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汶川地震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2009-08-25赵金亮

消费导刊 2009年14期
关键词:巨灾区域间汶川

赵金亮 张 翔

[摘 要]汶川地震给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干扰,灾区重建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地震灾害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发展区域经济,有效减轻地震灾害所可能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地震 区域经济 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赵金亮(1968-),福建南平人,四川省阿坝师范专科学校管理系教师,研究领域:社会运动,意识形态;张翔(1973-)四川德阳人,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系教师,研究领域:决策科学。

一、汶川地震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汶川地震灾害对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对区域经济增长、区域产业结构、区域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和区域间的经济联系的影响。

(一)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经济增长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其一指在一定时期内, 一个国家生产人民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的潜在生产能力或这种潜在生产能力的增长率,其二指一定时期内商品和劳务的实际增加量或它们的实际增长率。这些措施使得财政对灾害的相关支出成为影响财政支出计划的一个不确定因素,影响财政收支的平衡和其它经济社会建设的发展。

(二)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

汶川地震对一些早先构建起来的较为合理的产业结构造成很大的冲击,也会使产业结构大幅度降级。例如,地震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制约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增加。劳动力隐性失业于第一产业,使得第一产业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错位幅度较大,地震对工业的破坏,又使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进一步减弱。此外,地震对环境的破坏,也严重地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与创收。

(三)对区域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利用的影响

地区经济增长所需的资源可分为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两大类,它们共同构成了区域经济增长的资源基础。区域内自然资源的察赋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活动的规模和效益。汶川地震引起地形地貌的变化,产生水土流失,对土壤环境影响也大。地震破坏了植被,使植被覆盖度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对周围动物物种多样性有所影响。

(四)对区域间经济联系与合作的影响

区域合作已成为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实现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区域间的知识扩散、专业化生产和规模经济产生的动态优势是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外生力量,区域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区域间人才、资金、技术、产品等方面的交流,既可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同时也推动了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汶川地震一方面破坏了区域间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使区域间经济联系困难,另一方面破坏了受灾区域的生产、生活设施,加剧了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严重损害了经济的规模效益、分工效益和产业结构效益,造成经济效率损失,使生产要素匮乏与经济发展的矛盾进一步加剧,特别是人才、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匮乏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汶川地震灾区重建的路径选择

可持续发展包括社会、经济、资源、人口、环境等方面, 而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汶川灾区的重建要把目光放远,坚持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减轻地震灾害的客观基础

防震减灾主要包括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地震应急、地震救灾与重建四个环节。这些以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条件的。如果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强, 对解决地震灾害问题的经济投入力度大, 其防范和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亦会大大增强, 并将取得良好的效果;所以说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减轻地震灾害的客观基础。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高抗震设防水平

由于破坏性地震的发生和大小是不确定的,所以对建筑结构进行合理的抗震设计乃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最有效措施,而建筑结构的合理抗震设计涉及的首要问题, 便是如何确定工程结构的设防标准问题。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建筑功能和安全性要求愈来愈高,要求采用更高的抗震设防标准。因此,经济发展有利于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设防水平,使我们居住的空间更加安全。

三、正确处理地震灾害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研究地震灾害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将防灾救灾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协调起来,提高区域的综合防灾救灾能力,大大减少各种自然灾害带来的不良影响,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要努力处理好地震灾害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一)开展自然灾害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定量关系研究

要加强灾害综合研究,研究地震灾害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由于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或渐进累积性,以及人类行为对灾情形成的重要作用,因此,防灾减灾要提高对地质灾害的理解和认识,可通过剖析区域经济各因素如资本、劳动力、科技进步等因素如何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来分析地震灾害的发生对这些增长因素作用,以此来确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将地震灾害对经济增长影响模型的理论经验结论和政策描述应用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同时,也要研究地震灾害对产业要素资源的配置作用及结构效应,分析地震灾害对区域产业间关系结构及比例关系的影响,为灾后区域重新配置产业结构提供政策导向,分析地震灾害的区域间联动效应和对区域与环境的破坏,为制定区域整体防灾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二)建立区域的信息系统和预警机制

灾害预警系统,就是要在管制机构中,构建一种能对同质性灾害事故具有免疫功能,并对各种灾害现象具有预防和矫正功能的自组织机制。建立预警机制,首先要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建立社会预警系统的指标体系,再经过研究和调查确定警戒限,用信息系统中收集到的信息对某个区域的现状进行评价,对每种地质灾害的成因机理、易发区域及严重程度、可能采取的预防措施,制成有关图件,将灾害监测、预测预报、预防、应急、救援、恢复、灾害管理等纳入到灾害系统的综合研究中,为决策部门提供科学信息和决策依据,以实现全社会共同减灾的目的。

(三)建立和完善巨灾风险保障机制,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保险在巨灾救助方面具有优势保险以其分散风险、保障民生的优势。目前我国巨灾救助 由中央政府主导的公共财政负责,主要工作由民政、地震、防汛抗旱等政府部门承担,灾后安置和灾区重建基本靠政府补贴和社会捐赠,具有很大的不经济性。如此,决定了必须建立和完善巨灾风险保障机制,建立由政府、保险公司、投保人共同参与和分担风险的保险机制,即政府在巨灾保险的供求平衡上要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强制保险、政策优惠和超额损失再保险,解决巨灾保险可负担性和可供性的矛盾,保险公司则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和再保险风险转移手段,借助资本市场分散巨灾风险,协助推动风险管理,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杨仕升。地震灾害与经济发展[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2]葛治洲。市场经济与防灾减灾[J]战略与管理,2004,(4)

[3]张梁。减轻地质灾害与可持续发展[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8(4)

猜你喜欢

巨灾区域间汶川
云上远眺新汶川
北京的特大城市巨灾情景构建
健康中国的汶川实践
如何推动巨灾保险制度建设
我国巨灾保险的实践探索及发展方向
宁波巨灾保险:覆盖广泛的公共服务模式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特征及驱动因素——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
结合区域间差异性的水平集演化模型
外电入鲁后山东电网与互联系统区域间功率交换能力的研究
区域间农地流转影响因素比较分析——基于江苏省农户调研的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