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械通气患者的沟通技巧

2009-08-28

中国医药导报 2009年22期
关键词:机械通气沟通技巧

王 娟

[摘要] 目的:通过有效沟通缓解机械通气患者因气管插管导致的沟通障碍。方法:收集我院69例意识清醒的机械通气患者,与其进行有效沟通。结果:通过个性化的沟通和服务,患者需求得以表达,情绪稳定、治疗配合良好,顺利度过了插管阶段。结论:护士通过有效沟通融洽了护患关系,稳定了患者的情绪,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使其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状态,有力地避免了患者意外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 机械通气;沟通;技巧

[中图分类号] R5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8(a)-219-02

机械通气是临床上利用机械辅助通气的方式,达到维持、改善和纠正患者因诸多原因所致的急、慢性重症呼吸衰竭的一种治疗措施。机械通气患者由于经口、鼻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不适和想法,常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紧张、情绪不稳定和孤独无助等情感障碍,使患者非常痛苦。患者在病情危重时情感交流需要增强,而处于机械通气时的患者不能与医护人员及亲人进行沟通交流,生理、心理需求无法表达,会使患者焦躁不安、无所适从及产生更多的负性情绪反应,进而使患者主动配合大打折扣,影响患者与医务人员之间的互动合作。2003年3月~2007年1月,我科在ICU的护理人员运用所掌握的沟通技巧,护理了69例意识清醒的插管患者,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也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现将护理心得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整理2003年3月~2007年1月我科收治的意识清醒的机械通气患者69例,其中,男性46例,年龄5~78岁;女性23例,年龄3~81岁。

1.2 方法

1.2.1插管前有效沟通对初次插管患者应做好沟通工作,插管前了解患者的病情,对患者及家属存在的问题高度重视,根据患者的病情、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语言交流方式,详细向患者及家人讲解插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让患者了解清醒后到拔管前这个阶段非常关键,并提前告知患者如何表达插管后需求及不适才能让医务人员知晓,从而寻求帮助。

1.2.2加强插管后与患者的交流运用身体语言与患者进行沟通。在行机械通气时,要正确运用表情、手势、眼神、触摸等方式与患者进行非语言性沟通。美国口语学者雷蒙德·罗斯认为:在人际沟通中,人们所得到的信息总量只有35%是语言符号传播的,其余65%的信息是非语言符号传达的[1]。护士首先应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交谈时面带微笑,态度和蔼,目光温和。与此同时,还必须善于观察和理解患者的非语言行为反应,从其面部表情、动作、姿势等方面,洞察其内心感受从而获得真实信息,使护患间互相信任、互相配合。护士还应具备娴熟的护理操作技能,在工作中通过娴熟的技术操作,如吸痰时动作轻柔而快捷,穿刺做到一次成功,认真细致地做好生活护理,如为患者梳头、擦脸、刮胡子,一丝不苟地做好基础护理等。这些肢体语言将护士的情感工作态度传递给患者,给患者以莫大的安慰,有助于其消除孤独、恐惧的心理。手势、图画板或词组卡片在气管插管患者中的应用。对于机械通气患者可以用手势表达意愿,如用弯曲的食指(就像吸引管)示意气管导管口,来表明需要吸痰,伸出小指表示想小便,大拇指表示想大便,翻手表示想翻身。若手势不能表达清楚患者的意愿,可采用图画板或词组卡片进行表达。将写字纸放在有夹纸装置的书写板上,并配 一支记号笔, 以使患者在不同体位时均可书写,如果病情许可尽可能调节到患者舒适的体位。对于听不懂医生的话、不识字或无书写能力的患者,用一些简明易懂的图画纸板,并配合手势来进行交流。点头表示同意, 摇头表示否定等,减少患者因语言障碍对一个问题反复表达而出现烦躁心理, 避免沟通不良引起自行拔管。

1.2.3及时反馈沟通效果,个别患者重点交班每个月组织科室护士学习无声交流技巧, 探讨有关加强与患者沟通的具体实施细节。由经验丰富的老护士举例说明与患者沟通中的成功实例,讨论目前沟通方面还存在的不足,评估以前提出的不足问题是否有改进。个别患者重点交班,每班床头交班时进行宣教,直至过渡到有计划的拔管。护士每天与清醒患者的交流沟通时间力争达到1 h以上。

2 结果

采用有效的沟通方式以后,69例患者均未发生意外拔管,59例患者顺利拔管脱机,3例因病情反复,二次气管插管,后来也顺利拔管脱机,5例因多脏器衰竭死亡,2例家属放弃治疗而自动出院。

3 讨论

机械通气患者由于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不适和想法,常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紧张、情绪不稳定和孤独无助等情感障碍,而非常痛苦。患者在病情危重时情感交流需要增强,而处于机械通气时的患者不能与医护人员及亲人进行沟通交流,生理、心理需求无法表达,会使患者焦躁不安、无所适从及产生更多的负性情绪反应,进而使患者主动配合大打折扣,影响患者与医务人员之间的互动合作,甚至患者会自行拔管拒绝治疗。有文献报道,在我国不同种类的ICU中,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为5.4%~15.5%[2-3],蓄意拔管占非计划性拔管的69%~87%[4],降低自行拔管的发生率除合理的镇静、适当的约束、规范的护理操作外,还有很重要的措施就是有效沟通与知识宣教[5],这与本研究相一致。采用有效的沟通方式以后,融洽了护患关系,稳定了患者的情绪,使其生理、心理、精神上处于一种满足状态,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状态,在避免患者意外拔管事件发生的同时,医务人员可以得到客观详细的临床资料,为治疗和护理措施的制订提供了可靠依据,有力地提高了专科医疗水平,提高了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和满意度,对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起到了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覃琥云,张艳萍.人际沟通[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48.

[2]沈犁.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1):68-71.

[3]全清霞,林碎钗,林跃跃,等.气管插管患者意外拔管的原因分析和护理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23(5):44-45.

[4]史平,林梅,季爱琴.ICU非计划性拔管重置气管插管相关因素及防范措施[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4):374-375.

[5]送秀荣,李惠菊.浅谈与机械通气患者的有效沟通[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6,27(1):73-74.

(收稿日期:2009-02-10)

猜你喜欢

机械通气沟通技巧
肉兔短期增肥有技巧
开好家长会的几点技巧
指正要有技巧
提问的技巧
决策咨询活动中的沟通艺术
学会用“耳朵”与学生沟通
机械通气患者撤离呼吸机的护理
29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患儿机械通气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