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翘散加减治疗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细菌性扁桃体炎的疗效观察
2009-08-28郭向华
郭向华
[摘要] 目的:观察银翘散加减治疗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细菌性扁桃体炎的疗效。方法:将100例确诊为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细菌性扁桃体炎并符合中医辨证风热型感冒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两组治疗3 d后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银翘散加减治疗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细菌性扁桃体炎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细菌性扁桃体炎;发热;银翘散;风热型感冒
[中图分类号] R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8(a)-094-02
笔者2005年7月~2008年7月运用银翘散加减治疗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细菌性扁桃体炎60例,临床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入选病例均符合西医《内科学》第6版诊断标准。细菌性扁桃体炎多有溶血性链球菌引起,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引起。起病急,明显咽痛、畏寒、发热,体温可达39℃以上。检查可见咽部明显充血,扁桃体肿大、充血,表面有黄色点状渗出物,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肺部无异常体征。中医诊断标准均符合《中医内科学》第5版感冒风热型,即发热伴全身酸痛、乏力、无汗,头痛,鼻塞,流浊涕,咽痛,咳嗽,舌苔薄、舌边尖红,脉象浮数等。
本组共入选100例患者,男56例,女44例;年龄18~64岁,平均37岁;病程1~3 d,平均3.6 d。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舌边尖红,脉象浮数。其中,低热(37.3~38.0℃)73例,中等度热(38.1~39.0℃)24例,高热(39.1~41.0℃)3例。头痛、鼻塞流浊涕36例,全身酸痛、乏力、无汗78例,咽痛、咳嗽19例。体检均见咽红充血,扁桃体Ⅰ~Ⅲ度肿大、充血,或表面有黄色点状渗出物。血分析显示:白细胞(WBC)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升高。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40例,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以银翘散加减治疗。处方:双花10 g,连翘12 g,桔梗9 g,薄荷9 g,(后下)竹叶6 g,牛蒡子9 g,荆芥穗6 g,淡豆豉6 g,板蓝根9 g,芦根12 g,白茅根15~20 g,生干草6 g。头痛、鼻塞流浊涕者加川芎9 g,辛夷6 g;全身酸痛、乏力、无汗者荆芥穗加至9 g;咽痛者,减淡豆豉加马勃6 g,元参9 g;咳嗽者加杏仁9 g利肺气。每日1~2剂,水煎服。药物冷水浸泡20 min,武火煎开后,文火煎7 min加薄荷煎2 min,取出药液,分两次服,轻者12 h 1次,重者 6 h 1次。3 d为1个疗程。治疗组和对照组同时口服头孢氨苄每次0.5 g,日3次,对照组口服新康泰克胶囊每次1粒,日2次。所有患者体温38.5℃以上口服布洛芬混悬液15~20 ml。
1.3 疗效标准
①痊愈:1 d内体温恢复正常,症状全部消失,第3天血分析显示WBC及NEUT%恢复正常参考值范围。②显效:2~3 d内体温恢复正常,主要症状大部分消失。第3天WBC 恢复正常值范围 ③无效:不符合以上标准。
2 结果
治疗组痊愈51例(85.0%),好转6例(10.0%),无效3例(5.0%),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治愈25例(62.5%),好转7例(17.5%),无效8例(20.0),总有效率为80.0%,经χ2检验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χ2=4.07,P<0.05)。
3 讨论
上呼吸道感染是一种起病较急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在各年龄组中无明显差别,以冬春季节多见,上呼吸道感染包括急性鼻咽炎、扁桃体炎等,也常涉及周围的器官。常以着凉、疲劳等为发病诱因,病原体有病毒也有细菌,病毒可占原发感染的90%以上。此病虽属痊愈之病,但不及时治疗可影响周围器官,感染可通过血液播散至全身,感染及变态反应,可引起风湿热、心肌炎、肾炎等,后果严重,不可掉以轻心,另外由于发病率高,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有时还可产生严重的并发症,应积极防治,上呼吸道感染多为病毒感染,抗生素对其无效,除由细菌感染外,滥用抗生素只会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
本病属于中医的风热型感冒,中医学认为六淫邪气客于皮肤肌表,阻遏卫气的正常宣发,郁而发热;太阳病则周身之阳气郁,故身热。卫气失其“温分肉、肥腠理”的功能,即表不能得到正常的温煦,故出现恶寒;肺和皮毛主表,太阳主寒水,亦主表,故恶寒。风热之邪循太阳经上至头,故头痛。风热之邪熏蒸清道,故咽喉肿痛,鼻流浊涕,风热犯肺,肺失清肃,则咳嗽痰黏或黄,治法为辛凉解表。《瘟病条辨》指出:“银翘散为辛凉平剂方:原方为连翘一两,银花一两,苦桔梗六钱,竹叶四钱,生甘草五钱,芥穗四钱,淡豆豉五钱,牛蒡子六钱;上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肺药取清,过煎则味厚而入中焦矣。重病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盖肺为最高,药过重,则过病所,少用又有病重药轻之患,故从普济消毒饮时时清扬法。今人亦间有用辛凉法者,多不见效,盖病大药轻之故,多不见效,随改弦易辙,转去转远,即不更张,缓缓延至数日后,必成中下焦证矣。胸膈闷者,加藿香三钱、郁金三钱,护膻中;渴甚者加花粉;项肿咽痛者加马勃、元参……”的论述颇详,对于风热型感冒的治疗,有极高的参考价值。《素问·至真要大》“风淫于内,治以辛凉,左以苦甘”之训,用双花、连翘为君,既有辛凉透邪热之功,又有芳香避秽解毒之效。更配辛温的芥穗、豆豉芳香散热解毒,助君药开皮毛以助祛邪;辛凉的牛蒡子润肺,解热散结,除风利咽,薄荷疏风热而清利咽喉,加板蓝根增强清热解毒之效,并为臣药。桔梗宣肺利咽,生甘草清热解毒,二药相伍,即《伤寒论》之桔梗汤,有清热利咽止痛之功效,竹叶清热于上焦,芦根生津以止渴;白茅根甘寒生津,《本经》:“主劳伤虚赢,补中益气,除淤血,血闭寒热,利小便。”热病的烦热口渴,与芦根同用,增强清热生津止渴之功。诸药合用从而达到辛凉解表的作用,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下焦,用之得法自然奏效。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12.
[2]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5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40.
[3]吴瑭.温病条辨[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4:4-9.
[4]金大鹏,朱宗涵.全科医师实用手册[M].北京:中央广播大学出版社,1999:222.
[5]聂惠民.伤寒论讲义[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6:205.
[6]凌一揆.中药学[M].5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41.
(收稿日期:200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