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伟人之初
2009-08-31龙剑宇
龙剑宇
又读《青年毛泽东》,如见故人。
这本书在我面前展开了一幅历史画卷,解读了一个活生生的伟人之初。
初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对毛泽东还一知半解,而高菊村的书,使我对伟人的故里有了更多理性的了解,引领我一步一步由感性到理性地去认识毛泽东。
这本书的特点,是以一个湖南人的笔触,以一个对伟人故里自然与人文环境,特别是孕育伟人的乡土文化环境有切身体会的人的感受,来叙述和描写毛泽东的早年,从他的家乡、家族、家人(包括外婆家的亲戚)和他的少小玩伴、同学、老师写起,一直写到他发动秋收起义,上井冈山。
书中所运用的多为第一手资料。作者高菊村和其余几位作者,多年从事党史资料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
无疑,相对于外地人或者仅仅是短时间到韶山做过调查采访的人们,他们无论在资料的占有还是切入的视角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这就是《青年毛泽东》既富有浓郁的韶山乡土文化和湖湘文化特色,又能准确地把握好青年毛泽东追求、奋斗的人生历程的原因。
此书于1990年7月由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出版后,在全国引起不小的反响。在1991年首届中国青年读书节上,被评为“全国青年喜爱的书”。
有关专家学者称《青年毛泽东》在毛泽东研究史上,“是继萧三、李锐之后,较为有成就的一本书,是新时期研究青年毛泽东的杰出代表作。”
尽管这本书对前辈的研究成果已有所突破,也颇有创新,作者高菊村自己却并不满意。他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他对修订《青年毛泽东》,力争再版的强烈愿望与日俱增。
2006年9月,高菊村以年届70的高龄,对这本书进行订正和改写。两年中,作者坚持科学、创新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充分运用自己数十年之积累,从毛泽东纪念馆、毛泽东图书馆翻阅和借用了近百本资料图书,并邀韶山籍的另一位资料考据与研究专家刘胜生参与,对原书进行了改写和反复的修改,为它的再版竭尽全力。该书修订本于2008年9月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与原书内容相比,新版《青年毛泽东》确有很大的改变和提高。可以说,它是作者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于社科研究领域的新成果。
少年毛泽东爱国爱民,立志救国救民,这与当时中国社会、韶山冲和外婆家唐家土乇及毛、文两个家族、家庭的环境影响,6年私塾及塾师的影响密不可分。而原书写童年毛泽东及其生活环境,仅用了一节,连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韶山的阶级和人民生活状况,也只字未提。修订版则将其增至4节,扩大篇幅5倍。一些重要而有趣的故事,都属首次披露。这样,书的特点和特色倍增,具体而生动地向世人道明了韶山为什么是少年毛泽东成长的摇篮。
青年毛泽东为追求真理,刻苦学习,艰辛求索,不仅德智体全面发展,而且成为进步师生中的“社会活动家”,为来日成为革命职业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离不开他的“六年孔夫子,七年洋学堂”,尤其是他读书最久的湖南第一师范对他的重大影响,离不开这些学校的进步校长、老师、同学、朋友的教诲和帮助。他受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各种新思潮,尤其受湖湘文化的影响极为深厚,原书对这些不是毫无介绍,就是轻描淡写,修订版则一一增补,有的还浓墨重彩。如对他影响最大的第一师范校长孔昭绶,老师杨昌济、徐特立等,增加了专节,并在记述老师们与毛泽东的关系时,突出了他们对湖湘文化的继承及其对毛泽东的深刻影响,并在书中首次发表了留有毛泽东墨迹的《曾文正公家书》照片。
青年毛泽东所领导的各种革命活动及其思想理论根据,既没有离开中共中央的领导和主张,没有离开党和各级领导的指导和帮助,没有离开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又在许多时候、许多问题上,走在全党的前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和特殊的贡献,代表了党前进的正确方向。原书单独地、孤立地写毛泽东个人,不够客观和科学。事实上,毛泽东的实践与理论活动,无不与全党和许多同志的活动密切相关,只有把毛泽东摆到党和广大干部群众中去写,才能合乎历史唯物主义,才能真实地反映党和毛泽东的历史,也才能真正突出毛泽东超群的地位和作用。因此,作者在改写中新增了30余位党史人物。
毛泽东在1927年上井冈山之前,他的最大贡献和突出成就,就是把马列主义与中国社会实际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从而催生了毛泽东思想的萌芽。这是在激烈的阶级斗争、民族斗争中,在革命统一战线内外的敌我斗争中,在与中共党内“左”的和右的各种错误倾向斗争中逐渐形成的。原书写毛泽东的社会革命斗争多,写统战内部对敌斗争少;写共产党外斗争多,写党内思想斗争少;写毛泽东实践活动多,写思想理论活动少,毛泽东思想萌芽的内涵与发育轨迹很不清晰。修订版对这些内容改写的篇幅最大,增加的新内容也最多。
《青年毛泽东》修订本一出版,新华社即于2008年9月2日发布书讯,全面而概要地介绍了全书的内容。书的再版时间虽短,但它的科学价值和不凡影响,已经并将日益显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