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脑病变的CT、MRI对比分析

2009-08-28傅晓琴梁付奎赵兰云李彩琴

中国医药导报 2009年22期

傅晓琴 梁付奎 赵兰云 李彩琴

[摘要] 目的:探讨小脑病变的CT、MRI表现,旨在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临床随访证实的18例小脑病变患者的CT、MRI影像学特点。结果:18例中,脑梗死10例,急性期血肿1例,亚急性期血肿1例,病毒性脑炎1例,脑转移瘤2例,室管膜瘤1例,星形细胞瘤1例,髓母细胞瘤1例。结论:MRI具有多平面直接成像的特点,对小脑病变的诊断具有明显的优势。

[关键词] 小脑病变;CT;MRI

[中图分类号]R742.8+2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8(a)-202-02

本文旨在通过总结一组小脑病变的CT、MRI表现,分析其影像学特点,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5年6月~2008年10月,同时进行CT和MRI检查、并经手术或临床随访证实的18例小脑病变,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8~72岁,平均40岁。患者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昏、恶心、呕吐、共济失调和眼球震颤等。

1.2 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CT检查采用美国GE公司的Lightspeed 16层螺旋CT机,层厚5 mm,层间隔5 mm。MRI检查采用东软公司SUPEROPEN 0.35T永磁型磁共振机,头颅线圈扫描。成像矩阵256×256,常规行横轴位SE序列T1WI、FSE序列T2WI、FLAIR序列和矢状位SE序列T1WI、FSE序列T2WI,层厚5 mm,层间隔6 mm,T1WI采用TR 380 ms,TE 11 ms,T2WI采用TR 4 170 ms,TE/TE2为32/128 ms,采集次数:2次。其中7例行MRI增强检查,MRI增强用Gd-DTPA 0.1 mmol/kg做静脉注射,强化后做3个平面的T1WI。

2 结果

18例中,脑梗死10例,急性期血肿1例,亚急性期血肿1例,病毒性脑炎1例,脑转移瘤2例,室管膜瘤1例,星形细胞瘤1例,髓母细胞瘤1例。其中2例脑梗死行后颅窝减压术,1例急性期血肿、1例室管膜瘤、1例星形细胞瘤、1例髓母细胞瘤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余病例经临床治疗后随访证实。

CT表现:所有病例均表现为小脑组织内的低密度灶,呈大片状、不规则状或类圆形,密度不均匀,边界不清,有明显的占位效应,第四脑室受压、变形、移位。

MRI表现:脑梗死可见脑实质内边界清楚的病灶,T1WI呈低信号,T2WI、FLAIR呈高信号,信号较均匀。急性期血肿信号混杂,边缘出现环形及肿块样强化,误诊为脑转移瘤并出血,后经手术病理证实。亚急性期血肿T1WI病灶周缘呈高信号。病毒性脑炎呈斑片状,强化后脑表面见线状强化。其余病例均显示为占位性病变,呈类圆形,信号不均匀;2例病灶中心坏死囊变,FLAIR呈低信号;2例脑转移瘤呈不规则环形强化,1例室管膜瘤呈明显不均匀强化,1例星形细胞瘤无明显强化,1例髓母细胞瘤明显强化。

3 讨论

本组病例中有10例脑梗死CT平扫均拟诊为脑肿瘤,其中,发生在右侧小脑半球7例,左侧小脑半球2例,小脑蚓部及小脑扁桃体1例,CT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灶,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有明显的占位效应,第四脑室受压、变形、移位。MRI显示病变区脑组织肿胀,尤以矢状位图像显示最清楚,皮、髓质均累及,呈楔形,边缘整齐、清晰,T1WI呈低信号,T2WI、FLAIR呈高信号,部分病灶T2WI高信号内可见更高信号的脑沟影,T2WI高信号病灶内见到更高信号的脑沟影是小脑梗死的一个特征性表现[1]。1例急性期血肿CT平扫显示右侧小脑半球有一类圆形低密度病灶,边界模糊,密度不均匀;MRI平扫T1WI呈等低信号,T2WI病灶前部为高信号,后部为等信号,周边见斑片状水肿,增强扫描其周缘及病灶前部呈不规则环形及肿块状强化,病灶有明显的占位效应,误诊为右侧小脑半球转移瘤并出血,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单纯脑出血,后仔细分析误诊原因主要是对急性期血肿的信号特点及增强机制认识不足。以往认为急性期血肿没有强化,只是在出血后7~9 d,血肿周围增生的肉芽组织含有的毛细血管的血-脑屏障不完全才出现强化。现在发现急性期血肿由于周围脑组织坏死,血-脑屏障破坏,造成了强化现象,后期才是不成熟的肉芽组织所致[2]。1例亚急性期血肿CT平扫见右侧小脑半球有一类圆形低密度病灶,边界较清,MRI显示病灶周缘T1WI呈高信号,说明血肿内正铁血红蛋白形成,它具有明显的顺磁作用,使T1缩短[3]。病毒性脑炎CT表现为左侧小脑半球的大片低密度,MRI显示病灶位于皮、髓质交界区,不按血管供应区分布,相邻的脑干亦有片状模糊信号,增强后与对侧小脑半球相比,病灶内及脑表面出现多发的线条状强化。2例脑转移瘤、1例室管膜瘤、1例星形细胞瘤、1例髓母细胞瘤CT均表现为类圆形肿瘤样病变特点,有明显的占位效应。MRI显示2例脑转移瘤均为单发病灶,呈类圆形囊状改变,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FLAIR呈低信号,周边有斑片状水肿,增强后出现不规则环形强化。室管膜瘤CT显示为脑组织内病灶,MRI可见肿瘤周围残存的第四脑室,导水管被撑开,矢状位显示为最清晰,增强后呈明显强化,信号不均匀,合并梗阻性脑积水。星形细胞瘤发生在小脑蚓部,呈类圆形,信号均匀,边界较清,周围无明显水肿,未见明显强化征象。髓母细胞瘤位于小脑蚓部近中线处,注射造影剂后呈显著较均匀强化。小脑的肿瘤性病变种类较多,患者的发病年龄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临床资料与病变的影像特点相结合,有助于肿瘤的定性诊断[4-7]。

CT检查时由于颅底骨边缘出现条纹状伪影,严重影响后颅窝的检查质量和对病变的诊断;MRI软组织分辨率高、无颅骨伪影干扰,并且具有检查序列和扫描方位的任意性,所以较CT检查具有很大的优势,弥补了CT检查方面的不足。通过对本组病例CT与MRI检查的比较,充分显示了MRI对小脑病变,尤其是小脑梗死的诊断及其鉴别诊断方面有很高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何绍强.酷似肿瘤的小脑梗死CT和MRI诊断(附17例报告)[J].浙江临床医学,2006,8(2):206-207.

[2]沈天真,陈星荣.中枢神经系统计算机体层摄影(CT)和磁共振成像(MRI)[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2:140.

[3]高元桂,蔡幼铨,蔡祖龙.磁共振成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204.

[4]花蒨蒨,张雪林,宛四海.小脑半球肿瘤性病变的MRI、CT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7,26(5):435-439.

[5]谢朝晖,马强,刘铁峰,等.小脑实质性血管网织细胞瘤的MR诊断[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6):11-12.

[6]侯杰,张长顺,胡强恩,等.肺癌脑转移120例的临床及CT诊断体会[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3):73,16.

[7]高保军.脑转移瘤的CT诊断[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0):134,137.

(收稿日期:2009-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