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的光彩不在于戏多
2009-08-31朱米
朱 米
湘剧《李贞回乡》中的女先生一角戏并不多,是该剧的第五号人物,也是一位回忆中的人物,全剧中她仅有两次出场,而且都是在第二场《剪发挨了男人的打》一场中。说实话,开始我并没有看重这个角色,原因之一是认为她戏太少,是个无关重要的人物;原因之二是认为这个人物虽然戏少与无关重要,却较难演,可能会费力不讨好。为什么说她难演呢?首先是我们剧院这些年来很少排演现代戏,包括我在内的不少演员都缺乏演现代戏的实践与经验;其次是剧中的女先生是一位大革命时期的知识女性,又是一位有着坚定的革命信仰与革命斗争经验的我党领导人物,要演好她确实很难。后来经过导演的分析和启发,我慢慢地体会到了女先生这一人物的重要性,而且凭借自已的条件,还是认为有演好这一人物的希望的,所以便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这一人物的创造。
首先,必须正确地理解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女先生是大革命时期的知识女性。从她的外表来看,她蓄着短发学生头,戴一幅深度近视的眼镜,穿布鞋,着一身上白下青的短衣短裙,因而也可以理解她是一位刚走出学校大门的进步女青年。如果单从这方面分析,女先生应该是一位文质彬彬、知书达理的先生;但她又是一位中共党员,是农民运动的领导人物,所以又不能简单地把她看成是一位教书先生,不能只有文质彬彬、知书达理的一面,还应该有一种稳重、坚定、果断和慈祥的一面。搞清人物的身份和性格以后,我便琢磨了一种与之较为贴切的表演方法。即在一般情况下,脸上总是带着微笑,眼睛老是朝下看,以表示对受苦穷姐妹们的亲切与关爱;没有大起大落的动作与走动,全部用脸部的表情与一些简单的手势与群众进行交流,以体现人物的领导风度;只有在进行宣传鼓动与对敌斗争时,才加大动作的幅度和说话的口气,以表示一位共产党人的宽阔胸怀和浩然正气。
其次,根据剧情和人物的发展,赋予不同的表演手法。通过对剧本的分析,我认为女先生这一人物性格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从女先生上场起至带领大家高喊“李贞革命”止为第一个层次,这一层次主要是革命的发动阶段。我的表演总是面带微笑,说话亲切,来回穿梭于姐妹之中,攀肩拉手,好似亲姐妹一样;从“姊妹同胞们”一句至“大家有没有决心”一句为第二个层次,这个层次为革命的鼓动阶段。通过第一个层次的发动,姊妹们的觉悟得到了启发与提高,是该鼓动大家起来剪掉长辫子,进行革命的时候了,我的表演首先是提高了声调说话,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唱出了“李贞为何要革命” 这一长达十二句的唱段。在演唱这一唱段时,我又配以大幅度的手势表演和豪迈雄健的台步,将姊妹们的革命决心和斗志一下子便调动了起来;从“好,我们说干就干” 至与众隐去为第三个层次,这一层次为革命的行动阶段,就女先生这一人物来看,这一段戏应是她的一个高潮,就全剧来看,这段戏也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小高潮。因为是人物的高潮处,我当然更加提高了说话的声调,也可以讲不是在说,而是在喊,在拼命地叫喊。而且拳头捏得紧紧的,不断高举,好似拳拳打向那不平等的黑暗旧社会。
第三,抓住戏口,捕捉机会,大胆抒发人物的情感。女先生的戏本来就不多,但如何在这些不多的戏当中,抓住某一处戏的口子,捕捉准机会,在做到不抢戏、不脱离人物的前题下大胆抒发人物的情感,是一名成熟的演员应该具备的艺术才能。在这不到十分钟的戏中,我捕捉到了这么三处机会。一处是当秀姑与珍妹子都说不能来读书是因为“屋里没得饭吃” 时,我便用两手将两人紧紧地抱住,用颤抖的声调讲出了“你们都是童养媳?” 一句,表示了女先生对李贞与秀姑两位姐妹的极大同情;第二处是当伴唱声唱出了“我有自已的名字啦” 一句时,我便用手擦了几下眼泪,表示了女先生发自内心的同情;第三处是我动用了容声于情、容情于声的艺术手法,很好地演唱和处理了“李贞为何要革命” 这段我的唯一唱段。这段用湘剧高腔[北驻马听] 曲牌谱写的唱段,本身就具备了悲壮的一面,但我认为此处用悲壮的情绪来处理是不行的,而应该是激昂挺拔、行进有力。怎么来达到这种意境与效果呢?我采取了两种办法。一是从演唱方法上下功夫,即适当改变传统的咬字行腔方法,吸收一些革命歌曲的唱法,且讲究喷口,讲究力度,注意风味;二是伴以有力的表演和舞台调度,每次大幅度的手势表演都是出手为掌,收手为拳,做到了气势磅礴,抖擞有劲,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每场戏演下来,观众都在我表演精彩之处报以了热烈的掌声,不少同行夸我的表演大器,说我所饰演的女先生是《李贞回乡》一戏中的亮点,在杭州演出时,剧作家盛和煜先生(该剧编剧)夸我有“大将风度”。当然,这里面难免有一些溢美之词。我认为“角色的光彩不在于戏多”,这就是我在《李贞回乡》一戏中扮演女先生一角的体会。
责任编辑: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