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不落帝国”海外“疆界”的守望者
2009-08-31孙宏年
孙宏年
英帝国时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铁腕的帝国主义者,既是维护和扩张这个“日不落帝国”海外疆土的“疆界”理论家,又是一个身体力行的实践者。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殖民大帝国,号称“日不落帝国”。这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列强之间纷争不已,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英属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也风起云涌。面对内外局势的变动,如何维持这样一个庞大的殖民帝国,维护并扩张在海外殖民地的“疆土”,成为英国不少官员、学者关注的问题。寇松(1859~1925)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是英帝国时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铁腕的帝国主义者,既是维护和扩张这个“日不落帝国”海外疆土的“疆界”理论家,又是一个身体力行的实践者。
少年得志的“帝国”疆土捍卫者
寇松出身于英国的贵族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贵族教育,早年曾经就读于英格兰最有名望的贵族公学——伊顿学院,这所学院以培养政治家而享有盛名。接着,他又进入牛津大学,并成为学校中的佼佼者,一度担任学生联合会主席。1885年,他大学毕业后就投奔了保守党,成为党魁索尔兹伯里勋爵的秘书。1886年,索尔兹伯里出任首相。在他的举荐下,寇松的仕途之路最初就颇为顺利:1886年当选为议员,1891年~1892年出任印度事务部次官。在仕途得意的同时,他的第一次婚姻也令人羡慕:1895年,他迎娶了美国芝加哥一位百万富翁的女儿玛丽。“洞房花烛”之后,他再度官运亨通——被任命为外交部次官。
寇松在学生时代就对英帝国的东方事务有着浓厚兴趣,入仕之初的“权势+财富”生活让他增添了少年得志的骄傲,增加了驰骋政坛、指点全球的雄心,东方也成了他展示才能的重要空间。1888年后,他曾以议员身份周游世界,先后到过俄国、伊朗、阿富汗、中国、日本、朝鲜和东南亚,甚至到了英、俄争夺的中亚和帕米尔地区。根据游历、考察的体会,他陆续出版了《中亚细亚的俄国》、《波斯与波斯问题》和《远东问题》。在这些著作中,他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形势,认为沙俄是英国的头号竞争对手,其次是德国,再次是法国,尤其是俄国在中亚的扩张对英属印度构成严重威胁。他认为,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必然导致政治的“融合”,意味着西方列强对东方落后国家的兼并、分割,远东还有少数国家处于政治动荡之中,“政治边界”尚未确定,一旦它们的“政治归属、政治边界确定下来,商业的开发就将启动”。他指出,要想维护英帝国的海外“疆界”和霸权,英国应当以印度为基地与俄国展开对中亚的争夺,并依托印度“打通远东门户的陆路和铁路”,通过海上力量保护、控制“海上通路”,巩固它在远东的优势地位。他一再强调英属印度的重要性,“正是帝国对印度的征服把我们推向了必然前进的潮流,这种潮流使我们敲开了中国的大门”,使英国的疆土与暹罗(今泰国)的北部边疆相接。他还建议英国外交部的印度事务部搜集有关缅甸、暹罗、中国边界的资料,为外交决策服务。
英俄“大角逐”中的强硬政策
1898年,寇松被任命为英属印度总督,他那些维护殖民帝国的海外疆土“理论”开始付诸实施。他把印度视为英国同列强争夺中亚、远东的基地,以便宰割、兼并远东那些在他看来“政治边界”尚未确定的国家,因此他在英属印度实施高压政策,又用分而治之的办法强化统治,设置了西北边境省,把孟加拉强行分为两个省。为了同俄国在中亚展开“大角逐”,1903年他派荣赫鹏率军侵入中国西藏,1904年攻占拉萨,又逼签《拉萨条约》,1905年又胁迫九世班禅到印度,企图把西藏地区从中国分裂出去,进而取得在中亚争夺中对沙俄的优势。但是,他的举动激起了中国与南亚人民的反抗,也引起了俄国对英国的怀疑,打乱了英国的全球战略。这时,英国为了对抗德国,正迫切需要与沙俄协调立场,所以当寇松为侵略中国西藏的“胜利成果”而欢呼时,英国政府则对他的行动颇为不满。同时,自由党内阁又取代了保守党内阁,加快了与俄国和解的步伐,寇松1905年不得不在内外双重压力下辞职。
1906年,他的妻子玛丽去世,“权势+财富”的生活随之结束。或许,这是上帝对这位少年得志的强硬派人物的再次“警示”,但他并未心灰意冷,依然为保卫英帝国的海外疆土而忙碌。1907年,寇松出任牛津大学校长,并出版了新书《边疆线》。在这本新作中,他仍然关注日益脆弱的英帝国边疆,主张实施强有力的“前进政策”,维护英属印度疆域的持久安全。在他看来,边疆线被视为一个帝国的成功和这个民族维护帝国意志的关键,“沿着上千英里的遥远边境线,将出现我们20世纪的边防骑士”。
大棋局下的“画线防火”战略
1914年,寇松参加了战时内阁,1915年任掌玺大臣,1916年任保守党议会领袖和上院议长,1919年~i924年任外交大臣,1921年被封为侯爵。作为外交大臣,面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国际大棋局,如何防范俄国的革命之火向全球蔓延,如何维护英帝国的海外疆土,是寇松关心的头等大事,为此他在苏俄的东西两侧实施了“画线防火”战略:
在远东地区,他力图把中国西藏变成“缓冲区”。对于中国西藏的事务,寇松自1905年离开印度后就未能直接介入,1919年担任外交大臣后他又重新找到了机会。本来,一战结束后英国就腾出手来重新干涉西藏事务,英国要求中国以非法的《西姆拉条约》为基础,重开“中、英、藏三方会议”,以便把西藏变成苏俄与英属印度之间的“缓冲区”、“防火墙”。寇松出任外交大臣后,英方更加积极地与中国交涉。对于英国的用意和寇松的“热心”,1921年中国驻英大使顾维钧曾分析说,寇松对“亚洲问题素多谋划,前在印度总督任内对于藏事经营有年”,任内曾派荣赫鹏侵略西藏、逼签不平等条约;苏俄在亚洲的影响不断增加,英国有“嫉俄、惧俄之心”,尤其害怕印度发生反英独立运动,所以急于把西藏作为“缓冲区”,巩固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但是,寇松这次彻底失望了:面对五四运动后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热情,北京国民政府不敢违背民意,1919年还故意通电全国揭露i914年以来英国的无理要求,一时间全国各界纷纷抗议英国干预中国内政,而后以人民反对为由拒绝重开“三方会议”,1924年后又明确拒绝了英国的无理要求。
在东欧地区,划分苏俄与波兰边界的“寇松线”成了他的得意作品。为了在苏俄西侧建立“防火墙”,1919年12月他提出一条划分苏波边界的临时边界线,主张把应属于波兰的一切地区都划归波兰,这就是著名的“寇松线”。1920年波、苏两国签约,还把“寇松线”以东的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并入波兰。于是,苏俄西侧形成了一道“防火线”,寇松暂时达到了强化波兰地位、防止苏俄影响进一步扩大的目标。但是,这条线使波兰同苏俄、立陶宛发生了冲突,为日后波兰外交上的孤立埋下隐患,还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诱因之一。二战后,“日不落帝国”的海外疆土也纷纷独立,寇松精心维护的殖民帝国迷梦随之灰飞烟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