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欧洲也嫌国企高管拿钱多

2009-08-28

环球时报 2009-08-28
关键词:薪酬高管德国

完全与业绩挂钩不合理 与员工差距过大引争议

本报驻外记者联合报道 本报记者 胡笳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西方民众对于一些国企高管依然接受高额薪金,感到十分不满。

今年对于许多处在金融危机漩涡中的工人而言都是一个残酷的考验,美国国内失业率超过10%,刚刚公布的欧洲国家就业市场也一片惨淡。家住伦敦的汤姆林森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作为一家太阳能企业的工程师,他对现在的生活相当满意,因为他在公司的大裁员中幸运地保住了自己的饭碗。不过,当得知2008年英国老牌国企英国广播公司高管的平均年薪是500万英镑时,汤姆林森显得十分愤怒,因为这相当于他辛辛苦苦干200年才能挣到的钱。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一些国企高管继续接受巨额薪酬,这一现象在全世界都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不久前,中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表示,正加紧制定国企高管薪酬管理办法,预计最早将于今年9月份出台。分析人士认为,由于国有企业的特殊性质,发生在国企中的高管薪酬问题,尤其容易引发公众的愤怒情绪。

金融危机催生不少“洋国企”

在经历了数十年的私有化过程后,西方国企数量已经大为减少。然而,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包括美国、英国在内的国家对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采取紧急的国有化救援措施,这又催生了许多新的“洋国企”。在美国,国企被称为“联邦公司”,事实上则并非只有联邦一级才有权拥有国企,州、县、市等各级政府都可能是国企的控股者。在去年的金融风暴中,包括AIG、花旗银行、美国银行等数十家金融机构都接受了美国政府的援助,部分成为了美国政府控股的“洋国企”。

以英国为例,在经历了撒切尔夫人时代的私有化改革之后,英国真正的“国有企业”仅有英国铁路公司、英国广播公司、英国航空公司等。金融风暴在去年夏天席卷英国之后,“国有企业”的数目却显著增长,这主要是因为英国的多家大型金融机构,像是劳埃德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等业界巨头被政府收归国有。

在德国,目前联邦层面国有企业只有100多家,像德国铁路、德国国家发展银行等。而德国州、市一级也有国有企业,如地方的公用事业企业、市镇一级的储蓄银行等。在日本,国有企业又叫公营企业,它们主要分布在邮政、电信、铁路、公路、科研等领域,还有一些与地区开发、城市建设等业务相关的企业也属国有企业。

从行业看,西方国家的国企,主要集中于公用事业、交通运输、国防战略及高科技产业,因为这些产业或有较强的政策性、公益性,需要稳定的经营和可靠的保证,或攸关国家最高利益和国家安全,由国企经营可确保这些重要领域的稳定,避免因市场因素而导致的大起大落。

国企高管薪酬普遍比同类私企低

虽然这些国家的国企都是“国家的企业”,但国家对国企并不直接经营、管理,而是采用一般通行的企业模式来运作。西方国家大部分国企,其直接经营、管理人员都不是“国家干部”,而是专业经营、管理人员。国企中也不乏官员:在英、美等国,国企都采用董事会制度。按照规定,董事会都需容纳一定比例的独立董事,而政府有权派出至少一名独立董事行使监督权,这名独立董事常常是“官人”,而在法国、意大利,国企的董事长直接由政府指定,是公务员编制,但CEO和其他经管人员则都不是公务员。虽然名为国有企业,但这些企业基本都走向市场化。

德国国际经济研究中心专家沃夫冈·弗理茨教授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德国的国有企业,政府大多只持股15%到50%,在德国经济总值中占15%左右。为了使国企更市场化,这些企业的老总还享受双重优惠,国企高管是官员,但其薪酬却走市场。这就是说,这些企业的老总可以按企业的利润获得高额薪水,同时又可以像官员一样,退休后可得到国家的赡养,而且不用缴纳养老金。

在日本,国有企业的高管享受公务员同等的待遇,领导层则由政府任命,采取董事会提名、政府任命的形式。企业还有很高的内部年金,国企高管退休后领取的退休金往往多于私营企业。

不过,西方国家对国企高管的工资、奖金和红利都进行严格审批。在英、美等国,政府派遣财政监督员对国企进行财务监督,国会有权对认为不妥的分配数额加以干预,或干脆封杀。金融危机爆发后,奥巴马政府更是任命了“薪金沙皇”,专门负责监管接受美国政府部分控股的几十个大公司的高管薪酬和分红问题,规定其高管年薪上限为50万美元,并赋予“薪金沙皇”收回不合理奖金的权力;在法国等欧洲国家,企业完成与政府的工资谈判后,还要和工会磋商。如果工会不买账,高管薪酬方案也无法通过。

因此,多数国家的国企,其高管薪酬都远远低于同类私企高管。前不久因电子邮件丑闻而辞职的德国铁路公司总裁梅东就表示,自己数百万欧元的薪水,比起私企高管,例如保时捷总裁魏德金6000万欧元年薪、德意志银行总裁约瑟夫·阿克尔曼的1300万欧元,算是很少了。

清华大学经济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何茂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越来越多的中国国企市场化,这符合国际趋势。目前中国各大国企需要做的应该是,加强内部制度建设,使企业越来越民主化。

公平与效率该如何兼顾

国企都普遍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在不少日本人眼中,国企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能够承受长期亏损,如国有林业的债务竟然高达12800亿日元(约合934亿元人民币)。日本国企正在加快私营化的步伐,邮政私有化之前,还有三个大型国企进行了改革,但改革也遭遇不少批评,成功与否,目前尚难定论。

在英国,过去数十年里多数国有企业都处于收支平衡,或者干脆是连年亏损的境遇中。但由于这些企业或有重要战略意义,或有公益性质,赢利并非首要目标。而对于这类企业,为改变效率低下的状态,许多国家的国企改革便引入了“薪酬激励”等制度,以提升国企利润。然而,这些措施又会带来另一个问题,国企高管薪酬过高以及挥霍无度,又会引发公众对于公平的担忧。

国有企业的高管激励,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促进了国企的高效率,但由此带来的高管高薪也引发了公众的不满。据德国《世界报》透露,目前德国国有企业的高管收入大多在数百万欧元,是普通工人的数百倍。金融危机爆发时,德国国家发展银行“白送”申请破产保护的美国雷曼兄弟公司4.35亿美元,被德国媒体称为“最愚蠢银行”。而这家银行的各个高管仍享受着数十万到四五百万欧元的年薪。据德国工会联合会最新一份调查,80%的德国人认为,国有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薪水过高。

据统计,在90%企业出现亏损的情况下,英国金融时报100指数成分股公司中,1/5的企业还是向高管发放了高出限额90%的奖金,其中不乏国企身影。虽然英国经济预计在今冬明春或将走出阴霾,但是国企老总的高薪优待制度却悄悄地更早复苏了。英国《泰晤士报》在6月份曾披露英国广播公司高层工资单,该公司排名前十位的高管去年的平均工资高达500万英镑,是普通员工的200倍,比2007年上涨了17%,而且高于2006年金融时报100指数公司首席执行官的平均报酬——317万英镑。一些人质问,为什么这些高管的工资可以远远高于英国首相和英军总司令,为什么这些人在拿了高薪之后,还在乱花纳税人的钱?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万军博士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西方企业普遍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来聘请高管,通过高管的业绩付给他薪资。而国企的情况比较特殊,高管有着官方或者半官方的背景。高管薪资问题既有其市场的一面,也有其社会的一面,怎么才能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仍是一个难题。国有企业建立“薪酬激励”机制固然必要,但对国企薪酬做出规范也是当务之急。▲

猜你喜欢

薪酬高管德国
重要股东、高管二级市场增、减持明细
重要股东、高管二级市场增、减持明细
重要股东、高管二级市场增、减持明细
重要股东、高管二级市场增、减持明细
“梦梦”“娇庆”德国行
吸引人才,薪酬体系需细分
70%
新中国科技60年(3)
“薪酬沙皇”走马上任等
开始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