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骨料保温模块剪力墙施工技术探讨
2009-08-28袁汉君
袁汉君
摘要:近年来,建筑节能已经成为世界建筑业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也是当代建筑科学技术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长远角度来看,建筑节能具有现实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轻骨料免拆保温墙模复合剪力墙结构体系作为一种新型墙体,因结构体系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导致其施工技术工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建筑节能;保温模块剪力墙;施工
中图分类号:TV2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1—0300—01
1施工准备
(1)墙模是由本课题组研制的轻骨料混凝土经加工而成的。轻骨料混凝土是一种新型混凝土,组成成份与传统的混凝土有很大不同。轻骨料混凝土主要组成成份为聚苯乙烯泡沫塑料颗粒、玻化微珠、纸浆纤维、胶粉和水泥。(2)砂浆。砂浆在砌块内的作用,主要是填充墙模砌块之间的空隙,并将其粘结成一整体,使上层墙模砌块的荷载能均匀地传递到下层。(3)施工机具准备。钢锯条或刀锯、切割机、砂浆搅拌机、塔机或卷扬机、手推车、灰斗车、灰槽、灰木锤、(胶锤)、铁抹子、木抹子、灰板、线坠、方尺、靠尺、角拐尺等。(4)材料准备。①水泥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②砂为中砂,细度模数为2.0—3.0,含泥量应小于1%。③墙模的强度等级必须符合设计要求,严禁重压、踩踏,施工中需切割墙模时,应采用专用工具,不得用斧或瓦刀任意砍劈。④施工中如用水泥砂浆代替水泥混合砂浆,应考虑墙模强度的降低,重新确定砂浆强度等级,并按此设计配合比。
2施工工艺
具体施工工序及内容如下:(1)基础、墙顶凿毛砌块砌筑前应检查基础或墙顶平整度,凿除基础或墙顶多余的混凝土。(2)抄平砌筑砌块前,在基础防潮层或楼面上定出各层标高,并用水泥砂浆或C10细石混凝土抄平。(3)放线。在抄平的基础上,根据龙门板上标志的轴线,弹出墙身中心轴线,并定出门窗洞口位置。二楼以上墙的轴线可以用经纬仪或垂球将轴线引测上去。(4)砌块排列。在弹好线的基础上,由经验丰富的瓦工,根据墙身长度(按门窗、洞口分段)和组砌方式进行砌块排列,使每皮砌块的排列和灰缝宽度均匀。(5)立皮数杆。皮数杆是一根控制每皮砌块砌筑的竖向尺寸,并使铺灰、砌块的厚度均匀,保证砌块皮水平的一根长约2m左右的木板条。上面标有砌块的皮数、门窗洞、过梁、楼板的位置,用来控制墙体各部分构件的标高。皮数杆需用水准仪统一竖立,一般设置在房屋的四大角以及纵横墙交接处,用水准仪校正标高,使皮数杆上的士0.00与建筑物的士0.00相吻合,以后就可以向上接皮数杆。(6)盘角、挂线。墙角是墙面横平竖直的主要依据,所以一般砌筑时应先砌墙角,墙角的砌块层高度必须与皮数杆相吻合,做到“一皮一吊,两皮一靠”。墙角必须双向垂直。墙角砌好后,即可挂小线,作为砌筑中间墙体的依据,以保证墙面平整,鉴于砌块的尺寸特点,可用单面挂线。盘角应随砌随盘。(7)墙模砌块砌筑。由于轻骨料免拆保温墙模复合剪力墙结构体系施工时,墙模砌块砌筑是一个关键工序施工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该体系工程质量,还会影响到施工完毕后的保温节能使用效果。(8)纵向及水平钢筋绑扎底层竖向钢筋至少伸入基础500,竖向钢筋一次不能太长,否则砌筑不方便,通常为半个层高。钢筋在根部绑扎,然后边砌筑边搭接,避免绑扎不牢或漏绑。(9)砌块暗配管、开关盒、管线盒埋设。在设计时应将开关盒、插座位置在墙模砌块排列图上标出,再根据排列图上的砌块块型在砌筑之前用切割机或锯条加工成槽或洞,然后砌在指定位置上,这样可保证墙体的强度不受影响。当砌完事先加工好的带有槽或洞的砌块后,便可按设计要求将暗配管、开关盒埋设到指定位置。(10)墙模砌块内钢筋验收。墙模砌块内钢筋验收主要是指竖向钢筋搭接的验收,因水平钢筋边砌筑边绑扎边验收。钢筋绑扎盒搭接前,应先熟悉图纸,核对钢筋配料单盒料牌,与有关工种配合,确定施工方法。钢筋绑扎采用加20—22号钢丝,要求绑扎位置准确、牢固;在同一截面内,绑扎钢筋的接头面积在受压区中不得超过50%,在受拉区中不得超过25%;不在同一截面中的绑扎接头,中距不得小于搭接长度。(11)浇筑自流平混凝土。轻骨料免拆保温墙模复合剪力墙结构体系所浇筑的混凝土,区别于一般构件混凝土,必须采用自流平免振捣自流平混凝土。施工时可采用泵送混凝土工艺,一层一次浇捣的方法,直接泵入墙模空腔内,自流平混凝土可通过墙模的水平孔流动并达到密实,这种施工方法可提高机械化施工程度鹤工作效率,减少材料浪费和楼面污染。(12)绑扎连梁、楼板、阳台钢筋。本道工序完全同常规砌体工程。在此不再赘述。(13)管线、预埋件、钢筋埋设及验收管线、预埋件、钢筋埋设及验收,主要是根据设计图纸检查相应的管线级预埋件位置是否准确,钢筋埋设是否满足规范中相应的构造要求等。
参考文献
[1]李珠,新型复合剪力墙体系的特性及发展前景[J],山西建筑,2006,(3)
[2]丁大钧,墙体改革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