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风建设为载体,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2009-08-31徐秀云
徐秀云
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必须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
当前。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大学生思想独立性、多样性的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诸多新形势和新问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很难适应。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针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强调指出,要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笔者在以学风建设为载体,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
(一)学生扰业难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第一大新问题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据统计,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14万,2002年就达到了145万人,2003年212万人,2004年280万人,2005年338万人,2006年413万人,2007年495万人,2008年559万人,2009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611万。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就业竞争日趋激烈。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城镇新增劳动力、城镇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和高校毕业生等各种就业压力交织,使得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而随着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学生上大学的投资越来越高,这种高投资与难就业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指导学生尽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大学生涯设计,利用大学学习的时间培养过硬的专业技能和全面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转变择业观念,先就业,再择业。利用各种社会实践机会积累工作经验等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要解决的新问题。
(二)应试教育背景下重智育,轻德育所带来的问题日益凸显
在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下,智育成为中小学教育的首要和主要目标,考核学生也主要从掌握知识的程度进行。在这种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德育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校只关注智育,不重视德育工作;二是对德育方法钻研不够,多以说教为主,忽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良好品行的培养,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更缺乏对德育效果的检查和考核。因此,进入大学的“天之骄子”们只知道学习和考试,不知道自己学习是为了什么。不知道自己大学毕业后能做什么,怎么做;只知道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不懂得自学能力的培养;只重书本知识的学习,忽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除了学习,什么事情也不愿意做,而且也做不了。
(三)独生子士的比重越来越大
在现今的在校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大。这些在父母和亲戚朋友的呵护下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太以自我为中心;大局意识较差,太过注重个人利益,凡事只求索取,不愿奉献;对父母过分依赖,缺乏自立自强的意识,独立生存和生活的能力较差:与同学相处,缺乏宽容和谦让。同学之间常有矛盾;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
二、以学风建设为载体,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学风建设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
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从不成熟到成熟,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受到环境的制约。大学生的首要和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活动贯穿大学生活的始终。加强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风,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二)学风建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实践课堂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最终应落脚在培养学生做人上。这里所说的做人既包括了教会学生生存的本领,更重要的是指品格、修养等精神层面的东西,包括了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民族精神、基本道德规范等内容。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必须结合学生实践活动才能有效实施,仅仅靠说服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学习生活是学生重要的实践活动。我们的实践证明,以学风建设为载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学生创造广阔的学习实践如何做人的舞台,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能够不断地在实践中对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等加以领悟并深刻理解,再进一步自发自主地用以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
(三)学风建设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问题的主要道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相结合,才能有的放矢,取得实效。学习是大学生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而学习问题说到底是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问题。学风建设从学生个体的角度着力解决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问题,从环境的角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造大量的学习和实践做人、做事的机会,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问题的主渠道。
三、以学风建设为载体,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制订不同阶段学风建设的目标和规划
学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势也不会一成不变。要以学风建设为载体,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通过学风建设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制订不同阶段学风建设的目标和规划,一方面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前做好扎实的调查研究工作,查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另一方面有助于制订详实的问题解决方案,在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的重点问题。
(二)指导学生做好大学生涯设计
大学生涯设计即是作为主体的大学生对自己大学生活的整体规划,是学生根据社会的客观需要和自己的未来人生追求,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及高等学校的培养规格,在学校的指导下,对自己在大学阶段的发展目标及其实现途径进行具体设计和全面规划。并在大学学习和生活中付诸实践。大学生涯设计的内容包括:为自己确定大学的奋斗目标、对个人自身现状、优劣势的分析、对总体奋斗目标的细化、实现奋斗目标的方法、措施、大学生涯执行情况的反馈和调整。通过指导学生做好大学生涯设计,可以帮助学生解决“为什么学”和“如何学”的问题。既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又帮助学生将学习生活具体化,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有事可做,在完成学习任务和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具体成长。
(三)深入实施本科生导师制
学生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计划的
制定、专业思想的稳定以及学习动力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本科生导师,因为这些问题的解决都跟学生的专业密切相关。深入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专任教师的专业优势,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的指导,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使专任教师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使导师抓住教育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关心学生学习生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做人;另一方面大大充实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做得更细,更深入扎实;同时还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及时有效。
(四)结合专业特点深入组织开展学术竞赛活动
结合专业特点开展学术竞赛活动是学风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它不仅可以组织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学以致用,而且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自己还缺什么,还应该学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在课余不断拓宽自己的专业基础,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和能力。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又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在一个集体内可以起到营造良好学风的重要作用。同时结合专业特点开展学术竞赛活动也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实践课堂。通过参加竞赛活动,学生可以在过程中对精益求精、吃苦耐劳、团结协作、锲而不舍等品质进行深刻领悟和总结,并对其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深刻影响,从而帮助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五)建立学风建设的长效约束机制
所谓学风建设的长效约束机制,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检查、考核和奖惩制度,如学生上课考勤制度、早晚自习检查制度、奖、助学金评定实施办法等等将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表现与学生的推优入党、党员教育管理、奖、助学金评定、评优评先等相结合,用制度约束学生,确保学风建设的实效。根据我们在学生中做的调查,学生中的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各类奖、助学金获得者、各种荣誉称号获得者总计占学生总数的近90%。也就是说,学风建设的长效约束机制形成后,只需在学风建设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如实、详实记载,在评优评先、奖、助学金等评定过程中充分利用检查结果,就可以对近九成的学生发挥制度约束作用,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风建设的积极性,提高了学风建设的实效性,又使各类评优评先有据可依,减轻了学生常规管理的工作量。在学风建设的长效约束机制的作用下,对学生的各类评优评先是对学生较全面的考察,改变了以学习成绩论英雄的局面,可以引导学生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关注自己的品德表现。不断砥砺自己的品行。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规则意识和公正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