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论坛会议综述
2009-08-31王春雷高峰
王春雷 高 峰
一、引言
2009年6月20至21日,2009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国际化高峰论坛在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举行。本次会议由教育部工商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旅游学科专业组和中美两国大学旅游院校联盟联合主办,上海师范大学和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承办,美国普渡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中佛罗里达大学、内华达大学、夏威夷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和湖北大学、云南大学等国内外9所院校应邀作为论坛的协办单位。来自美国、澳大利亚、英国、芬兰、泰国、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中国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20余位代表以及来自中国内地高校、出版社、杂志社等机构的150余位代表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以“国际化:旅游教育的机遇和挑战”为主题,通过大会报告、专题讨论和热点对话等形式,分析了国际旅游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总结了旅游教育国际化的主要模式,讨论了旅游教育国际化的领域和途径,并深入探讨了旅游教育国际化的热点问题、主要瓶颈与发展趋势。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为国内外旅游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有利于分享中外旅游教育合作的国际经验,共享国际化合作资源,对推进国际化背景下中国旅游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背景——国际化:全球旅游教育发展面临的新课题
跨文化沟通是大学的第四项功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大学发展必然面临的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下属的国际大学联合会(IAU)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有明确的定义: 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变化过程,既有学校内部的变化,又有学校外部的变化;既有自下而上的,又有自上而下的;还有学校自身的政策导向变化。
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杨卫武先生从人才培养、学科发展和学校发展三个角度分析了“旅游高等教育为什么要国际化”,认为具体到师生发展层面,旅游教育国际化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国际就业竞争力,提高教师的教学与学术研究水平。进而提出旅游教育国际化的一般框架,包括办学理念国际化、合作伙伴国际化、学术科研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化、师资队伍国际化、课程体系国际化、学生来源国际化以及活动平台国际化,并以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为例进行了详细阐释。普渡大学消费与家庭科学学院副院长Liping Cai教授从“旅行的本质”的角度,介绍了美国旅游高等教育全球化的新趋势及效果。乔治•华盛顿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系主任Larry Yu教授研究了知识转移在旅游高等教育国际化中的作用,并从组织文化、师资能力、创新学习以及国际合作4个维度,初步构建了一个知识转移与旅游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关系模型。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旅游学院Noel Scott博士等学者简要分析了澳洲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进而指出了目前的热点问题,包括对教育的国际化需求、旅游教育项目的增加、对关键技术环节的解决、教学项目的国际化以及实习项目开发等。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商学院Kate Morse女士认为,旅游教育国际化有内外部两种推动因素,内因主要包括质量、教学和评估方法、学生活力和交流方式,外因则包括全球化流动、高等教育的新体系、研究与知识合作、跨区域合作等。
与此同时,出席本次论坛的专家们也指出,业内人士要紧密关注全球化给旅游教育带来的巨大挑战。例如,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饭店和餐饮管理学院教授Hailin Qu博士在题为“《应对变革》(Shift Happens)”的主题报告中分析了饭店和旅游教育的新趋势,并提出了面临新挑战的具体对策:理解、关心、指导和激励学生;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做法;推崇以服务和质量为导向的师资及教学项目;通过多种渠道,开发重点不同的教育、培训项目;在教育、研究和社会服务之间寻找合适的平衡点。泰国The Winning Edge公司总经理Bert van Walbeek先生在题为“旅游高等教育国际化:天堂还是流行病?(Global Higher Tourism Education: Paradise or Pandemic?)”的主题报告中也指出了旅游教育国际化的可能误区和新使命。澳门旅游学院Leonardo Dioko博士认为,旅游目的地的全球化给从业人员和旅游专业的学生带来了综合影响,这种全球化改变了大学教授的角色和师生关系;研究成果的首要客户不再是杂志编辑,而是利益相关者。泰国Suan Dusit Rajabhat 大学Niramit Kunanuwat博士也提出,要把全球化带来的威胁转变为机遇,并在开展国际合作、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上
努力。
三、主题——国际化:中国旅游教育的机遇和挑战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旅游业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旅游业在国民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交往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伴随中国旅游业的加速国际化,旅游业界对高素质人力资源的需求不断提升,在中国从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迈进的过程中,培养一批国际化、专业化的高素质人才是促进这一转化成功实现的重要条件。2009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国际化高峰论坛正是在此背景下召开的。
教育部工商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旅游学科专业组组长、湖北大学旅游研究院院长马勇教授的主题报告从分析中国高等旅游教育的发展现状及特征切入,进而明确提出中国高等旅游教育国际化质量提升工程的八大创新对策,即高起点的战略定位规划、打造国家级系列精品课程、构建国际特色化体系、建立优秀教学团队、编写出版高水平教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及构筑实验室和实习基地。
在论坛第二天热点对话板块,国内外具有丰富旅游教育国际化经验的8位嘉宾就旅游教育国际化的热点问题、主要瓶颈与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探讨。例如,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旅游学院丁培毅博士提出,国际化是中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必然趋势,也是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目前各高校积极举办的合作办学是走通旅游教育国际化道路的良好开端,但在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必须认真考虑国内产业的发展状况以及院校自身的具体情况;澳门科技大学国际旅游学院副院长梁文慧教授则认为,全球化特别是资源要素的灵活流动为旅游教育创造了难得的机遇,旅游教育国际化成功与否关键要看学校是否有创新的思路。
为保证国内外与会代表有充分的时间和平台深入探讨旅游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碰到的各种问题,本次论坛还特别设立了三个专题研讨会三个分会场的主持人分别为山东旅游职业学院院长宋德利教授、厦门大学管理学院黄福才教授和重庆旅游学院院长罗兹柏教授。
主题分别为旅游教育国际化的领域和途径、旅游教育国际化的探索与实践,以及旅游研究国际合作的前景与方式。经过深入热烈的讨论,中外旅游学者一致认为,过去三十年,中国旅游教育在拓展国际合作办学渠道和促进人才培养国际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主要任务将是“面向国际,依托行业,加强合作,不断提升办学的内涵”。
四、热点——中外旅游合作办学的模式与瓶颈
国内高校与境外院校的合作起步于改革开放之初到80年代中期,教育部于1995年1 月正式颁布《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标志着中外合作办学开始逐步走向规范。受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和旅游业迅速发展双重因素的影响,中外合作办学成为国内旅游教育的一个热点话题,国内相当一批院校以不同形式与境外院校或企业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合作。
为让与会代表彼此分享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本次论坛特别设立了“中外旅游教育合作的国际经验”板块,并邀请7位嘉宾演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旅游酒店管理系主任刘静艳博士总结了目前旅游管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的三种模式,即独立学院或独立专业、嫁接合作以及松散合作(包括师生互访、交换留学生、海外实习等),并以中山大学为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云南大学田里教授从外部环境、内在动力、合作机制、合作内容以及合作成果等方面,介绍了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合作情况。
部分演讲嘉宾还简要介绍了中外合作办学的运作模式。天津商业大学TUC-FIU合作学院院长王文君介绍了与佛罗里达国际大学联合培养酒店管理人才的经验,该项目基于中国特点,整合美国优质教育资源,学习美国教育理念,借鉴美国教育及管理模式,成为中外旅游合作办学的一面旗帜。广州大学中法旅游学院院长肖星教授剖析了本学院创立的独特管理和运作模式——理事会制,即双方政府机构、行业管理部门、企业和办学实体共16个成员单位组成理事会,对学院人才培养规格、办学模式、教学计划等共同进行研究、审议及监督执行。这种新颖的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了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宏观管理政策优势、企业对市场敏感性以及大学先进办学理念的优势。
因为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等多种原因,在开展合作办学过程中,理所当然会存在许多瓶颈。肖星教授为广州大学中法旅游合作教育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应对策:推进体制创新,加强合作方之间的沟通机制和履约意识;适当争取上级政策倾斜;尽快克服学生外语水平不高的瓶颈;拓展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促进产学研有机融合。内华达大学新加坡分校校长Andy Nazarechuk博士在分析该校发展情况时也谈到了合作办学所面临的挑战,并认为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主要有双方的教育法规、公司结构、法律问题、技术管理、市场营销与招生、时间安排、教学方式、设施设备、职业机会等。
五、核心——旅游教育国际化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本次会议无论是主题演讲还是专题讨论和对话环节,专家学者们都一致认为,作为一门多层面、应用性的学科,旅游教育应该将课堂讲授和学生的从业技能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同样,旅游教育国际化必须与旅游业国际化的规律相呼应。
夏威夷大学旅游学院Juanita C. Liu博士从产业发展的高度,提出旅游教育正从本土走向全球,“教育”应该成为实现平衡旅游业三重底线的钥匙。内华达大学William F. Harrah饭店管理学院的Billy Bai教授以培养全球旅游业领导型人才为目标,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涵盖师资、产业和国际知名度、课程设计和新设施的教育发展模式。他指出,应该通过聘请兼职教授、行业演讲专家和创造就业机会等途径,整合行业资源。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饭店管理学院Raymond Wang博士从旅游教育的基础和专业方向出发,分析了培养企业家领袖对旅游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院长邹统钎教授详细介绍了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全球产业领袖”培养模式,具体包括师生树立全球领袖意识;与国际服务集团公司、国际一流高校、各国大使馆深度结盟;引进国际学术领袖、国际产业领袖做导师;从模拟走向真实——强化实践环节;与首旅集团合作建设实习酒店;试行产业问题导向学习法与现场体验教学模式;加强校友关系网络建设;深化导师负责制等。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商学院Kate Morse女士还针对国际化问题为旅游教育提供了具体对策:有效管理促进旅游教育国际化的内、外部因素;制定与就业能力更相关的课程;发展和维护院校与行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提高研究的产出以及适用性;运用问题导向法,开发超越学科发展的旅游和饭店管理知识体系;对旅游知识应用及知识结构进行管理。芬兰中博腾应用科技大学Helena @kerlund教授从学生竞争力(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三大维度)角度分析了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问题,她认为,旅游教育的变革来源于行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可喜的是,国内已经有一批院校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例如,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与万豪集团、波特曼丽嘉酒店合办万豪班、丽嘉班;天津商业大学TUC-FIU合作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始终以国际旅游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构建学生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等等。
六、结束语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迅速国际化和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国际化成为国内旅游教育必将面临的课题。此次论坛加强了国内外旅游学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代表了国内旅游教育研究的新高度。短短的两天内,与会代表们展望了国际化对旅游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总结了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成果,探讨了旅游高等教育国际化中的关键问题和困难,共享了旅游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资源,取得了可喜成果。另外,大会还收到旅游教育方面研究论文40余篇,内容涵盖产业发展与培养模式、办学理念、中外合作办学、课程设计等多个领域。本次论坛的圆满召开有助于探索新型的旅游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模式,提升中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责任编辑: 邓 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