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性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2009-08-31伍自强魏彩军

江西教育C 2009年7期
关键词:隐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伍自强 魏彩军

摘要:面对崇尚自由、民主、独立的“80后”大学生,显性教育的某些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似乎还远远不够,而隐性教育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贴近当代大学生为人处世的理念,弥补并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教育,达到了施教者的目标。从隐性教育的特点、作用、方法三方面,具体阐述了隐性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隐性教育

显性教育作为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其目的的直白性和方式的强制性极易引起大学生的逆反心理。 这样,显性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制约和挑战,探索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己成当务之急,隐性教育作为显性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补充,就应得到广泛的关注和推广,缓解教与学之间的矛盾。

一、隐性教育的内涵及特点

隐性教育是美国教育学家、社会学家杰克逊(P.Jackson)于1968年在其著作《班级生活》(Life in Classroom)中首次提出的,称之为“隐性课程”(HiddenCurriculum),拉开了隐性课程系统研究的序幕,随后得到了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隐性教育是指运用多种喜闻乐见的手段,寓教于建设成就、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寓教于游等,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其中,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它有四个特点:

1. 潜隐性。隐性教育是一种潜隐的、渗透式的教育方法。它不直接说明教育内容和目的,而隐藏在大学生不可或缺的学习、日常活动和喜闻乐见的活动中,让受教育者在参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2. 渗透性。隐性教育的开展总是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有机融合,并渗透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全过程。它讲究心理上的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辅助被教育者自生自长,使其并不感到有外力的强制,因而能够慢慢渗透到被教育者的心灵深处并产生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

3. 愉悦性。隐性教育是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它运用多种形式把教育内容寓于载体之中,使富有教育意义的道理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愉悦接受,并在其心灵深处积淀下来,逐渐形成崇高的理想,坚强的信念。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愉快的情感中无意识地受到熏陶。

4.开放性。隐性教育的开放性首先体现在时间与空间的开放性上。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开展。其次,它的开放性体现在形式上。隐性教育形式丰富多样,不仅包括校园环境中的“硬”环境和“软”环境,还包括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和大学生参加的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它的实践形式灵活多变,具有开放性。

二、隐性教育的作用

1.认识导向。在学校这样一个系统环境中,同辈群体对大学生的认知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的同辈群体主要包括同学、室友、老乡和社团成员。由于他们朝夕相处,有相似的爱好和相近的生活经历,有同样的烦恼和需求,他们在频繁的互动中相互影响、彼此作用,尤其在以下具体行为上更是有着主导性的影响,如在娱乐消费、闲暇生活、兴趣爱好、人际交往等方面。为了发挥同辈群体的积极作用,隐性教育通过一定文化背景中的价值观念和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对个体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发挥认识导向作用,使学生达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的境界。

2.情感陶冶。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也是其情感活动的过程,隐性教育对学生情感的影响不容忽视。伴随着学习的成功、挫折,学校和教师给予奖惩,学生必然能从中获得喜悦、焦虑与沮丧等情绪体验,而这种内心体验的连续积累与稳固就是他们理智的形成与沉淀过程。这可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心态得到改善,并唤起其高尚的情感,有利于良好品格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学生的道德感、美感就这样通过隐性教育而获得,所以情感陶冶作用是显著的。

3.行为规范。校园文化对生活在其中的大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其中校风、学风、班风,作为隐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当学生通过长期的文化渗透和浸润,把校风、学风、班风转化成自觉的态度和行为准则时,如果他们的行为与之相悖,暗示、从众、期望等特殊的传递机制将使其无形中感到这些准则,有潜在的压力和动力,从而自觉按照这种要求去约束、调整和规范自己的行为。

4.环境熏陶。良好的环境氛围会对人的行为产生积极的作用。美丽、舒适、整洁的校园和窗明几净的教室,都给人以赏心悦目、身心愉悦的美感,从而让学生心情舒畅,学习起来劲头十足。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内蕴了教育目的,让学生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地进行自我教育、提高修养、陶冶情操。因此,营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良好校园环境非常重要。

三、隐性教育的具体方法

1.渗透式教育方法

渗透式教育方法,即教育者运用科学的方法将内容渗透到受教育者可能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和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对师生产生影响的方法。在这种教育方法中教育者起主导作用,这种方法依主体的不同可分为三类:

(1)教职工的言传身教

在高校里,和大学生接触最多的教职工有班主任、专业课教师、辅导员以及图书馆工作人员。有的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管理者的事,是“两课”教育的事,其实不然,它贯穿于业务教学、日常管理及各项服务工作中,是全体教职工的事。无论是班主任、专业课教师、辅导员,还是图书馆工作人员,都必须以育人为中心,在做好自己工作的同时,注意自己对学生的示范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其中。

班主任作为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领导者,他必须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时刻不忘自己的使命和职责,用人文情怀去了解学生、关心学生、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做学生的朋友,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给他们以真诚的帮助和支持。大至理想信念,小至卫生检查,具体到党员发展推荐、评优选好、班风的建设,无不与班主任密切相关。

有些人认为,专业课教师只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传道、授业、解惑,似乎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没有任何关联。而实际上,教师借助讲授专业课,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融入自己的思想,使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专业课教师同样应该重视自己的教学方法,重视隐性教育的作用。

(2)灵活多样的课程设置

在进行课程设置时,我们除了依靠传统的授课方式,还可开发各种隐性教育资源,把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隐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中,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努力探索过程中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如利用重要节日、纪念日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大家参观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的热爱,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怀;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图、文、声、色与动感技巧的融合,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在愉悦的氛围中受到教育并留下深刻的影响;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包括社会调查、 支教、 支边活动等等,让学生在了解社会之后,引导他们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3)先进集体、先进人物的榜样示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具有—种示范作用,受教育者可从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加强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榜样示范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哺育了许多光彩照人的模范人物,也铸造了种种具体而伟大的革命精神,模范人物和革命精神在全社会都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为此,学校应该加强事迹报告会的组织,鼓励学生发表感言,并作用于生活实践中。

2.陶冶式教育方法

(1)以校风为载体,加强优良校风建设对学生的教育

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它巨大而又潜在的隐性教育功能越来越受重视。校风作为校园环境中的软环境,它是一所高校的师生员工在共同的教学、科研、生活和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较大惯性的群体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风尚,以及由此对象化了的物质和精神风貌的总和。

良好的校风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氛围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潜移默化地对他们的行为起规范、约束、推动和导向作用,并内化为人的素质,达到“润物细无声”之功效。为此,在注重软环境建设时,关键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只有形成健康优良的教风,才能带动优良的学风,进而形成优良的校风。

(2)以“硬”环境为载体,加强校园景观建设对学生的教育

校园“硬”环境,即校园建筑、自然景观和学习生活场所等物质环境,它们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干净、清爽、愉悦的“硬”环境给人以赏心悦目、身心愉悦的美感,并自觉约束自己不合乎道德的行为。而且,在兴建了雕塑、园林小景,独具特色的广场等的校园,大学生时刻、处处都能耳濡目染,在潜藏的文化和道德陶冶中,随时随地受到教育。因此,美化校园环境,重视校园文化景观建设,对大学生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以社会实践为载体,重视社会环境对学生的隐性教育

社会环境是对大学生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环境”“大气候”。它是人的哺育者,以其独特的形象潜移默化感染人、熏陶人,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和影响。 因此必须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把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和参加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使基本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教育才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才能达到教育目的。

大学生社会实践有许多活动形式和内容,如支教,勤工助学,党的理论宣传,寒暑期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等等。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要求,学生可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时间和项目进行,如贫困生可选择勤工助学;农村生源的学生可参加社区服务和业余挂职;城市生源的学生可参加寒暑期“三下乡”了解农村状况等等。大学生还可为提前适应就业,参加有偿或无偿的短期工作,如抓住各种兼职、翻译、会场礼仪等等机会。

综上所述,隐性教育以“随风潜入夜”的形式,从各个方向对成长的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中,从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隐性教育作为显性教育不可或缺的补充,对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素质不但有巨大的作用,而且其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受教育者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自觉接受教育。因此,我们要大力提倡、重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斯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毛天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探讨[D].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作者单位:江西理工大学)

□责任编辑:王锋旗

猜你喜欢

隐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隐性教育视角下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研究
探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
隐性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淡化教育痕迹,强化隐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