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奥兰多》中换衣场景解读伍尔夫的性别取向
2009-08-25高慧敏
高慧敏
[摘 要]《奥兰多》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创作的一部极具奇幻传奇色彩的作品。主人公奥兰多三十岁之前是男性,其后成为女性,其间衣服的变换表现了奥兰多矛盾、曲折的性别接受过程,反映了奥兰多多层次的性别取向。同时通过这部作品,也清晰的折射出了弗吉尼亚·伍尔夫本人的性别取向。奥兰多同吴尔夫都在追求一种柏拉图似的同性的精神恋爱,这是凝聚在内心的呼声,是任何力量都颠扑不破的。
[关键词]性别取向 换衣 矛盾 同性恋爱
一
一部被作者弗吉尼亚·伍尔夫称为“写作者的假日”和“一个大玩笑”的奇幻小说《奥兰多》(Orlando)具有很强的折射性。主人公的原型是与伍尔夫关系非同寻常,出身名门望族的维塔·萨克维尔-韦斯特。
小说叙述了主人公奥兰多一生的故事,始于十六世纪伊丽莎白时代,终于1928年伍尔夫搁笔的现时,历时四百多年。奥兰多先是一位英俊纯真的贵族少年,在君士坦丁堡一场大火之后,变为女子,随后混迹于吉普赛人之间。再后她返回英国,成为上流社会的贵妇。这期间选择作男性还是女性,向左走还是向右走?这是奥兰多面临的选择,不同的性取向带来不同的爱情观。
奥兰多性别的转换是充满了奇幻色彩的,让我们久久不能弄清楚掩映其中的奥秘。伍尔夫认为我们在任何特定场合所显示出来的身份,可能并非“真实的自我”,它不过是我们“为了方便起见”把“我们多样化的自我杂乱无章的各个平面”凑合到一起罢了。多元性、多层次性的人性观念在小说《奥兰多》得到了最充分地体现。她说,一个人可以有两千个自我,把人的心灵看作一个多层结构。“人性的改变”,不再把人看作是单一的存在,而是看作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本体。
二
众所周知,人的服饰可以一目了然的告知我们性别,服饰可以看作是人对自己性别的默认,是性别潜意识的外在表现。而在《奥兰多》中,由于奥兰多性别的潜意识是多层次的甚至是充满矛盾及不确定的,所以对服装的穿着也极具变化性,换衣服的场景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这种衣服的变换可以看作是奥兰多内心性别取向的挣扎。奥兰多性别摇摆的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伍尔夫的性取向及两人极为相似的性别恋爱观,即扎根于两个人内心,挥之不去的同性恋爱观。
纵观奥兰多传奇的一生,换衣服的场景让我们应接不暇,印象深刻。奥兰多一开始的性别是毫无疑问,清清楚楚的,作者开篇就指出“他,这自然就表明了他的性别”。[1]相貌英俊的奥兰多由此深得女王的宠幸,同时也颇受其他贵族女性的爱慕。继而他疯狂的爱上了俄罗斯的公主,而公主的背叛使他万念俱灰,几近崩溃。这时的奥兰多是实实在在的男性,他喜欢异性,对异性的感情极度热烈。在三十岁的一次沉睡后,奥兰多变成了一个女人。变性后的奥兰多穿上的第一件衣服是不分男女一概适用的土耳其外套和裤子。不久,她混迹于性别意识淡薄的吉普赛人中,此时可以称为性别意识的悄然转变时期。在返回英国的商船上,奥兰多穿上了一套流行的女装,俨然一副英国淑女模样。这段时期对奥兰多来说性别是处于无意识状态的或性别意识空白时期。船上的奥兰多虽然身着女子的衣服,却还没有清楚地认识到女性对她而言意味着什么。因此她的措辞有些含糊,好像在同时指摘男女两性,仿佛她本人既不属于男性,也不属于女性。的确她此刻在犹豫不决,说不清自己到底是男是女,因为她洞悉个中奥秘,兼有两性的弱点。所以,她的内心经受矛盾的激烈碰撞,这种碰撞同时伴随着痛苦和忧虑。随后,奥兰多意识到因为自己是漂亮可人的女人,才有船长的大献殷勤,船员的魂不守舍。慢慢地奥兰多的思维逐渐清晰开来,她决定抛弃一切恼人的忧虑充分享受人类精神所知晓的最崇高的愉悦,于是她喊道“赞美上帝,让我成为女人!”
随着对自己性别的进一步认识,奥兰多渐渐意识到她内心极度渴望的是“生活和恋人”这时的她正在变得如女人那样,即使仍心存矛盾。换装看似平常普通,实则表明某些感情正在发挥威力,有些则在消失。其实衣服的功能不仅仅是御寒,衣服能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也改变世界对我们的看法。
此时的奥兰多应该是两性的混合,一时为男,一时为女。“她用衬裙的性感来换马裤的诚实,轮番享受两性的爱”。
三
弗吉尼亚不幸的生活经历,使她如含羞草一般敏感,又如玻璃般的易碎,她是优雅的,又是神经质的,一生都在优雅和疯癫之间游走。有人这样描述弗吉尼亚,不失为准确地把握住了她的精神气质:“她的记忆有着隐秘的两面一面澄明,一面黑暗;一面寒冷,一面温热;一面是创造,一面是毁灭;一面铺洒着天堂之光,一面燃烧着地狱之火。”
弗吉尼亚又是坚强的。用卡夫卡(Kafka)的话来说,她用一只手挡住命运的袭击,另一只手匆匆在纸上记下自己想到的东西。但是在其性别取向问题上,吴尔夫是一位颇受争议的作家。弗吉尼亚少女时期遭受的精神创伤其同母异父的兄长对她多次进行性骚扰,使她的内心形成了一种可怕、猥亵的东西,是一种在已经很不幸的情况下的邪恶的一击。伍尔夫觉得自己的生活还没有真正的开始就已经被毁掉了。后来,吴尔夫与维奥莱特·狄金森深深地相恋。两个人充满热情的信件交往,爱慕的语言,真诚的同情,为吴尔夫提供了同情心和稳定性,特别是在这些东西急需的时候。昆丁·贝尔(Quentin Bell)在伍尔夫的自传中说“我们得把这种友谊看成是一种恋爱,我想它其实是限于精神上的,这种恋爱在高潮的时候(也就是从1902年到1907年)是激烈的。”
现实的处境对伍尔夫来说,她需要的是一个丈夫,而且,她必须结婚。这也曾经是奥兰多的处境,即她们不能再接受同性的恋人,而必须接受世俗的规约,正常的结婚成家。伍尔夫的情绪意向开始有了一个明显的转变。然而,迄今为止,作为爱人的男人在她的想象中似乎根本不存在。她所有的激情、嫉妒和温柔都留给了自己的同类,尤其是给了维奥莱特。但是现在吴尔夫开始接触男性了。在后来的众多求婚者中,伍尔夫最终选择了伦纳德·伍尔夫。伦纳德是唯一能让她同时作为男人和知识者去敬重的人。从此,伦纳德开始照顾曾两次发疯,一次尝试自杀的弗吉尼亚。而事实上,在这段时间和随后的数年里,维塔,即奥兰多的原形,成为除伦纳德和瓦奈萨之外弗吉尼亚生活中最重要的人。换衣换性,向左走还是向右走?潜意识中的性别在摇摆不定,身为女人,却也渴望男人的潇洒与刚毅。身为女人,却只青睐女性的温柔与爱慕。
奥兰多从一个俊美男性变作俏佳人,其性别的转变过程及心理接受过程在一次次的换衣场景中被展示出来。时而是俏柔的淑女装,时而是利落洒脱的男装。性别心理游动在衣裙的纹理之间,群舞心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但始终不变的是只有同性的爱恋才能带来心灵的慰藉,这是无论怎样的世俗规约都改变不了的。同样吴尔夫也是如此。《奥兰多》一书字里行间,点滴之中无不透露出吴尔夫的性别取向。矛盾中孕育着更清醒的认识。我们没有理由不尊重这种真挚、热情洋溢而又震慑灵魂的同性之恋。
参考文献
[1]林燕译:《奥兰多》,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2]昆丁·贝尔著,萧易译:《伍尔夫》,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