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丽兰:中国经济需要“重生”

2009-08-25

中外管理 2009年8期
关键词:重生杂志科技

李 靖

温家宝总理说:“科技是克服金融危机的根本力量。”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原科技部部长朱丽兰如何看待被企业赋予极大期望的新能源、环保产业等的发展?又为何提出“我们需要的是重生,而不仅仅是恢复;需要的是清醒,而不是一般的苏醒”?

不是“苏醒”,而是“清醒”

《中外管理》:对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的复苏,您有什么基本看法?

朱丽兰:复苏需要创新。而复苏中的创新,应该是重生,不是一般的复苏!复苏给人一种回到原来状态的感觉,而我们需要的不是一般的苏醒,而是“清醒”。

有一些问题从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现在回过头来一看,需要重新进行考虑。

金融危机能带来的思考很多,这说明在很多根本的问题上产生了问题,是结构性的问题。我们面临着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资本主义也出问题了。其实我们说的开放,一定程度是向资本主义学习,但是中国的发展一定要超出原来对资本主义的学习,走出自己的道路。

现在着急恢复、复苏,像人感冒了打退烧药,这可是治标不治本。退烧药要打,更重要的是抓病根。而且这个病,到现在大家的看法各异。我至今还没有看到让我非常信服的分析,整体的、全局性的、根本性的问题,到底在哪里?我觉得还是思考得不够。

让自己清醒,然后找到真正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才是复苏的关键。

《中外管理》要引领这方面的思考,结合具体实例,并且提升到一定高度。

环保产业,需要政策扶持

《中外管理》:目前环保技术、新能源技术,都是人们期望很高的科技创新领域,对这些领域您认为有什么需要重视的问题?

朱丽兰:科技创新也是一分为二的,科技也是双刃剑,科技创新一定是要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的持续发展。

对于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一定要考虑企业成本问题、盈利问题。对一些民营企业家创新的化废为宝的环保理念和环保措施,国家要给与扶持,别一天到晚让人家买国外的环保设备。我觉得要从整个结构的调整、从面临的矛盾里面找出路。要有新的思考,这和过去的思考应是不一样的。

新能源,要在“大循环”下发展

《中外管理》:新能源技术的创新方面,现在很多企业正在大力发展电动汽车,这属于环保又节能的技术,您如何看待这些技术的发展?

朱丽兰:有些问题需要整体考虑。说汽油污染,所以搞电动汽车,但是你不从大的循环来看也不行。电动汽车本身好像是节约了能源、不污染环境,但是这些电池生产和处理本身,能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也够厉害的。

不平衡考虑,不整体考虑的话,科技创新的道路就不对了。按下这个瓢那个瓢起来了,总体来说还是不行啊。

同时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国家是否需要提供政策支持。比如:我们生产的节能灯,大都在出口,因为国内市场买不起它们。节能成了人家节能了,而污染、能源的消耗给我们了。这类产品单纯赚钱是不行的,节能灯在我们国家就得出来政策支持。

发展新能源要有相应的政策配套,我觉得政府要从大环境的创造方面来考虑政策。

我看到一个消息说,风能的三分之一,只是发电而送不出去。所以这里有好多技术问题、价格问题需要综合解决。现在科技的发展,是个综合的问题。

做让人坐下来思考的媒体

《中外管理》:我们注意到,传媒技术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领域。随着技术升级,媒体一再整合,您对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有什么建议?

朱丽兰:我觉得杂志、报纸绝对有自己价值,因为新技术推动下的媒体往往是信息传递速度快,但是不深、不专。信息需要提炼成知识,知识需要转化为智慧,这样才行!要考虑一些让人坐下来思考的问题,还得看杂志、报纸。

新媒体就像快餐,杂志、报纸、书这些“老字号”,绝对不会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而消失,会进一步找到自己的定位。

《中外管理》:说到媒体,《中外管理》杂志长期得到您的支持和厚爱,我们对您表示由衷地感谢!作为我们杂志多年的老领导,您对《中外管理》的总体印象和评价是什么?

朱丽兰:很早我就看到《中外管理》,觉得杂志很有特色,所以杂志的活动也参加得比较多,十多年前就开始参加。

要问有什么特色,杨沛霆总编的专业背景对杂志有很大的好处。看得出这个杂志是专家办的,不是简单地忽悠、炒作。

现在杂志很多,但不明白其所以然的报道太多,那样的杂志没有可持续性发展的潜力,我认为不值得一看。但是《中外管理》,我觉得总能给我启发。

为什么《中外管理》杂志能够吸引我?我觉得有这么几个特点:

第一,《中外管理》的确把中外古今、理性与感性、人与企业、理念与案例融会贯通了。例如:对国外的一些思想,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结合我们国内的一些情况,有针对地分析和评论,把“中外”这个关系处理得比较好。

第二,我觉得你们谈问题、谈企业,有高度和深度,能够把事情放在大视野里面看,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是高度;另外,不是就企业论企业,就事论事,而是探讨到文化和哲理层面,让人能够回味,这是深度。

给我印象最深的文章,是杨总的卷首语,虽然不长,但是非常精彩,很多问题能够画龙点睛。因为我有个习惯,就是把看见的好的内容在脑子里都“写”一遍,我把杂志里很多观点给记住了。

对企业家的成功和失败,能够说出所以然来,给人以规律性的启迪,我觉得这是你们的特点。

我是搞科技的,为什么关注企业的发展?因为真正的技术进步靠企业——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我是从企业怎样促进科技进步的视角来看,你们杂志我每期都看。

《中外管理》:您对我们官产学恳谈会的进一步发展,有什么建议?

朱丽兰:我觉得官产学之间的研讨会很好,但是还有进一步的希望:官产学三方面,怎样更多地沟通、讨论甚至辩论起来?我建议有更多讨论性的题目把问题引向深入。

官产学三方面,我对官的话最不感兴趣,他们分析得最少。《中外管理》请的人也可以变一变,找一些敢说的,比如研究型官员、退下来的官员等等,讲得就深刻得多。管理

(本文根据采访录音整理而成,未经本人审阅)

责任编辑:杨 光

猜你喜欢

重生杂志科技
东方养生杂志征稿函
杂志介绍
科技助我来看云
微软重生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重生
科技在线
趣玩:南下重生
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