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谈乐亭大鼓

2009-08-31何建春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9年14期
关键词:乐亭铁板大鼓

何建春

摘要:乐亭大鼓是我国北方的主要曲种之一,发源于乐亭县,靡声于京、津、冀东及东北三省广大地区。乐亭大鼓是历史文化的时代产物,是说唱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文章介绍了乐亭大鼓的起源和法杖。

关键词:乐亭大鼓;地方曲种;民间文化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21-0173-02

乐亭大鼓是我国北方主要的鼓曲之一,其音韵优美、宣叙、抒情,板式灵活,曲牌丰富。乐亭大鼓起自民间乡里,带有极强的乡土语言,融昌(昌黎)、滦(滦县、滦南)、乐(乐亭)一带的独特民风、民俗于其中,广为大众所喜爱。

一、乐亭大鼓起源

乐亭大鼓起源于滦乐一带,以乐亭冠名,就其影响,遍于冀东及其周边广泛地区,远达东北三省。

历史上,昌、滦、乐在唐尧时属冀州,虞舜时属幽州,商时属孤竹,秦时属辽西郡,汉时属右北平郡,至两宋时,为辽、金统治,明朝时都城北迁,为充实京畿,大量移民至此,与当地居民通化,尤其是习俗与文化的通化,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程式而得以传承,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昌黎、滦县、滦南、乐亭诸县人文相通,水脉相连,本来是一块“玉”儿,俗语谓之“房不连脊地连边”,也正是这一地域孕育并产生了乐亭大鼓这枝奇葩,这里是乐亭大鼓的发源地。乐亭大鼓自产生以来,广泛传播于京东一带(昌、滦、乐与其他一些县市因位于北京之东,故常称之于“京东”)。乐亭大鼓影响之广,南及渤海之滨;北至长城内外乃至东北三省,均广受当地群众所喜爱。

足见,作为萌发于民间、产生于民间、成长于民间的乐亭大鼓是名副其实的大众艺术,是滦、乐、昌孕育了它。并且广泛传播于冀东及周边地区,甚至远达东北三省。

二、“乐亭大鼓”的形成、传播及发展

“乐亭大鼓”的形成、传播及发展是历代艺人辛勤耕耘的结果。

乐亭大鼓源于民间流行的“清平歌”、“滦州调”,后有人配以三弦演唱,始成曲种,形成于清嘉庆年间,初以木板击节伴唱,1845年,改用铁板,深得群众欢迎。

按大鼓“清门”弟子排行:玉、月、和、德、来、学、文、智、华、开来算,乐亭大鼓第一代是张玉琢,第二代是刘月明。据乐亭县文化馆王树彬于1980年11月召开的乐亭大鼓座谈会上所讲:“温铁板(荣)的师父是刘月明,刘的师父叫张玉琢……刘月明、张玉琢都是北京的艺人。”

据传,乐亭大鼓创始人之一冯福昌的老师也是外地人,他们在演出中用乡音将《木皮散人鼓词》或者其他曲艺书目,按地方风格对其进行改造,另创新腔,使之更为群众喜闻乐见。相继,艺人辈出,不断创新,一种土生土长的曲艺品种——乐亭大鼓形成了。

冯福昌(冯铁板,1828~1918年),滦南坨里人,乐亭大鼓创始人之一,1843年从艺,于1845年首用铁板代替木板。

温荣(温铁板),艺名和新,其生卒年当在1810年至1910年间,乐亭县温庄人,据温荣的孙子温晓的《手记》中记载:“那是1851年间,我爷爷把原先唱大鼓时使用的木板,改用了铁板。”

杨久昌(1852~1932年),滦南后独莫城人,乐亭大鼓中的“四平调”、“慢板”即为他所创。光绪四年,奉天(沈阳)小东门外“老君堂江湖行祖师碑”上镌有其名。

李狗儿(1862~1935年),滦南周夏庄人,其演唱技艺高超,乡民有“温铁板说得好,不如李狗儿抠抠脚”之说。

戚德旺(1870~1950年),滦南胡各庄镇戚庄人,他的弟子杨来凤、佟文彬等均很有名气,又为乐亭大鼓的传播发展有重要贡献的艺人。

王德有(1877~1942年),滦南柏各庄人,他敢于突破旧的演唱模式,创漫板、紧板、切口等唱腔,他首创用小辙和连环句唱乐亭大鼓。

沈闻章(1897~?),滦南沈营人,自幼从艺,创软木板腔调。

戚永武(1898~1949年),滦南胡各庄镇戚庄人,师承冯铁板,他博彩广纳,不拘一格,创造了许多花腔、花调,并借鉴京剧唱腔,创造出“西皮尾子”。对乐亭大鼓的创新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齐祯(号尊义,艺名德恩,人称齐老尊),乐亭新寨人,师从温荣,下传韩香圃。

丁韵清,迁安丁官营人,酷爱音律,融东北大鼓和乐亭大鼓于一家,有“丁铁嘴”之称。

胡少兰,唐山郊区王盼庄人,其嗓音苍劲,创“云遮月”发声唱法。

郑庆先(1890~1974年),唐山郊区小集郑庄子人,是乐亭大鼓进入唐山早期代表人物之一。

孙耀先,丰润人。张子山,滦南兰坨村人。赵文汉、赵文禹,滦南虫儿林人。霍春堂,滦南霍泡人。徐珍,滦县古马庄人。张珍,滦南后刘庄人。/陈际昌,乐亭县人。王恩洪,乐亭县人。孙万亭,丰南孙家沙坨人。任占奎,滦南荣各庄人。王学忠,滦南桑园人。孙玉山,滦县葛庄人。唐子阳,丰润唐庄人。耿洪恩,滦南曹家河人。陈焕,唐山人。

在忠实地继承,大胆改革,锐意创新方面,当数靳派乐亭大鼓创始人靳文然先生,这位出身滦南农村家庭的民间艺术大师,呕心沥血,将毕生精力用于乐亭大鼓的艺术研究和鼓词创作,使乐亭大鼓艺术深深扎根于民众之中,得到不断发展。

靳文然(1912~1964年),滦南奔城镇靳营村人,他广彩博取,融百家之长,吸取京剧、皮影、河北梆子、评剧等其他剧种的艺术精华为己用,丰富充实了乐亭大鼓艺术,并完成了联曲体到板腔体的重大革新,从而把乐亭大鼓向前推进一大步,并由此形成靳派唱腔。正如音乐界权威人士著名作曲家王云阶先生所评价的那样:“靳文然的艺术成就不低于一部有影响的西方交响乐。”他是真正的乐亭大鼓之集大成者。

另外,还有戚文峰、刘桂琴、杨来凤、韩香圃、李恩科、佟文斌、刘泰山、沈万章、张河远、姚顺悦、林玉连、李树芝等诸多大鼓艺人在乐亭大鼓的传播及发展方面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

正是诸多如云的乐亭大鼓艺人的默默耕耘,才开创了乐亭大鼓的一片广阔的天地。

昌、滦、乐地区是密不可割裂的,是一个整体的版块儿,从事乐亭大鼓的艺人中以滦乐最多,遍布整个冀东地区。乐亭大鼓的形成及发展是这一地域数代大鼓艺人辛勤耕耘的结果。是这片沃土孕育产生并发展了乐亭大鼓这枝艺术奇葩,它经历代艺人们的精心培育,已成为中国民间文化的宝贵财富。

三、乐亭大鼓的发展途径

乐亭大鼓作为一个地方曲种,要想发展,博采众长,推陈出新是其根本。

自冯福昌(冯铁板)、温荣(温铁板)废木板而以铁板击节伴唱,再到历代大鼓艺人对唱腔的丰富,无不体现着推陈出新,博采众姊妹艺术之长。乐亭大鼓艺术就是在众多艺人的改革——定型——再突破——再定型的艺术探索中发展壮大的。

现在,有人将乐亭大鼓人为隔裂为东路、西路。东路以乐亭域内韩香圃为中心;西路以乐亭域外,滦南一带的靳文然为代表。连早期的先人也加以分类,东路有乐亭域内的温荣、陈际昌、齐祯、韩香圃及其传人;把冯福昌、戚永武、唐子阳、靳文然、戚文峰等这些乐亭域外的艺人划为西路。所谓的“西路”是指靳派乐亭大鼓,而靳派艺术是在传统乐亭大鼓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需求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

在20世纪50年代,曾有人视靳派艺术为另类,在1958年,河北省曲艺调演中,当时的省文化厅厅长通过对广大观众的调查,曾作出过明确结论,“靳文然先生唱的大鼓是改革了的乐亭大鼓,很受观众欢迎”。因此,乐亭大鼓以东路、西路划分有欠斟酌,也不利于乐亭大鼓的发展。乐亭大鼓要想发展,决不能泥古不化而作茧自缚;时代越进步,艺术越应改革而创新,老于陈规、孤芳自赏毕竟要被时代所淘汰。乐亭大鼓作为曲艺的一种,只能说有流派、门户之别,而不能人为地以地域去加以隔裂,更何况自古昌、滦、乐本来是一家。

靳文然先生是乐亭大鼓的集大成者,他没有泥古不化,而是在学习继承的基础上大胆革新,吸取姊妹艺术的精华,从而形成唱腔丰富,板式灵活多变,令人耳目一新的靳派乐亭大鼓艺术。

正是由于靳派乐亭大鼓艺术纳百家之长,勇于出新,植根于观众,才受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如今,靳派乐亭大鼓影响之大,传播之广。整个冀东家喻户晓,并闻名于东北三省、京津等地。实践证明,只有不断推陈出新,紧跟时代步伐,才有其极强的艺术生命力。

乐亭大鼓作为地方曲种,百年间不断发展、完善,屹立于全国曲艺之林,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是滦、乐、昌的民风、民俗孕育了它,是一代代大鼓艺人的不懈耕耘成就了它,发展了它,这枝艺术之花必会散发着永久的芬芳。

猜你喜欢

乐亭铁板大鼓
有趣的乐亭话
气相色谱法测定醇酸漆铁板表面的梭曼
大鼓声声
大鼓
灵石县马和村晋祠庙及其乐亭考
王安石两首“众乐亭”诗考
锁的前世今生
简述乐亭大鼓
大鼓敲响基诺山
铁性生熠熠 雄丽铸峥嵘——访我国著名铁板浮雕艺术大师郭海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