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2009-08-31周红日周红英
周红日 周红英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此次课程改革所提出的全新教学理念。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要营造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读书、说话,表达喜怒哀乐,倾吐心声。要解放学生的双手、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的想象飞起来、思维动起来、语言活起来。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学习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的确,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上《跳水》一文,我首先让学生找出印象最深或认为最惊险的段落。同学们马上把孩子遇险的段落找出来了。此时,我进一步创设情境,播放渲染紧张气氛的音乐,并请学生上台表演,体验孩子已陷入万分危险的境地。通过这一紧张有趣的视听理解后,学生都在为孩子的境遇而担心。我非常着急地问:“同学们,这个孩子处境非常危险,真让人担心。你能想出更好的办法让孩子脱险吗?”这样,全班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住了,点燃了求知的欲望,情绪饱满地主动接受新知识。语文课堂教学要改变以应试为目的的枯燥、古板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求知欲,开启智慧,为学生创设良好情境的现代课堂教学,焕发生机活力,就要让学生动起来。
二、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学习
心理学认为:“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在课堂上,要抓住学生好奇心强、兴趣广泛、活泼好动的特点,激发兴趣,让学生通过动手参与、亲身实践去获取新知。如教学《登山》一文,文中描述的那条险路是:“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学生仅仅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为了让学生更好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列宁为登上山顶看日出而历经的险境,我请几个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峭壁、险路、深渊的简笔画,先让大家评述一下道路的险峻,再请学生上台表演列宁是如何走过那条险路的。经过引导,表演的学生很快进入了角色,只见他身子紧贴着黑板,用碎小的步子慢慢向前挪动,不敢回头,也不敢向下望,仿佛自己真的面临深渊,一不小心,就会有生命危险。惟妙惟肖的表演让下面观看的学生伸长了脖子、屏息凝视。最后终于走过了那段险境,台上台下的同学都长长吁了一口气,露出了克服困难后的喜悦。这时,我让表演的同学谈谈当时的感受,并让全班同学谈谈感想和体会。大家踊跃发言,谈得生动深刻,文章的重、难点迎刃而解,对列宁产生了由衷的敬佩。
三、放飞心灵,让学生自由争论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不受约束去探究、去思考,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注入生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可以创设一些悬念,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变为学习的对象,把生活的实际问题和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总是怕课堂中出现的一些引起争论的话题会影响教学进程,于是草草而过。殊不知这样扼制了许多学生的思维,错过了许多精彩的智慧火花。我在教学中很留意学生提出的有价值话题,让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如在上《狼》一文时,有的学生认为狼很可恶,应该杀;有的则认为狼是生态环境中的一员,应该保护。为此,我就“狼该杀还是该保护”让学生进行了一场辩论。双方拿出种种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在唇枪舌剑的口水战中,喝彩声不断。我没有否定任何一方的看法,只是为双方的发言与众不同而鼓掌。这样,不仅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而且让学生在争辩中极大调动了思维空间,在争辩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总之,教材中处处含有探究的内容,需要教师认真挖掘,并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将教材中的知识结论变成探究的问题。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趣味性和使用性,置身于问题情景之中,积极主动参与,发现并主动获取知识。在教学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极大挑战。探究性学习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中充分展现,既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让课堂活起来,就得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才会使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作者单位:江西省瑞昌市实验小学江西省瑞昌市高丰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徐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