处于社会和生活重压之下,人们急需一种释放压力的渠道,而韩剧唯美的画面,舒缓的节奏,细腻的处理,丰富的情感为观众建构了一个日常生活的“乌托邦”,几种艺术元素完美融合,和谐共振,如同是一架梦幻飞行器,令困顿于快节奏、高竞争生活中而身心疲惫的城市居民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美妙的梦想之旅,在剧情中部分地实现自己对生活的向往和期待。“韩剧”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放松身心的空间。
三、各电视台的“从众”行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1993年中国首次引进并播出韩剧《嫉妒》,从1997年至
今,CCTV(中国中央电视台)先后播出了《爱情是什么》、《初恋》、《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真相》、《奔》、《孪生兄妹》、《四姐妹》、《看了又看》、《明成皇后》、《人鱼小姐》、《黄手帕》等韩剧。同时,一些地方电视台也陆续播出了《天桥风云》、《星梦奇缘》、《爱上女主播》、《蓝色生死恋》等韩剧。韩国历史剧《大长今》将近年来涌动的“韩流”推向了一个辉煌顶峰。《大长今》在韩国播出时,收视率超过50%,CCTV索福瑞对全国31座城市的数据调查显示,《大长今》的整体观众总量超过了1.63亿,在中国引发了史无前例的“韩剧热”。由以上可以看出,随着“韩剧”收视率在中国的提高,上至CCTV(中国中央电视台)下至地方电视台纷纷跟进,只要打开电视,到处皆是韩式对白、韩国风情。一些社会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后指出,在购买物品和欣赏电影、音乐时,舆论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经过舆论指导者的宣传后,就更具有说服力。各电视台的“从众”行为,客观上对“韩剧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只要打开电视,满眼皆是韩剧人,一些观众最初可能被动地选择了“韩剧”。正是由于被动选择,所以产生了认知失调。菲斯汀格认为。认知失调会使人的心理上发生不愉快,有时有压迫感。因此当人们的认知体系发生了不协调,就会设法去减轻或解除这种不协调状态。认知因素之间的失调强度越大,人们想要减轻或解除失调的动机也越强烈。为了达到认知协调人们就会改变认知因素失调的双方中任何一种认知因素,使双方趋于协调。而且当人们的认知体系内呈协调关系时,就会设法保持这种协调关系,避免接触与已有认知因素相矛盾的信息。因此,为了达到认知协调,人们就会转变态度,对“韩剧”由最初的被动接受逐渐演变为主动接受。而且研究还发现,大众宣传对改变人们的态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韩剧热”的出现对中国的文化市场提出了挑战。我国近几年也出产了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但为什么没有形成一股潮流?我国的文化产业在走商业化道路的同时,是否也应该探求一下人们的消费心理与需要?这些都值得我们的文艺工作者探讨和深思。
责任编辑: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