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县级质监局实行区域监管的利与弊
2009-08-25刘晓莉
刘晓莉
[摘 要]区域监管责任制是新形势下质监系统在工作模式和监管体制上的一项改革和创新,它的实施使质监部门的监管职责更加到位,对质监部门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作为一项新的制度,区域监管责任制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本文探讨了县级质监部门实行区域监管的利与弊。
[关键词]区域监管责任制 质监部门 利弊
近年来,根据国家质检总局的总体要求,部分省市在县级质量技术监督局率先探索和试行区域监管责任制度。这是新形势下质监系统在工作模式、监管体制上的一项有益的改革和创新。这对特种设备和食品质量的安全监管无疑将起到更加实效的作用。
基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地域差异极大的现实,这项新制度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要区别对待,不能搞一刀切和一轰而起,清醒的分析这种新的管理模式的利与弊。将其优势得到极大的发挥,真正在监管工作中做到监督管理到位、服务到位、执法到位,使各项工作得到全面提升;同时也要使它不尽完美的地方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尽快的完善和健全,变弊为利,全面提高质监工作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一、县级质监局实行区域监管的优势
(一)职责明确,权限到位
“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的发生,给婴幼儿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同时也给我国乳制品行业带来了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这一事件引发了国务院国家质检总局的高度重视和反思,也使质监部门对监管模式创新改革的探索更加紧迫。由于目前质监部门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和限制,不能真正全面履行这一职责。实行区域监管制度后,每一辖区设立一个监管机构,每个监管机构对辖区的各项工作负责,明确打假和维权责任。切实落实好辖区内的打假责任制,就可以做到职能到位,责任到人、到事,消除监管的盲区和死角,更好地履行职能部门的监督检查职责。推进监管工作“重心下移,关口前移”的工作模式,最终实现“从源头抓质量,从源头打假”的工作目标。
(二)体现职能,转变方式
县级质监部门的职能就是对企业的综合管理和行政执法。而在基层的现实工作中由于点多面广,质监人员在工作实践中,往往只能抓大放小,出现重执法,轻管理,乃至谈不到对企业的产品质量安全的管理。实行区域监管后,质监人员必须转变过去的工作方式和方法,把执法寓于管理之中,把管理寓于服务之中,将服务寓于企业之中,使综合管理与行政执法两项职能互相充实,相得益彰。真正落实“从源头抓质量”的要求,把住厂门关。使质监人员改进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档次,使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理念牢固地扎根于职工的思想和实际行动中。
(三)优化服务环境,提高工作效率
实施区域监管,使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工作效率得到提高。能及时帮助企业解决问题,这也正是地方政府部门要求提高行政效能,加强和转变行风建设的要求。在国际金融风暴的影响下,我国的经济也受到极大的冲击,企业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经营举步维艰,效益严重下滑,不少企业获利空间缩小,甚至出现亏损的局面,由此引起的质量问题日益突出。目前,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正处于高发期,假冒伪劣产品四处泛滥,质监部门面临着监管的压力和艰巨的监管任务。各级质监部门必须审时度势,认清形势,明确使命,维护一方平安,为国民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发挥自己的作用。
(四)减轻负担,实现双赢
现行的质监管理体制下,县级质监局基本都是以行政科室、所属技术机构、稽查机构的监管体制运转,内部管理和调控运作管理不尽严密、科学,暴露出诸多运行掌控中的空白及误区。多部门多头进企业,使得企业应接不暇,增加了企业的负担,不利企业的发展,更不符合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方针原则。而实行区域监管则有利于减少这些繁琐的办事环节,以消除企业本不应造成的负担。实行一站式服务,一揽子收费的运作方式,以便让企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经营和管理工作上。
(五)有利于培养和造就多技能的质监人员队伍
区域监管是一项综合的监管模式,要求监管责任人具备较宽的业务知识范围,成为多技能高素质的多面手人才。在以往的工作体制中,质检、计量、行政执法等工作都是由各科、所、队分别承担,造成本部门人员只能将本专业的业务办好,而对其他专业的业务流程可能不熟悉或不懂。实行区域监管就必须要求监管人员熟练的掌握监控区域内的各种业务技能,迫使他们不断充电,才能全面的操作各种业务程序,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综合业务水平,增长为企业服务的本领,不当门外汉,胜任本职工作。这样有利于质监系统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培养更多的适应本职工作的复合型人才,更好地推动“人才强检、科技兴检”战略目标的及早实现。
总之,实行区域监管是在新形势下积极而认真的落实国务院和国家总局关于从源头抓好产品质量精神的有效工作体制,是质监部门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构筑机制服务经济,促进发展的有益探索。
二、县级质监局实行区域监管的劣势
实行县级质监局区域监管与以往的监管体制相比较有其利的一面,但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
(一)极易发生以收代罚和重收费轻服务的现象
目前,质监系统业绩考核基本都是以经济收入的多少作为主要依据,区域监管模式很容易导致在辖区内对企业行政执法过程中对发现的违法行为以收代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按照程序办理。区域监管以后,所有工作职责都集中在各监管区内,各自执行对本辖区的质量、计量、标准、行政执法等工作,而对于定期监督检验、周期检定、法规宣传这些属于服务性质的工作,他们就力不从心了。
(二)专业人才短缺,硬件设施和装备严重滞后
质监部门面对生产各种产品的企业,许多业务工作都涉及各方面的专业知识,作为基层质监部门应该有一批业务精通,专业技能熟练的高素质人才来胜任这些工作职责。而对于点多面广、专业的高素质人员奇缺的县级质监部门真正能够独挡一面的复合型人才只是极少量。近年来,虽然县级质监部门的硬件设施和装备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受资金短缺和办公经费不足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一些基础性的设备、办公场所、交通工具等远远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不能适应任务完成的要求。仅有的部分检测设备也面临即将被更新和淘汰的现实,检验室的环境条件更是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这是制约质监部门发展的关键所在。
同时,还存在工作分工不科学、上下不能对口接受任务等弊端,这势必出现工作不能全面周全的落实,有些服务性质的工作就会敷衍了事的状况。
分析了县级质监局实行区域监管的优势和劣势,笔者在此建议:
(一)要在先行探索和试点的基础上,总结出成熟的经验,摸索出切实可行的运作机制后再广泛推行;
(二)要待人员培训后、人员的技能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硬件设备、设施完善,制约和管理机制健全,工作流程规范,运作程序清晰之时方可操作。
笔者深信,新的运行机制运行之时,必将是质监工作重振、质监形象再塑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