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生花《落花生》
2009-08-27肖永春
肖永春
许地山先生的《落花生》一文在上世纪20年代就已声名远扬,今天我们读来依然倍感亲切。
这篇叙事散文质朴优美,意境深远,值得我们品味的地方很多。
一、脉络清楚,详略得当
全文以“落花生”为线索,按“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的顺序展开故事情节。全文的中心在于一家人通过“议花生”,最终让读者明白文章的主旨——做人应该做像花生那样的人。“议花生”这一情节与文章主旨关系密切,因此作者用墨如泼,加以详写。而“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这些情节与文章主旨关系不大,但也是课文情节发展的需要,故惜墨如金,加以略写。这样剪裁使文章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二、语言朴实无华,如话家常,但又精练准确,耐人寻味
一家人在一起过花生节时,彼此间的谈话很有意思。对话看似平平静静,波澜不惊,却又合情合理,耐人寻味。父亲在一番因势利导后,终于道出了做人的大道理:“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你看父亲对孩子的教育多么亲切,多么自然,多么得体!而这些正是通过浅显平实的语言表达出来的,由此可见作者的语言功力非同一般!
三、借物喻人
文中父亲所讲的道理是严肃的,但他们谈话的语气却是平和的、轻松的、活泼的。父亲在全家人的聚会中,没有摆出一副长者的架子,而是循循善诱,抓住教育的契机,让大家认识花生的好处和特点,借物喻人,由“议花生”到讲做人,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联系起来,进而阐述做人的道理,这种借物喻人手法的运用自然天成,我们一点也不感到牵强附会。借物是为了议论,借物是为了喻人,借物是为了阐述道理。借物是手段,育人才是真正的目的。
《落花生》是许地山先生的名作,文字是浅显的,阐述的道理却是深刻的,需要我们好好品味,好好学习。只要你反复阅读,用心揣摩,一定能领略其中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