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网瘾心理辅导探析
2009-08-31史丹
史 丹
摘要:文章探讨了如何通过心理干预,让高校学生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能够积极在现实生活中创造满足自身心理需要的条件,从而彻底地摆脱对网络的过度依赖。
关键词:大学生网瘾;心理健康;思想辅导,网瘾戒除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21-0198-02
随着网络的普及,高校学生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和使用互联网,并已经成为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在促进高校学生快速成长发展的同时,其网瘾问题也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网瘾也称网络成瘾综合征(IAD),是一种过度依赖、使用互联网行为的心理疾病,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并以上网来获得心理满足,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冷漠,而沉溺、痴迷于虚拟的网络交际、游戏、色情、信息,以及网络强迫行为、计算机程序成瘾等。网瘾对高校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严重的负面效应,特别是妨碍了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因此,引导和帮助广大高校学生预防和有效戒除网络成瘾已成为当前中国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认为,解决高校学生的网瘾也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心理干预,与网瘾学生一起积极创造满足其各种心理需要的条件,同时应运用外在被动力和内在促动力,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上网理念和上网习惯,从而真正、彻底地摆脱对网络的过度依赖。
一、高校学生网瘾现状及其危害
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在北京发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2007)》(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网瘾现象较为严重,其中研究生(13.95%)和本专科学生(10.99%)中的网瘾比例都超过了10%,高出总体水平。相较于2005年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在社会、家庭、学习的重视下,虽然本专科学生下降了3.1%,但研究生却上升了0.95%,如果考虑到网民基数由2005年的9000万增加到2007年的1.62亿,表面上本专科学生下降的3.1%是微乎其微的。因此,这一现象不容忽视,解决高校学生网瘾问题极为严峻。
《报告》同时也指出,网瘾青少年在“师生关系”(22.32%)、“家庭关系”(21.59%)和“同学关系”(21.35%)中,不融洽的比例均超过20%,处于较高水平。而人际交往不融洽,将直接导致其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冷漠,并进一步导致心理畸形,无法端正学习态度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而愈加沉溺、痴迷于虚拟的网络,进而对其思想、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严重的负面效应。据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在全国13所高校的调查显示,80%中断学业(包括退学、休学)的大学生都是因为网瘾。而2004年合肥工业大学组织的一项摸排调查也显示,该校退学学生中有90%是因为沉溺于网络导致学分修不满而被勒令退学。同时还有百余名在读学生因为网瘾出现成绩下降、学分不达标的情况,其中一些学生被降级、试读,濒临退学边缘。我所在学校也有学生因网瘾而出现成绩下降、濒临退学边缘。
二、高校学生网瘾的形成及其心理分析
高校学生网瘾的产生原因很多,归纳起来可分为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外因主要是社会环境,如网络游戏的流行,是形成网瘾的诱因;内因主要指满足感缺失、生理及人格方面,包括孤独感、人际障碍、人格特征和生理特点等,是导致网瘾的重要因素。从2007年《报告》来看,高校学生网瘾的产生完全符合这两大因素的导致结果。
《报告》指出,网瘾青少年主要的上网目的是聊天或交友,比例接近50%;玩网络游戏等娱乐性目的的人数比例超过40%,因此,《报告》提醒“应该更多地关注网上娱乐性活动对青少年的影响”。在娱乐性目的中,网瘾青少年更偏重于“玩网络游戏”,而在“玩网络游戏”中,网瘾青少年除“娱乐休闲类”游戏之外,更偏好于“角色扮演类”和“比赛竞技类”游戏。这一现象,也符合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具有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五个层次的需要。
在网络上,一方面交往中不会在乎对方的年龄、性格、气质、形象、地位等身体方面的外在因素,可以交到更多的朋友,相互之间容易得到尊重和认可;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学生年龄基本都在17岁以上,生理发育已成熟,在大学相对自由的环境中,他们对异性渴求的潜意识表现尤为强烈,而网络的开放性与匿名性可以为在网上吸引异性的注意力、获取异性的好感、直接对异性表达爱意提供极大的便利。
尤为重要的是,在网上可以在游戏中扮演各种角色,把握角色的命运,在瞬间做到“自我实现”,使自我价值得到肯定,因而成为一部分找回自尊、实现人生价值的“捷径”,这大概也是网瘾青少年偏好于“角色扮演类”和“比赛竞技类”游戏的主要原因。另外,还可以通过制作建立个人网站或主页、担任论坛版主等方式强化和扩大自我认同。强烈的自我价值实现欲望与虚拟网络提供的相对容易的价值实现方式,往往会使得高校学生对网络产生心理依赖而最终患上网瘾。
三、高校学生网瘾心理干预与思想辅导
根据前述分析,我们发现高校学生网瘾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的生理、安全、社交、尊重等缺失性需要可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便利地以安全的低成本方式获得一定满足,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的价值承认和自我实现来满足期自我价值的成长性需要。因此,实践中对学生网瘾心理干预与思想辅导必须针对其心理需求,进行心理干预,并与网瘾学生一起积极创造满足其各种心理需要的条件,同时应运用外在被动力和内在促动力,引导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真正使他们摆脱对网络的过度依赖,树立正确的上网理念和上网习惯,达到预防与戒除的目的。
具体来说,可以采取思想辅导教育和心理治疗干预相结合的方式从以下两方面同时进行:
(一)把握“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进行思想辅导教育的同时,结合心理咨询
通过一对一谈心的方式加强对网瘾学生的思想教育,同时结合心理咨询,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积极引导他们发挥自身主动性,运用内在主动力从根本上使他们摆脱通过虚拟网络来满足缺失需要和成长需要,彻底解决网瘾问题。
(二)以建设和谐校园为指导思想,营造校园环境的同时,运用认知疗法、替代疗法、心理脱敏疗法、强化疗法等进行心理治疗干预
一方面采取认知疗法,有针对性地通过典型案例,开展与时俱进、符合大学生特点的相关宣传教育活动,以帮助大学生深入认识网瘾的危害性和网瘾问题的严重性,并促使他们深入认识和正确处理学习、生活和上网的关系,引导他们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积累知识技能等,正确定位自身的价值。
另一方面也需要积极营造满足他们心理需要的环境,思想辅导教育中同时实施替代疗法,如通过课堂内外教学与实践、校园文化宣传,以及内容健康、形式新颖多样的校园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社会实践,尽可能创造条件和机会满足他们心理需要,并督促和鼓励网瘾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来戒除网瘾,帮助他们培养和发展业余爱好,转移兴趣,引导他们通过健康的方式或途径满足自身需求,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使他们主动从内心需要出发减少或降低乃至最终脱离对网络的过度依赖,积极在现实生活中去实现自身的价值。
此外,也有必要运用具有一定强制性的外在被动力,如与网瘾学生建立长效信息沟通机制,明确上网的任务、目标和时间安排,并在一定时期内逐步减少上网时间,必要时可辅以心理脱敏的方法来实现,同时及时跟踪和把握大学生校园内外上网行为,运用强化疗法建立奖惩机制,给予相应的刺激或者约束,促使他们正确把握和调控自身上网的度,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避免无节制上网。
总之,采取思想辅导教育和一些心理干预的策略,双管齐下,有助于引导网瘾学生正确认识和积极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和烦恼,帮助他们逐渐减少上网频次,弱化他们对网络的心理期待和过度依赖。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2007)[R].http://campus.chinaren.com/20080118/n254748895.shtml.2008.
[2]贾民伟,刘卫华.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社会心理分析及其对策[A].王建中主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C].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4.
[3]吴彬.浅论大学生网瘾形成的心理因素及干预策略[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4).
[4]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修订版)[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5]刁生富.论网瘾的成因与对策[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20(6).
[6]刘居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问题探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4).
作者简介:史丹(1981- ),女,吉林九台人,广西民族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助教、思想政治辅导员,研究方向:高校教育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