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党报财经报道的空间
2009-08-31邹汉青
邹汉青
[摘要]面对全国性专业财经媒体和晚报(都市报)类报刊民生财经的双重挤压,地方党报财经新闻报道的空间受到一定制约。地方党报须立足本地区,走高端、专业化的差异化竞争之路,做区域性主流财经大报,为地区经济发展造势,为工商界人士解渴。
[关键词]地方党报财经报道空间
随着中国传媒产业化的不断深入。市场化成为地方党报发展面临的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而开辟财经新闻版,专刊,成为地方党报向市场化转型的一个选项。
2008年初,作为湖北省委机关报的湖北日报,在原有经济新闻版的基础上,又推出每周一期的《产经周刊》;2009年初,武汉市委机关报长江日报,新辟了产经新闻版。其他不少省市的地方党报,也相继辟出了财经,产经新闻版或周刊。
一、财富时代:地方党报拓展财经报道的新机遇
1、财经资讯的社会需求凸显,是地方党报拓展财经报道的外在需求。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经济管理的市场化和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市场活动日益复杂化和专业化。特别是民间投资日益活跃,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各类经济活动中,自身重大利益与市场活动的联系日益紧密,“全民创业、全民投资”正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在这种财富时代,“赚钱”成为最热门的词汇。财经资讯的社会需求凸显,政府、企业和普通民众,迫切需要搜集大量财经信息,作为其决策或投资的参考。
历史经验表明。财经报道往往伴随着经济周期性调整而兴盛。这个时候。人们对宏观经济走势、规避市场风险更为关注。国内不少专业财经报刊,就是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诞生并快速成长起来的。
当前,走过30年改革开放之路的中国经济,面临新一轮更深层次的变革。同时,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这些因素叠加,给地方党报拓展财经报道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2、捍卫主流影响力,是地方党报拓展财经报道的政治需要。
市场经济越发达,人们对证券、金融、保险、房产、商业等各类财经资讯的兴趣越大。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商业社会里。一份缺少财经新闻的党报,难以吸引管理社会财富的主流经济人群。其主流影响力势必大打折扣。
作為地方党委“喉舌”的地方党报,过去一般也设有经济新闻版,但其经济报道主要以政府经济部门工作为出发点,带有较浓的“成就报道”的宣传色彩,被称为“政经”报道。
“强政经、弱财经”的格局,几乎是传统党报经济报道的通病。形成“投资连年创新高,收益不断破纪录”的固定模式,内容与读者利益缺乏关联度,难以引起阅读兴趣,影响了传播效果。
3、参与广告市场竞争,是地方党报拓展财经报道的生存需求。
在廉价报纸时代,一张市场化报纸生存下来的基础是,能吸引广告商投放足够多的广告。以弥补报纸发行的亏损及采编费用等成本。
报纸对广告投放的吸引力,受报纸发行量、受众结构及受众购买力和购买欲望等因素决定。
媒体多元化,分流了传统党报的读者(发行)和广告市场。地方党报广告经营日益艰难,迫切需要强化财经报道,改良受众结构,增强广告投放意愿。
美国报协2007年5月发表报告称,《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等政党报纸的发行量持续下滑,而财经类报刊则是另一番风景,《华尔街日报》2006年发行量达204万份,列全美报纸发行量第二位。
《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07-2008)》公布的数据也显示,近十年中国报纸的发行量、广告营业额仍呈增长势头,财经类报纸的相关指标已有超越综合类报纸之势。
二、做好财经报道,地方党报具有多重优势
在报业市场竞争中,党报既有自身的一些不足,也有其他类报纸不可比拟的优势,譬如,党报具有地位、信誉、资源和人才等方面优势。
从地位来看,地方党报作为地方党委的喉舌,决定了其社会影响力的不可替代性。地方党报的读者大部分是党政机关干部、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及各界知识分子,是社会影响力最大的“核心人群”之一。
从信誉来看。党报先天的社会公信力显得弥足珍贵。报业市场竞争规范后,公信力将会成为媒体角逐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和其他类新闻品种相比,财经新闻更需要品牌和公信力。读完娱乐花边新闻或社会新闻,一笑了之或扼腕而叹。不会直接影响到自身利益。但财经新闻的读者需要根据此来研判经济走势,进行投资决策,直接关系到读者的投资成败。因此,财经新闻更强调准确、权威、客观、迅速,内敛而不张扬。对品牌和公信力要求更高,与严肃党报的定位不谋而合。
从资源优势来看,地方党报是党的重要工作部门。在一些重要财经新闻的采集和发布上的享有特殊的人脉、渠道资源,为其获取新闻信息、开展调查采访、实施舆论监督等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也更容易赢得社会各界的信任。这是党报与生俱来的一种“特权”。
从人才优势来看,地方党报创刊历史久,旗下聚集了大批政策理论水平高、采编实战经验丰富的优秀采编人才,为做好财经报道储备了人才。
三、地方党报财经报道须开辟特色化的报道空间
地方党报面临全国性专业财经大报和都市类报刊民生财经的双重挤压,加上党报的特殊身份和发行渠道,决定了其财经报道不能克隆其他媒体财经报道的路子,而应发挥党报优势,扬长避短,开辟独特的报道空间,做区域性的主流财经大报。
(一)立足本地,做本地重大财经新闻的首发者和权威解读者。
首先。地方党报的发行范围主要限于本行政区域内。根据新闻的贴近性原则。读者对本地财经新闻更感兴趣,而对外地一般性财经新闻兴趣不大。因此,报道内容应以本地区的财经新闻为主。
第二,地方媒体获取和报道外地财经新闻的信源和时效性均有限,这也决定了地方党报财经报道应立足本地。好高骛远反而吃力不讨好。只有发挥本地信源和采访渠道优势,精耕细作本地财经新闻,做深做足,成为当地财经新闻的首发者和权威解读者,形成自己的“地方特色”,才能与全国性专业财经媒体抗衡。
第三,对社会普遍关注的省外、国外重大财经事件,报道时应尽可能与本地联系起来,让财经新闻“落地”,打上地方的烙印,增强贴近性。
(二)服务高端人群,做重大财经事件的观察家、思想家。
不同的读者定位,决定了媒体的传播价值。地方党报财经报道须首先解决“办给谁看”的问题。才能避免“无效传播”。
地方党报姓“党”,决定了其重要的读者群体是党政机关公务员等收入较高且稳定的白领人群。以及工商界管理人员以及经济研究人员等经济界精英。因此,地方党报财经报道须区别于“市民财经”,而应立足于为地区经济发展造势,为工商界人士解渴。要做“精、专、深、准”的主流财经报道,防止“财经新闻”变成“财经绯闻”。要成为热点财经现象的权威观察家,成为经营思想的生产者、传播者和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鲜活教材。
(三)跳出成就报道的窠臼,建设性地开展财经舆论监督。
近几年来,随着财经报道异军突起,财经报道的舆论监督功能也凸显出来,成为提升财经报道影响力的重磅武器。
然而,党报宣传主旋律的特殊政治使命和财经领域舆论监督的特殊性,使党报财经报道在舆论监督方面往往缩手缩脚,报喜不报忧。
笔者认为,适当开展财经舆论监督报道,既是发挥党报作为媒体“守望社会”的功能,又是彰显地方党报影响力、树立权威和社会公信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但党报的财经舆论监督不同于一般市场化报纸为吸引眼球、制造轰动效应的简单曝光,而是坚持“理性、建设性”的监督原则,有理、有利、有节地开展,如通过深度调查报道等形式,对资本市场中的上市公司、金融机构、产业中的行业行为以及行政监管部门存在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进行客观、独立、公正的剖析,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力求揭示其内在的规律性,探索解决办法。达到负面报道的正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