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创业型大学:高职院校战略转型之分析
2009-08-31朱远建
朱远建
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使高职院校进入以质量和特色求生存和谋发展的关键时期。高职院校基本具备了高职教育发展的教学设施条件,初步建立了一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由于办学模式趋于多元化和区域分布趋向协调,都为高职院校战略转型至创业型大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一、高职院校战略转型的必要性分析
1.知识经济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知识创造和培养人才的行业、技术转化和创新创业的基地,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地位空前凸现出来,时代把高等职业教育推向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前沿,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对自身进行变革,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知识经济的兴起,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将创新作为新的理念和新的驱动力,重新确定自己的功能和定位。
2.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投入不足。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投入主要表现为真相性与假象性不足。第一,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投入真相性不足。在财政投入的过程中,对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总体来说特别是在如此快速膨胀的规模效应下,投入的经费显然不能满足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需要,这是财政投入真相性不足。第二,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投入假象性不足。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高等职业教育缺“钱”,这不仅表现为总量的短缺,也表现为结构性短缺。结构性短缺主要表现为高等职业教育投入学科系别比例失衡与高校地理区间失衡,这也就是财政投入假象性不足。
3.科学和技术研究开发结构的变化。高职院校除了得到政府的资助也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具有投资收益性质的工业的资助。高职院校展现出很多新的单位,一种形式是专业化的校外办事处,另一形式是以跨学科研究项目为重点的研究中心,走出校门兴办的研究中心,把校外许多试图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重大实际问题的人的研究方向带进高职院校。科学研究活动的职业化和专业化促进了研究型大学的兴起与繁荣,同理,创业和经济发展活动的知识化和专业化促使了创业型大学的兴起,也将促进创业型大学的繁荣。
二、高职院校走创建创业型大学的可行性分析
1.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快速发展,区域分布趋向协调。从2003年到2006年全国高职招生由199.7万人上升到290.7万人,幅度为45.6%。目前普通高职高专院校已发展到近1200所,在校生人数约860万人,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据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十一五”期间,高职院校还将累计输送毕业生1100多万名,数据还表明全国大部分地市已至少有一所高职院校,区域分布趋向协调。
2.基本具备了高职教育发展的教学设施条件,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2005年,独立设置高职院校的校均固定资产总值超过1.2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达241亿元,生均为5492元;生均图书拥有量为64.7册,这些指标基本接近本科院校的水平。
3.初步形成了一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至2005年,全国独立设置高职院校拥有教职员工近44万人,其中专任教师26.8万人,生师比为15∶1。专任教师中,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5.7万人,占21.3%, 2005年,全国独立设置高职院校拥有外聘教师6.8万人,其数量占专任教师数的25.3%,一些大城市高职院校的外聘教师人数甚至超过了专任教师人数。在外聘教师中,有1.6万人具有“双师”素质,占外聘教师总数的23.4%。兼职教师队伍的存在,有利于降低学校的办学成本,从而有利于高职院校进行创业和经营管理。
4.逐步形成了公办与民办院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目前,在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中,民办高职院校数已占近五分之一,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的比例也分别达到了16%和14%。民办高职院校的兴起,进一步拓宽了高职教育的功能,丰富了多种办学模式,为探索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道路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并成为我国高职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5.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趋于多元化,弥补了原来以学科性为主体的高等职业教育结构单一的不足。首先,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办学取得成效。高职专科院校充分利用当地条件并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新模式。其次,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之路初见成效。目前,组建职教集团方兴未艾,并已初步形成了一些颇具特色的组建模式,其中,高职院校与企业、本科院校、同类中(高)职院校等的结合,是集团化办学的几种主要形式,通过联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发挥了学校的办学效能。第三,实行开放式办学。主要是通过市场化运作办校、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管校、开展多种校企合作模式立校。一些高职院校在缺少财政拨款的情况下,按市场法则经营学校,如通过银行贷款和承建单位垫资等方式,建起了设施配套齐全的新校区,通过股份制合作办学等多方筹资还贷;利用学院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争取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投资合作等,走出一条多元投资合作办学之路。◆(作者单位: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法律系)
□责任编辑:曾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