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标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2009-08-27孙秀兰
孙秀兰
【摘要】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的行为也应随之改变:备课应将视角引向生活,应更尊重学生;既不能脱离教材,也不能胡乱堆砌;对于学生的回答,表扬要恰到好处;教师讲课的着眼点应在于激发学生兴趣;教学过程中更应关注课堂上“意料之外”的事。每位教师都应凭借自己的优势参与其中。
【关键词】新课标 教师行为 转变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新课程中的课堂教学问题日益凸显,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自觉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学生学习的时间最长,老师讲授的他们都能听得懂,但成绩高的人很少,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这种行为的改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课前的教学行为要有转变
新课程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实现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从备课环节就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关注。比如确定教学目标时,面对基础水平较高的班级,就该将目标定位在理解、写作或深层探究上;而基础较差的班级,目标就该定位在字词的记忆、课文的仿写上。在说课时就既注重人文性、开放性,又立足于学生生活。所以导入新课、续写故事或课前十分钟说话、引申探究,都应把学生关注的视角引向生活。比如讲授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批判玄学“一死生”“齐彭殇”时,告诉学生人生苦短,要珍惜时间,我就给学生播放春晚小沈阳的节目,小沈阳说:“眼睛一睁一闭,一天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一辈子过去了。”这话很能说明时光易逝。
1.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要有转变。
教师与学生是学校教育中的施教者和受教者,二者的关系错综复杂。不同的师生关系反映了人们对师生身份的不同认识,也反映了不同的哲学观和价值观。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主动传授和被动接受的关系。在新课程体系中,新的课程观念要求在学校教育中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构建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因此,教师主导着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课程资源的选择,以及校本课程的开发,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语文组作为一个大组,可以在备课组长带领下,以语文教科书为主要内容,适当加入《语文读本》中的一些篇目,让学生自主研习;语文组还订阅了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刊物,每两周开设一次阅读课,让学生既学到写作知识,也扩大了其他知识面,增加了作文素材;有时还挑选学生反映良好的文章讲读分析。同时,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并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以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于是,我们语文组经常到外边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或请外地优秀教师来校讲课,让每一位教师都有机会学到优秀教师的经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不能忘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体验,让学生掌握接受、探索、质疑、模仿等不同的学习方法,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活动。所以上课时鼓励学生大胆积极发言,采用抢答形式、比赛形式,比一比谁的提问最有价值,学生自然就互相讨论,对有争议的问题拿到全班来讨论,这就大大提高了对课文的理解深度,也促使教师深入研究教材。
2.对待教材的态度要有转变。
新课标指出,教师在充分利用教材这一主要资源的基础上,还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但有的老师却不能将有用的资源进行合理组合,而是堆砌材料,如有的教师将《语文读本》上的课文全部粗枝大叶的讲一遍;或拘泥于原有的方式,只讲教科书上的24篇课文,导致很有价值的资源白白流失;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只有使用多媒体才符合课改要求,结果电脑一关,学生头脑一片空白。我们认为,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要根据教学内容来决定,教师通过展示自身的人格魅力,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也能上出一堂好课。如讲授李清照的词《一剪梅》,教师先用优美的声音给学生唱一遍,学生肯定喜欢且跟着老师唱,这样老师没要求背诵可学生已经会背了。还有的教师一改过去教材的权威性,不再深挖教材中的知识点,忽视了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造成教学内容没有深度;也有人脱离甚至抛开教材,自己另起炉灶,另找资料。我们认为,教材中所呈现的知识点都是专家们精心挑选和设计的,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无论怎样改革,教材这一宝贵资源是不能浪费的。
3.教师的教学观念要有转变。
教育专家强调,在教育体制改革中,全体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树立一种崭新的现代教育理念,即立足于经济全球一体化对人才和劳动者的科学认定,以培养视野开阔、胸怀宽广、善于合作沟通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挑战自我,否定自我,进而达成对自我的超越和完善,是一种崇高的伟大的品格,更是人类思想不断升华的原动力。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自觉培养实施综合课程的能力。新课程倡导课程的综合化,淡化学科界限,教师跨学科的素养和协调教学是综合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为了适应综合课程的需要,教师必须在两个方面作出努力。一要有跨学科的知识。作为语文教师,你懂得地理、历史、政治知识是必须的,第一册有一篇《我有一个梦想》后附英文,语文教师将一篇英文全读下来,学生该多佩服你;另外,学生会经常做科技说明文,文中经常涉及理化生知识,可见语文教师必须是个杂家。另一方面,教师之间的合作成为必需,协调教学就是发挥教师群体的力量,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师组成教学小组,共同进行课程编制,组织学生活动,开发教与学的资源,最终完成教学任务。这就要营造一种合作而非单一的、探究而非灌输的、开放而非封闭的课堂模式,用这种理念去驾驭新教材,在教学中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们特别看重“小集团”的力量,两个班的教师经常开会讨论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以取得大面积丰收。
二、教师教学的着眼点要有转变
新课标所要求的并不是对教师传统讲授的全部否定,而是对其“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使课本知识活起来,使课堂气氛活起来,使学生大脑活起来。具体表现为:教师不再是单纯讲解教材知识的讲解员,而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组织者,教师在教与学中不仅关注自己是否讲清楚,更要关注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那么教师在展示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就要针对知识的关键处巧妙设疑,在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适时提问,激发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兴趣和思维的潜能。同时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赏识其优点和长处是应该提倡的,但不能一味肯定和无原则的表扬。
三、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评价要有转变
就新课程评价而言,传统的评价体系既有其优势,也存有一定的不足。原有的评价重视评价结果,关注评价的甄别和社会选拔功能;但对评价的过程性和发展功能重视不够。我们认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那么,作为教师评价学生,既要评价他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是多样的,对评价结果的描述,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性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结果,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
新课标下对课堂评价的标准更看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思想是否活跃,是否能发现问题且自主探究问题。这种导向对教师改变教学行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新的课堂正在走向开发,教师已经在主动开发和利用教科书之外的课程资源,能够关注课堂上“意料之外”的发生,关注师生互动生成的宝贵资源。
新课程强调教师对教学行为的分析和反思,新课程和新教材给教师的课堂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教师的教学行为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每一位教师都可以凭借自己的优势参与其中。
(责编 李 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