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学生一起完成板书
2009-08-31邓小金
邓小金
传统的板书是预先设计好的,一般都很完整,甚至很优美:有巧妙的结构,有凝练的文字,有分层出现的严格时间安排和步骤。优美的板书甚至会成为课堂教学的纪念碑。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以设计这种板书为教学之乐。随着教学实践的逐渐丰富,我渐渐发现了这种板书的弊端:预先的完美设计成了课堂教学的紧箍咒,教师被缚其中了,教师围着板书转,一切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完成板书。板书始,课始;板书止,课止。板书精致了,课却死了。老师圆满了,学生却一直被牵着鼻子走。
为了这个板书,语文的灵动和自由少了。板书把“导”隐秘地变成了“套”。所以我想说:这类板书哪怕再有创意,不要也罢!拿掉板书头上的金箍,就不再也不怕念紧箍咒了,放板书一条自由路。板书一旦放生,语文课会更有语文味儿,我们的老师和学生都会更聪明。
有一种有效且也有趣的做法就是:和学生一起完成板书。
半开放型的板书——老师设计板书骨架,学生充实内容。
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时候,我的基础板书是一幅漫画,这幅漫画根据“园”和“屋”的汉字开头设计成圆形和方形。我的整个教学思路就是和学生一起反复充实这两个图形的内容。在速读之后,我这样开始整个教学:同学们,我们一起重游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那你认为,作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从“什么”到“什么”呢?请你在这两个图形中填上你的理解。孩子们对文本的感受是丰富多彩的,他们填在图形中的词语也是丰富多彩的。由这个板书,我们轻松进入教学,展开争论,比较优劣,吃透了文本。在不断的思维碰撞中和在不断给内容修改中,每一个学生都读出了独特的感悟,板书最后也定格了。不过,这是我和学生共同完成的一次板书,它的形成经历证明着我的这次教学活动是一次师生携手的美丽探险。
上《社戏》的时候,我也采用这种办法。我抓住最后一句中的关键词语“好”字切入全文。在黑板上,只有一个硕大的“好”字作为板书的骨架。我要求学生们先讨论“戏”和“豆”到底好不好,并说既然戏不好,豆也一般般,那么鲁迅是不是说谎了?肯定不是!那么到底是什么“好”呢?我站在黑板上那个巨大的“好”下面,神神秘秘地追问。我要求孩子们浏览全文,归纳出到底是什么“好”,并要求他们写在黑板上。短暂的沉默后,黑板前人头攒动:心情好,风景好,人好,气氛好,意境好,童心好,精神好,月色好,朋友好……几十种“好”围在我那巨大的“好”字周围,形成了一幅独特的板书,它像一个眉开眼笑的孩子,刺激着你去深入探究。接着怎么办?想你也猜得到。有了这一铺垫,而后的师生互动对话就极为有趣了。随意选择其中的某个“好”,一起琢磨文本一起尽情想象,抽象的“好”就立体起来了,生动起来了。最后收束还在那个“好”字上。同学们擦掉了“好”的中间部分,认真填上了自己归纳出来的“童心”“童趣”“童言”三个词语,表达了自己对《社戏》之美的深刻认识。板书还是零乱的,思维却是严谨而活跃的。
全开放性的板书——把板书骨架和填充的权利全部交给学生。
教学《木兰诗》的时候,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形象塑造的生活化,在通过朗读品味了木兰诸多优点后,我要求学生设计一种图形,这个图形要能表达自己对诗歌详略安排的理解,要能形象展示木兰的最可爱之处。孩子们的创意各有千秋,最精彩的是一个孩子居然用上了数学中扇形图配上百分比和文字表达,真让人喜不自胜,拍案叫绝。
这样的例子很多。为了让学生深入领会《珍珠鸟》中人与鸟和谐关系的内涵,我也把板书设计权交给了学生,结果孩子们的创造热情被点燃了:代数中的坐标图,地理中的山形,物理中的螺旋形,几何中的梯形,音乐中的加重符号,医学上的心电图……哪一幅不闪烁着学生的个性光芒呢?
让学生成为黑板的主人,和学生一起完成板书,是和学生一起谱写课堂流动的乐章。不完美是它的特点,真实和活跃却是它的宣言。这样的板书让课堂充满了不可预知的美,让教学有了迷人的遐思和盼望。这是对教师智慧和应变能力的强有力的挑战,成就的却是思维开阔敢想敢做的学生。既然这样的板书能让教学更富有青春和自然的气息,为什么不让它更多一些呢?◆(作者单位:江西省信丰县第三中学)
□责任编辑: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