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出江湖

2009-08-31陈培琦

现代兵器 2009年9期
关键词:战车卡车澳洲

陈培琦

在很多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外形怪异、火力猛烈的战车,它们在片中常被称为“装甲车”或“铁甲车”。这些车辆的学名是装甲汽车,它们不仅是陆军机械化装备的始祖,也一度是各国陆军的重要力量。二战结束后,装甲汽车在世界各国军队中的地位陡然下降,很快就淡出陆军装备的行列。但最近几年,很多外形和“本质”都与当年的装甲汽车十分类似的军用车辆,出现在世界各热点地区,成为活动在那里的各国军队的重要运载工具。那么,这些新生的装甲汽车究竟是怎样的东西,“装甲汽车”这个早已消失的概念如今再次出现又意味着什么、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呢?

显赫一时的装甲汽车

提到装甲车,人们最容易联想到的或许是坦克和履带式步兵战车或履带式装甲运兵车。其实,装甲汽车,早在1903年就出现了,比坦克问世大约早了12年,是世界上最早的机械化装备。

顾名思义,装甲汽车就是普通汽车(大多为卡车)加装防弹钢板,上面还装有一定数量的机枪或小口径火炮。看过苏联“十月革命”题材影片的人应该记得,无论是红军还是白军,都将装有两个机枪塔的装甲汽车奉为战场上的“王牌”。在一战结束后的俄国和德国内战中,装甲汽车都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高技术兵器”;在二战前期,各种经过改进的装甲汽车也是各国装甲部队的辅助力量。二战中强大的纳粹德国和苏联的装甲部队,也是从装甲汽车部队开始,逐渐成长为称雄欧陆的钢铁劲旅的。直到上世纪50年代,苏军还大量装备以“吉斯”-151和“嘎斯”-63卡车改制的BTR-152和BTR-40装甲汽车,并大量出口。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帝国主义在“租界”内部署了各种装甲汽车,号称“飞行堡垒”,在街道上横冲直撞,经常将躲闪不及的行人轧得血肉模糊。在“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和后来的侵华战争中,装甲汽车也一直是日军作恶的急先锋。与坦克相比,装甲汽车生产简单、成本低、易于维护、舒适性好且驾驶方便,受到日军的器重。由于当时中国抗战官兵大多没有见过也不知如何对付装甲汽车,甚至没有如何对付装甲战车的概念,结果让日军的薄皮“豆”坦克和并不十分强大的装甲汽车在中国的土地上猖獗一时。有资料显示,抗战初期,国民党政府的军工部门也设计和试制过一些型号的装甲汽车,但由于数量少且没有得到合理运用(就像诸如88毫米高炮、150毫米榴弹炮、150毫米要塞炮、37毫米反坦克炮以及I号、II号坦克等当时比较先进的武器在国民党军中的遭遇一样)。它们并未发挥多少作用,甚至很难找到中国军队在抗战中使用装甲汽车取得战果的记录……

当时的装甲汽车几乎没有越野能力,使其后来的发展受到严重限制。从上世纪60年代起,装甲汽车逐渐为履带式装甲运兵车、履带式步兵战车以及新型的轮式装甲运兵车/步兵战车所取代。70年代以后,装甲汽车就从世界各国的军队序列里销声匿迹了。

新型装甲汽车

然而,就在最近二、三年里,一种外形与“内在”神似当年装甲汽车的新型军用车辆,迅速且大量地出现在以驻阿富汗和伊拉克部队为主的各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序列里。虽然各国对它们的称谓不同,如“轮式装甲输送车”、“防地雷反伏击车”、“机动步兵车”、“多用途轮式装甲车”、“防雷装甲车”、“装甲巡逻车”、“装甲高机动车”等,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为其军队研制和装备这类车辆,它们的名字还在继续增加中。但这些车辆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车头和底盘改自军用越野卡车,采用现成的越野卡车发动机,驾驶室布置也与普通军用卡车完全相同;绝大多数采用防弹玻璃车窗且无装甲防护板,无火控系统和夜战能力(只有极少数型号例外),只在车顶上装一个比较简单的机枪炮塔;载员舱有几分像步兵战车,却多开有传统步兵战车(无论履带式还是轮式)没有的车窗和侧窗;这些车辆的防护虽然对于穿甲弹和破甲武器来说颇为脆弱,却能有效抵御地雷和各种爆炸物,以及子弹和炮弹破片对车内乘员的杀伤。这些都与当年的装甲汽车有诸多相通之处。

俄罗斯俄罗斯卡马斯联合汽车生产集团以“卡马斯”-4326型越野卡车为基础推出的BPM-97“射击”轮式装甲输送车,或许是当今世界上火力最强的新型装甲汽车。BPM-97大量采用成熟的军、民用零部件,全长6.82米,宽2.5米,高2.24米,战斗全重10.44吨,乘员3人(车长、驾驶员及炮长),载员6~8人,最大公路速度达90公里/时,最大行程1100公里,0~60公里/时的加速时间不超过35秒,最小转弯半径9米,十分有利于战术机动及在城市街道内执行作战任务。此外,BPM-97还可牵引拖车或火炮,牵引重量为7吨(公路)或5吨(越野)。该车的车体和炮塔都采用高强度装甲板焊接结构,车体主装甲厚度达16毫米,且具有良好的防弹外形,车体斜上装甲可抵御300米距离上12.7毫米穿甲弹的攻击,斜下装甲及车体后部可抵御任何距离上7.62*54毫米大威力步机弹和炮弹破片的攻击。车底部分还进行了加强防护,采用了防地雷性能良好的“V”形结构设计,能有效致偏车底爆炸物爆炸产生的冲击波。此外,设计人员还将该车的防弹主油箱安置在驾驶舱底部,使之能够在前轮引爆爆炸物时对驾驶员及车长起辅助防护作用。

BPM-97车体中部安装一个单人炮塔,炮长位于炮塔吊篮正中央。炮塔顶部设置有三具TNPO-115型昼夜间潜望镜和带有红外大灯的夜间广角瞄准具供炮长观察、瞄准。可选择安装在炮塔上的武器包括:“悬崖”12.7毫米大口径机枪、AG-17外置式30毫米自动榴弹发射器和AT-4反坦克导弹发射装置;卡马斯集团改进的火力增强型则在炮塔上配备了2A72型30毫米机关炮和7.62毫米PKT并列机枪;BPM-97的炮塔两侧各装有三具烟幕弹发射器,可在必要时发射烟幕以增强车辆的生存能力。

BPM-97及其火力增强型目前已装备俄内卫军边防部队,海军陆战队和战略火箭军的一些辅助单位亦有少量购买。此外,该车还得到了哈萨克斯坦的订单,伊拉克、南非和孟加拉等国也对其表示了浓厚的兴趣。雄心勃勃的卡马斯集团已制定了一系列BPM-97发展型号及变形车的计划,包括步兵战车、自行迫击炮、装甲通信指挥车、装甲救护车和装甲消防车等。

美国在伊拉克“治安战”中饱受“路边炸弹”之苦的美军也迎来了他们的新坐骑——各种型号的“防地雷反伏击车”(MRAP)。自从2007年起,这些新型装甲战车越来越多地取代了机动性高却十分脆弱的“悍马”,出现在巴格达街头,驻阿富汗美军也已批量装备了MRAP。

最初,美军高层对引进这些外形奇特、装甲厚实却又略显笨重的车辆

反响一般,五角大楼对是否同意由驻伊拉克西部的美国海军陆战队指挥官们率先提出的购买MRAP的要求迟疑不决。然而,随着用来袭击美军的简易爆炸装置变得越来越精致,威力也越来越大,2006年年底,新上任的美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终于批准为驻伊美军装备这种单价高达100万美元的独特战车。需要说明的是,防地雷反伏击装甲车并不是一个型号甚至一个种类的装甲车,而是对三个类型、多种型号车辆的总称,包括MaxxPro、轻型“凯门鳄”、RG-31、4*4型RG-33四款可携带6名乘员的“用于巷战的防雷通用车辆”(MRUV);“凯门鳄”和6*6型RG-33两款可运输10名乘员的“联合爆炸物处理快速反应车”(JERRV):“水牛”和“美洲豹”两款可乘坐12名乘员的扫雷、清障专用车;未来还可能出现MaxxPro+、改进型“凯门鳄”和RG-33、“公牛”等防护能力更强的型号。另外,MRUV选型中的两个失败的型号——“戈蓝”和“阿尔法”,也小批量生产了一部分,并装备了美国海军罪案调查处、联邦调查局、海关和边境保护局等执法部门。

虽然性能与用途不尽相同,但无论是何种类型、哪个型号的防地雷反伏击车,都是以越野卡车为基础发展而成。MaxxPro来自国际7000重型卡车,“凯门鳄”源于美国陆军中型战术卡车,RG-31和RG-33则由美国通用动力公司于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在南非和津巴布韦为防地雷而专门制造的加固卡车演化而来。所有型号的防地雷反伏击车,车体均采用防爆炸、抗冲击设计,具有厚实的装甲和良好的防弹外形,可以有效抵挡伊拉克反美武装普遍使用的大威力枪弹——7.62×54毫米大威力步机弹以及炮弹破片,为了抵御大威力“路边炸弹”的破片和冲击波,还有已经在伊拉克反政府武装组织中泛滥的RPG-7型反坦克火箭筒的攻击,防地雷反伏击车可以加装几乎覆盖车体的附加装甲和格栅装甲。为了抵御地雷和大威力“路边炸弹”,所有防地雷反伏击车的车底防护也得到了加强并采用了“V”形结构设计。

各型MRUV和JERRV的车体顶部都可以安装包括12-7毫米M2大口径机枪、7-62毫米M60通用机枪和40毫米自动榴弹发射器在内的各种武器。在伊拉克执行任务时,驻伊美军更多地在车体顶部加装一个由防弹钢板和防弹玻璃构成的半封闭射击/观察堡,在射击/观察堡的武器架上安装这些武器。另外,所有型号的防地雷反伏击车上都装有多种信号干扰装置,以破坏反美武装对遥控爆炸装置的控制,毕竟能“不被炸”比“能扛炸”更安全。

德国欧洲和“准欧洲”盟国,也都纷纷推出了多种外形和作用类似的MRUV,并且把它们推向国际市场,其中的一些型号甚至还获得了美国的订单,比如德国的“澳洲野犬”2型全防护车。

说到“澳洲野犬”2,就不得不说“澳洲野犬”系列全防护车。本世纪初,德国克劳斯-玛菲·威格曼(KMW)公司自筹资金(德国防务技术和采办部的联邦办公室提供了部分研制经费)研制了“澳洲野犬”1全防护车,随后该车被德国陆军采用,命名为ATF。德国陆军先后订购了3批共计147辆“澳洲野犬”1,全部配备给驻巴尔干和阿富汗的北约多国稳定部队中的德军部队。

在使用了一段时间“澳洲野犬”1之后,德陆军对生产商提出生产具有更大载荷和空间、更优异的防护性和机动性,并且能够达到欧洲环保最新规定的新型车辆的要求。KMW公司很快研制出尺寸更大、性能更高、功能也更全面的“澳洲野犬”2全防护车。需要说明的是,“澳洲野犬”2是与“澳洲野犬”1定位完全不同的两种车辆,后者尺寸比较小,只能搭载4名乘员,德国陆军计划用来替代“澳洲野犬”1的是规格类似的GeFas未来装甲战车。

“澳洲野犬”2全防护车采用了由梅塞德斯-奔驰公司开发的U-5000型4×4越野卡车底盘,搭配的梅塞德斯-奔驰柴油机完全满足欧洲3号排放标准。该车具有全封闭式乘员舱,车长和驾驶员位于车体前部,6名乘员座椅位于后部(3个座椅向后,另外3个向前),乘员通过车体两侧的车门上下车,当车辆在斜坡上时,则需要使用专门设备帮助开关车门;防弹/防崩溅玻璃为乘员提供了车前、侧方向良好的视野,驾驶员还配备了后视摄像机,有利于在城市环境下驾驶车辆。“澳洲野犬”2的乘员舱被做成类似MaxxPro防地雷反伏击车的“胶囊形状”,即防护装甲安装在乘员舱下,而不是底盘下,据说这种布局可使车辆抵挡7公斤级别地雷的冲击力。驾驶舱和裁员舱都具有“三防”能力,也可以防御7.62×54毫米大威力步机弹及炮弹破片的攻击。另外,“澳洲野犬”2还降低了红外信号特征,据称具有一定的隐身性能。

“澳洲野犬”2的武器系统可根据任务需要进行选装,其基本配置为KMW研制的遥控武器站,可装备一挺7.62毫米M240或12.7毫米M2机枪,也可换装一部40毫米自动榴弹发射器,炮长可在车内进行瞄准、射击。该车还配有转向助力、停车加热器、ABS防滑制动系统、泄气保用轮胎、中央轮胎压力调节系统、三防系统和空调系统,其配置可以与任何高级越野货车相媲美。此外,“澳洲野犬”2全防护车还具有较高的数字化水平,具有指挥一控制系统,其中包括显示车辆和部队位置的平板显示器;空中机动能力方面,一架C-130运输机能够同时运送两辆。

由于载荷和内部空间较大,“澳洲野犬”2能够执行多种任务,现已发展出人员输送车、救护车、货车、指挥控制车、防空车和前线观察车6种车型。作为前线观察车时,车辆将安装可伸缩桅杆,桅杆上安装有传感器组、白光/热成像观察设备和护眼型激光测距仪等设备。

目前,“澳洲野犬”2已经交付在阿富汗执行“多国稳定任务”的德国部队,澳大利亚也少量购买了一些,比利时则十分看好这种“新型装甲汽车”,第一批就订购了132辆,装备世界各地的比利时“维持稳定部队”。另外,美国的达信公司和通用动力公司地面系统分部也与KMW签署了许可证生产协议。就在不久前,KMW还因为通用动力公司打算将自己按许可证生产的“澳渊野犬”2出售给以色列用于“铸铅行动”,与通用动力公司乃至美国政府闹了些不愉快。2005年,KMW再接再厉,推出了改进型“澳洲野犬”2,进一步增大尺寸,乘员数量增至8人,并且可以加挂模块化附加装甲,提高了防护能力。德国和其他一些欧洲国家都已经表示将会采购改进型“澳洲野犬”2。

波兰另一个在美国发起的“反恐战争”中表现活跃的“欧洲盟国”——波兰,也研制和生产了成系列的装甲汽车,并将其命名为“野猪”。该车是波兰AMZ Kutno特种车辆公司和波兰国防部下属的WITPIS装

甲暨自动技术研究院于2004年应波兰政府“用于反恐作战”的要求和资助开发的装甲巡逻车,同样具备新型装甲汽车的所有特点。

“野猪”采用了意大利SCAM公司开发的SM55“全地形卡车”底盘,车长5.43米,车宽2.01米,车体高2.24米,载员6~8人。为了满足“反恐作战”的需要,“野猪”的底盘经过了装甲加强,据称“能防御地雷击穿车底板”。该车的车体装甲(驾驶舱和乘员舱)可防御7.62×54毫米大威力步机弹及炮弹破片,车窗与侧窗也由防弹玻璃制成,“野猪”的车窗具有与BPM-97类似的装甲盖板,这在同类型号中是比较少见的。

“野猪”的车顶部装有一个用薄装甲板焊接而成的简易炮塔,可选装的武器包括一挺7.62毫米MG3、M240、M60或PK机枪、12.7毫米M2或Dshk机枪,也可以换装一部40毫米榴弹发射器。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野猪”没有采用遥控武器站,只有简单的人工操纵炮塔,不过这种情况在新型装甲汽车中也是普遍现象。

“野猪”已经量产并装备了波兰宪兵部队,波兰为欧洲跨国军事警察部队组建的“远征ZM营”也装备了该车,而在北约快速反应部队建制内的另一个“远征ZM营”则配备了其改进型“野猪”2。“野猪”2的尺寸有所增大,乘员增至10~12人,防护性能和抗撞能力也有提高。驻伊拉克的波兰军队也装备了“野猪”2,随着波军分阶段从伊拉克撤出,这些“野猪”2也分批移交给了“伊拉克新军”。将来以美军为首的各国军队撤走(这只是个时间问题)后,伊拉克很可能会变成“新型装甲汽车的乐园”。美国打算购买近1.5万辆防地雷反伏击车,其中70%被用在伊拉克。驻伊拉克和阿富汗的英国、意大利、加拿大、西班牙和爱沙尼亚军队装备的各型防地雷反伏击车总数也在1000辆以上,这还不包括“野猪”2、“澳洲野犬”2及其改进型,以及我们后面会提到的其他型号的新型装甲汽车。

土耳其和以色列作为两个在地理上要属于亚洲、但在国际事务和地缘政治中经常作为“欧洲国家”出场的“美国盟国”——土耳其和以色列,也在新型装甲汽车上花了不少的功夫。

土耳其在地面武器方面的研制和生产起步较晚,但近年来的发展可谓迅速,尤其是在对工业基础的要求相对较低的轮式车辆方面。土耳其不仅自行研制了6×6和8×8系列轮式步兵战车,还开发出了BMG装甲侦察车和系列军用卡车,并在BMG军用卡车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新型装甲汽车。虽然目前关于土耳其国产新型装甲汽车的相关消息还比较少(不过这种技术含量说不上高、国家间竞争也不激烈、制造商却急于抢占市场的东西,相信很快就会有具体信息被披露出来),但从2009年土耳其防务展上的照片来看,BMG新型装甲汽车的尺寸大致和改进型“澳洲野犬”2相当,载员舱的布局与MaxxPro和“澳洲野犬”2十分类似,显然具有很强的防地雷能力,也可以加挂模块化附加装甲,车载武器则是一挺装有简易护盾的7.62毫米MG3机枪。

萨达姆政府垮台后,盘踞在伊拉克北部和土耳其南部地区的“库尔德工人党”愈发活跃,已经形成“独立王国”,而且多次扬言要在该地区“建立独立的库尔德斯坦国家”。由于伊拉克现政府完全无力控制北部地区,土耳其频繁地出动军队对伊北部的“库尔德工人党”武装实施跨境打击。这种军事行动有“常态化”的趋势,土耳其开发新型装甲汽车,可能也是出于为在库尔德地区行动的部队提供一种安全、灵活且低成本的运载工具的考虑。目前,在该地区活动的土耳其军队主要使用BTR-80A轮式步兵战车,这种俄制战车价格不低且依靠进口,在车臣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

以色列亦十分重视新型装甲汽车的研制和使用。值得一提的是,以色列虽然广泛参与了各国步兵战车的开发和改进工作,但至今没有为本国陆军研制和装备“布雷德利”、“武士”之类的履带式步兵战车和“游骑兵”、“斯特瑞克”一类的轮式步兵战车,目前也看不出有相关的计划(笔者认为这类武器并无保密的价值和必要)。以色列军方从实际使用出发,主导开发了多种另类的战车,其中就包括新型装甲汽车。

以色列开发的第一款新型装甲汽车是拉菲尔公司于2004年推出的“狼”式多用途装甲车,该车采用美国福特公司的F550型4×4越野卡车底盘,车长5.75米,车宽2.38米,车高2.35米,基本型全重8吨;“狼”专门配置有两种轮胎,一种适合在平坦的公路上行驶,一种则用于越野行驶;载员弹性也相当大,标准乘员为5人,但在应急情况下最多能搭载12人。“狼”同样十分重视防地雷和反伏击的能力,其模块化装甲组件能够为载员舱(包括车底、车顶、侧面、后部及车窗)、动力装置和车轮提供全方位的防护,其中车窗除采用新型防弹玻璃外,还特别安装了一层格栅式防护罩,以确保万无一失。车顶可安装(但不是所有“狼”的标配)拉菲尔公司开发的遥控武器站,可选装一挺7.62毫米M240机枪、12.7毫米M2机枪或一部40毫米榴弹发射器。该遥控武器站的一大特点是采用全无线遥控,通过特殊的电磁装置吸附在装甲车顶部,从而无需凿穿车顶安装。目前,以色列国防部已订购了100辆“狼”,全部装备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执行任务的6个步兵连。

2008年8月,以色列军事工业公司又推出了新一代新型装甲汽车——“山猫”,该车由捷克太脱拉越野卡车发展而成,采用4x4底盘,能容纳12名全副武装的士兵以及相应的后勤保障物资。“山猫”的底盘和载员舱布局与MaxxPro以及“澳洲野犬”2完全相同。事实上,这种设计本来就是以色列军事工业公司先提出,后来出售给美、德两国的相关企业的,而MaxxPro的装甲钢板也购自以色列军事工业公司,由此可见以色列在这一领域的强大实力。“山猫”采用模块化装甲,具有3个级别的防护等级:第1级别防护等级能防御7.62×54毫米穿甲弹;第2级别防护等级能防御“简易爆炸装置”(IED)和14.5毫米穿甲弹;第3级别防护等级加挂反应式装甲,能抵御RPG-7一类聚能装药破甲武器和自锻破片武器的攻击。此外,“山猫”还配有热烟幕发射装置和“战利品”主动防御系统。“山猫”也装备(作为标准配置)有拉菲尔公司开发的遥控武器站,性能与“狼”的相同。

“山猫”已经完成军方测试并投入小批量生产,与“狼”一样,“山猫”也将配备给部署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以色列部队。处于中东这片多事之地的以色列,在“用什么武器对付什么样的对手”方面一直是比较清醒的,“狼”和“山猫”只适合用来对付“哈马斯”之类缺乏有效反坦克武器的巴勒斯坦武装(偶尔用大量炸药摧毁“梅卡瓦”的“战果”并不能改变整体反装甲能力低下的情

况,况且以色列不难获得美国防地雷反伏击车上使用的破坏遥控炸弹的信号干扰装置),却不会拿去和真主党这样拥有大量反坦克火箭武器甚至反坦克导弹的武装组织交火。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大洋洲的两个主要国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研发和装备了大量新型装甲汽车。其中,澳大利亚的4×4型“大毒蛇”机动步兵车在防护性能、运载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舒适性等方面,均堪称国际同类产品中的佼佼者,其广泛装备驻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澳大利亚部队,是澳大利亚新组建的“新型摩托化步兵旅”的最主要车辆,而是还赢得了相当数量的国外订单,成为能与美国MRUV、德国“澳洲野犬”2相提并论的国际主流新型装甲汽车。

“大毒蛇”由位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的派利工程公司研制,爱尔兰添尼科技有限公司提供部份技术协助,并有法国和美国的军事技术和汽车工业公司参与生产和销售的步兵运载车辆。该车发展自一款爱尔兰设计制造的越野卡车,澳大利亚陆军称“大毒蛇”为“机动步兵车”,以区别于装甲和火力更强的轮式步兵战车。虽然大量用于海外行动,但“大毒蛇”的设计初衷却为澳大利亚军队在本土实施长途机动。在地广人稀的澳大利亚,部队实施摩托化机动很可能需要长时间乘车,尤其是北部沙漠地区,环境干旱、人烟稀少、昼夜温差大,这对步兵运载车辆的环境适应能力和舒适性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大毒蛇”战斗全重15吨,其最大速度100公里/时,最大行程1000公里,内部空间十分宽敞,能够运载10名乘员及其个人装备和食品连续行驶3天,乘员座椅也比其他同类型号更加舒适且方便休息,还装有性能可靠的空调和净水系统。

“大毒蛇”的底盘采用“V”形结构,具有较强的防地雷能力,所有车窗均为防弹/防崩溅玻璃制造,整车可防御任何距离上7.62×54毫米步机枪弹的攻击。相比之下,“大毒蛇”的火力以及对射手的保护比其他型号要弱一些,驾驶舱后方顶部的一个可以开启的舱盖口前端装有一个枪架,可以安装一挺7.62毫米M60或M240机枪、12.7毫米M2机枪或一部40毫米榴弹发射器。乘员舱后方顶部也有两个可以开启的舱盖,舱盖口前端也各装有一个枪架,可以安装一挺5.56毫米“米尼米”机枪。这些射击位置并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目前也没有消息显示澳大利亚或其他国家的“大毒蛇”有安装遥控武器站的计划。不过由于“大毒蛇”的车体大,因此具有足够的升级空间,加装简易炮塔或遥控武器站都没有多少技术难度。

前面已经说过,“大毒蛇”并不是专门为“反恐战争”而设计的,而是作为澳大利亚“新型摩托化步兵旅”最主要的运载车辆,少量配备给“新型摩步旅”的“皮兰哈”则作为重点突破和火力支援战车使用。澳大利亚陆军还有战斗力更强的“新型机械化步兵旅”,采用LAV-25“皮兰哈”轮式步兵战车作为主要运载车辆,但由于装备采购和维护的开销更高,因此澳大利亚才组建了成本较低的“新型摩托化步兵旅”。当然,从“实用”的角度上看,现在最适合“大毒蛇”的地方无外乎就是阿富汗和伊拉克。除了澳大利亚以外,其他两个购买“大毒蛇”的国家——英国和荷兰,都将它们交给了驻阿富汗的部队,驻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澳大利亚军队也是两支以“大毒蛇”为主力、辅以少量“皮兰哈”的“特遣队”。英国和荷兰各购买了100辆以上的“大毒蛇”,使其成为销量仅次于MRUV和“澳洲野犬”2的新型装甲汽车。

另一个大洋洲的主要国家新西兰,也为其陆军开发了新型装甲汽车——“重挽马”。“重挽马”是新西兰车辆技术公司(ALT)于2005年推出的装甲防护车,已经获得新西兰陆军60辆以上的订单。

“重挽马”是一系很有意思的车辆,不仅因为它采用了新型装甲汽车中不多见的6×6底盘,更因为“重挽马”系列竟然发展出了伞兵突击车。2004年,ALT推出了“重挽马”6×6全地形越野卡车并于当年年底获得了新西兰陆军首批20辆的订单,截止2005年4月,新西兰陆军共订购了310辆“重挽马”系列车辆,其中包括由越野卡车改造而成的野战指挥车、野战救护车、“班组武器运送车”等变型车。令人惊奇的是,ALT还开发出了“重挽马”骨架式伞兵突击车,可以通过C-130“大力神”运输机空投或用CH-47“支奴干”直升机吊运。

2005年初,ALT推出了“重挽马”装甲防护车。该车的基本外形相比全地形越野卡车几乎没有变化,只是在“重挽马”卡车的基础上加强了装甲防护并且用薄钢板(据说是新型合金装甲钢板)焊接出了载员舱,载员舱内有4个独立座椅和2张长椅(位于车体后部两侧),因此乘员数量应当在8~10人之间。“重挽马”的结构比较简单,底盘并未作重新设计,只是增加了有一定防地雷能力的车底装甲,因此防地雷能力可能会比MRUV、“澳洲野犬”2和“山猫”等型号要低。“重挽马”的武器配置比较简单,只在乘员舱顶部一个可以开启的舱盖口前端设置了一个枪架,不过枪架上的标配是12.7毫米M2重机枪,所以“重挽马”的火力倒不比其他同类低。和“大毒蛇”类似,“重挽马”目前并没有为射手提供任何防护,也没有安装遥控武器站的计划。

新西兰陆军现已装备了60辆武装型“重挽马”装甲防护车,新西兰警察部队则采购了更多不安装武器的“重挽马”装甲防护车。英国陆军也通过美国的一家公司采购了少量武装型“重挽马”装甲防护车,用于驻阿富汗的英军部队。英国在购买新型装甲汽车方面兴趣广泛,不仅有本国BAE公司旗下交通和防护分公司开发的“凯门鳄”系列、地面系统公司开发的RG-33和参与开发的RG-31,还采购了美国的“美洲豹”、澳大利亚的“大毒蛇”和新西兰的“重挽马”,数量和品种都仅次于美国。

“低强度信息化战争”与“新型摩托化步兵部队”

与生物进化史上一种生物灭绝后不可能在自然条件下重新出现不同,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一些曾经消失的事物在若干年甚至更长的时期过后以另一种形式再次出现的例子,即使不能说“屡见不鲜”,也可以说是时有发生。军事技术上也不例外,二战德军式样的钢盔成为现代头盔的典范;一度销声匿迹的“瓦尔特”型潜艇,成为时下流行的AIP潜艇的先祖;二战后就基本绝迹的“雷击舰”,有了“导弹艇领舰”这样的“后代”……而当代的各种外军新型装甲汽车也与历史上的装甲汽车相似,由卡车改造而来。而且为了提高防护能力,大多数新型装甲汽车的车头部分经过重新设计,比作为原型的军用卡车突出许多,却和历史上的装甲汽车长得更相似了。在使用方式上,两者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历史上的装甲汽车常常用于镇压暴动和起义,新型装甲汽车则被用来应对“反恐战争”中的“治安战”。与当今各国在开发大

多数武器装备时彼此竞争激烈相比,新型装甲汽车的研制者之间却经常能“团结协作”,甚至出现很多已经自行生产和装备了新型装甲汽车的国家,还去购买他国同类产品的“互助场面”。这可能是因为装备新型装甲汽车的国家绝大多数都是参与到“反恐战争”中的“盟国”,而新型装甲汽车主要也就是在伊拉克和阿富汗使用,短期内不大可能发生新型装甲汽车之间的战斗的缘故。

事物总是在不断变化发展之中的。在2008年法国萨托利防务展上,法国奈克斯特公司展示了新研制的“艾瑞维斯”多用途轮式装甲车。这种由“乌尼莫格”4×4越野卡车发展而来的新型装甲汽车的最大速度可达120公里/时,车体可抵御14.5毫米重机枪子弹在任何可抵御距离上的攻击,配置的遥控武器站可以安装20毫米机关炮,这样的性能在同类产品中可谓十分突出。作为回应,德国克劳斯-玛菲·威格曼公司很快就宣布将与意大利依维柯公司联合研制更先进的全防护车,另一些国家也跃跃欲试,技术上的竞争已经悄悄展开……

而在一些西方国家的军队眼中,由新型装甲汽车组成的“新型摩托化步兵部队”,作为空中和公路机动能力超过轮式步兵战车、仅次于高机动车,但战场生存能力要远大于脆弱的高机动车的机动载具,而且乘员舒适性比轮式步兵战车好许多,适合长时间乘坐,驾驶员视野相当于普通卡车,也比轮式步兵战车更开阔,方便长距离驾驶,俨然是快速反应部队的理想坐骑之一。德国陆军已经组建了由“澳洲野犬”1和改进型“澳洲野犬”2组成的信息化快速反应部队,未来将换装GeFas未来装甲战车和KMW更新一代的全防护车,俄罗斯和波兰也有分别以BPM-97“射击”和“野猪”为运载工具的新型机动部队。

事实上,当代新型装甲汽车的功能已经日益多样化。俄罗斯的BPM-97“射击”和德国的“澳洲野犬”2都已经有多种变形车或相应的发展计划。如果把世界各国的各种新型装甲汽车的变形车(包括规划中的)型号一一列举,我们可以发现指挥控制车、侦察车、反坦克导弹发射车、防空车、工程车、迫击炮车……其品种已经基本覆盖了“斯特瑞克”家族的所有系列。也就是说,将来完全可能出现以新型装甲汽车及其变形车组成的、作战效能可以与“斯特瑞克”旅相比肩的新型摩托化步兵部队。与履带式和轮式步兵战车相比,新型装甲汽车的技术门槛要低得多,只要有说得过去的汽车工业,就可以开发出新型装甲汽车。而越是缺乏研制履带式和轮式步兵战车能力的国家,越有可能寄希望于新型装甲汽车。

如果我们把思路再打开一些,卡车驮载炮和自行火箭炮、由卡车运输的无人机甚至“火力阴影”和“泰帆”一类的新概念武器——“巡飞弹”,都可以成为新型摩托化步兵部队编制内的武器,使其更具威力。另一方面,以新型装甲汽车作为机动载具带来了部队整体成本的降低,就可以省下更多的钱购买新型单兵装备,使士兵的个体生存能力进一步加强。目前西方诸国军队中,单兵装备最好的正是那些驻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新型装甲汽车部队,无论是单兵PDA、军用笔记本电脑、单兵夜视仪和先进的通讯器材等个人装备,还是“标枪”、“长钉”之类的轻型反坦克导弹,加上前面提到的卡车炮、无人机和“巡飞弹”,或许会使新型摩托化步兵部队具有挑战“斯特瑞克”旅甚至机械化部队的战斗力。

曾经装甲汽车从一战的堑壕战中走进历史,又在二战的钢铁洪流中消失:今天的新型装甲汽车在“9·11”事件引发的“反恐战争”中诞生,并且和当年一样发展和壮大。它们的将来会走向何方,我们拭目以待。

(编辑栀子)

猜你喜欢

战车卡车澳洲
动物“萌主”在澳洲
忙碌的卡车
囧版三国之无敌战车
澳洲的艺术空间
A Glance at Woolworths and Coles
阅读理解三则
Who discovered Australia?谁发现了澳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