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中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
2009-08-25邹丹
邹 丹
[摘 要]人类经济的飞速发展面临着自然资源的约束,资源的枯竭威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家分别从代际公平、环境约束两个方面分析了可持续发展问题,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代际公平 自然资源
一、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产生
人类经济的发展一直都面临着自然的约束。自经济学诞生以来,经济学家就从来没有中断过对自然约束的关注。尽管还只是处于人类经济整体进入高速发展的初期阶段,古典经济学家就已经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人类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自然资源问题。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使新古典经济学家一度对经济的持续发展充满了信心,阿尔弗莱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当时就乐观地估计,农业技术进步可以使得人口对生活资料的压力被遏制为时大约200年。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益严重的环境资源问题使学者们开始重新考虑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否可以长期持续。1972年,“罗马俱乐部”的丹尼斯·L·麦多斯(Dennis L.Meadows)等人发表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报告中,麦多斯用“世界模型”向人们做出惊人的预测:如果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以及资源消耗按现在的增长趋势持续下去,人类经济增长就会在今后一百年内某个时候达到极限。也即是说,目前世界体系的基本行为方式是人口和资本的指数增长以及随后的崩溃。由此,环境资源的对经济的约束问题拓展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二、经济学的分析
从新古典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如同杰弗里·M·希尔(Geoffrey M. Heal)所指出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涉及经济学中两个常见的问题:一、时间轴上各个不同代际之间的利益分配,即代际公平问题。二、如何描述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对人类经济所施加的约束。
实际上,第一个问题就是要搞清楚可持续发展的明确含义。尽管可持续发展定义的备选项有数十种之多,但精确严格的表述应当是格雷西拉·齐齐尔尼斯基(Graciela Chichilnisky)给出的代际非独断性的定义,即在保证福利标准具有完备性和敏感性的基础上,福利标准不会仅对某些代际人们的效用敏感。有趣的是,在这种完善严格的可持续性福利标准的考验下,其他各类经济研究中常用的福利标准纷纷落马!针对这种情况,G.齐齐尔尼斯基极力地论述了可持续性福利标准的合理性和实际性。但由于这种可持续性福利标准的形式不够简洁,在相关的研究中,真正采用这种可持续性福利标准的文献并不多见。尽管如此,作为在经济保持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代际公平必然产生不同于效率标准的公平含义,提醒人们在持续发展过程中兼顾公平和效率。
对于资源环境约束,早期资源经济学就进行过描述。一方面,由于可耗竭性突出了资源的稀缺,不可再生资源最先赢得学者们的关注。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经济学家们就集中地讨论过不可再生资源的约束对经济影响。借助于从资源无限到资源有限的转换,马丁·L·韦茨曼(Martin L. Weitzman)的研究考察了不可再生资源的有限性给全球福利带来的损失,强调了不可再生资源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可再生资源通常是通过既作用于生产又贡献于环境舒适程度的方式进入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中。约翰·M·哈特维克(John M. Hartwick)将可再生资源引入模型之后,实际上得到了扩展的哈特维克规则:包括不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人造资本和人力资本在内的资本总额不变,即总的净投资为零,就可以保证恒定的消费或效用水平。而最初环境质量的高低,也即是可再生资源的多少,不仅影响经济优化路径,而且影响可持续的效用水平。
应当注意,哈特维克规则的前提自然资源和人造资本可以相互替代受到很多环保主义者的批评。这些学者认为许多自然资源对人类发展的作用是不可取代的,所以应当对环境资源采取更严格的保护措施。这种对立实际上就是可持续发展研究中两种范式强可持续发展和弱可持续发展的对立。目前折中的处理方式是首先选定一些关键性自然资源予以特别关注,以保证资源基础的完整性;然后,对于其他形式的资源使用市场交易的方式以提高效率。
三、解决策略
新古典经济学对可持续性发展提出的解决策略有二:一、资本的积累,也就是上述的哈特维克规则,即通过人造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弥补自然资源的消耗,保持广义资本总量的水平,即可保证人类发展基础的稳定,达到可持续发展。二、技术进步,技术的进步使得相同的资源带来更多的产出。严格来说,后者不算是解决策略,因为新古典经济学家只是通过引入外生的技术进步因素来突破可持续发展中的资源约束,在理论上,这种方法无法回答何种行动可以有助于提高技术进步率。内生增长理论的出现回答了这个问题。内生增长理论认为,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可以消除生产边际报酬递减的趋势,提升技术进步速度,获得产出的持续增长。
尽管技术的进步和资本的积累有助于克服经济发展的资源约束,但毫无疑问,人类经济的物理规模不可能无限制地扩展下去。基于这种认识,H.E.戴利提出了类似于约翰·S·穆勒(John Stuart Mill)的“静止状态”的发展观,认为鉴于地球的封闭性和恒定性,物理规模意义上的“经济增长”最终将会趋于停止,人类社会将转向依赖于可再生资源的“经济发展”,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将进入一种适度规模的“宇宙”。
参考文献
[1]丹尼斯·米都斯著,李宝恒译,《增长的极限》,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2]赫尔曼·E·戴利,《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
[3]谭崇台等,《发展经济学》,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4]Heal, G., 1998, Valuing the Future, Economic Theory and Sustainabilit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5]Chichilnisky, Graciela, 1997,“What I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and Economics, vol. 73, no. 4, Defining Sustainability, pp. 467-491
[6]Hartwick, John M., 1997,“Paying down the Environmental Debt”, Land Economics, vol. 73, no. 4, Defining Sustainability, pp. 508-515
[7]Stiglitz, J. E., 1979,“A Neoclassical Analysis of the Economics of Natural Resources”, in V. K. Smith eds, 1980, Scarcity and Growth Reconsidere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Baltimore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