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乐府诗歌研究综述
2009-08-25郑涛
郑 涛
[摘要]本文将曹丕乐府诗作为独立的对象,从历年来研究曹丕的重要论著与论文中提炼其乐府诗之研究,概述其状况,归纳其论点,从思想内容、风格特点、成就地位等三个方面展现出学界对曹丕乐府诗的研究概况,以期推进曹丕乐府诗歌研究的深化。
[关键词]曹丕:乐府诗歌:研究综述
魏晋以来,人们对曹丕诗歌创作的评价普遍不高,不少评论家认为魏文帝曹丕得以在文学史上立足主要是因为他的《典论·论文》,而他在诗歌创作领域的成就远不及其父和其弟。在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中,跟曹操、曹植相比,曹丕是研究相对较薄弱的对象。而与他文艺理论受重视程度相比,对他的诗歌的研究,尤其是其乐府诗的研究还明显不足。
曹丕今存诗歌,较完整的约40首,其中乐府诗共19题24首,在他全部的诗歌作品中占有很大比重,对他诗歌史地位的确立有着重大意义,而且他的乐府诗无论是对曹魏时期的诗歌创作还是对整个乐府诗歌史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历来学者也多加关照,讨论所及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观点。
一、曹丕诗歌的思想内容
对于曹丕诗歌的思想内容,学术界的看法是有很大分歧的。一种传统的看法认为,曹丕诗歌内容狭窄,思想性不强。曹丕的政治运途基本上是一帆风顺的。他既不比作为一代枭雄的父亲,雄才大略、纵横捭阖,也没有弟弟曹植的坎坷堰塞、壮志难伸,同建安其他诗人的苍凉悲壮比起来,他的诗缠绵柔媚、哀情悱恻。他写了许多游宴诗,悲叹年华易逝,透露出人生如梦的颓废情绪。他也模仿乐府,写男女相恋和离别之情,但由于生活的空虚苍白,他的诗歌题材狭窄,感情淡薄。在他的一些诗中,对人民也表达了微薄的同情,但又由于感受不深切,写得不够深刻。
这种认为曹丕诗歌内容狭窄,情调低沉,思想性不强,缺乏现实主义精神的观点,在80年代以前是占主导地位的,但到了80年代后,很多学者开始为曹丕翻案。如章新建在《对曹丕诗歌不同意见的答辩——狭窄论评析》一文中,就对一些论者对曹丕评价不高表示了不满,认为人们评价曹丕成就不高的一个主要依据是认为曹丕诗歌题材狭窄,思想意义不大。为此,作者对曹丕诗歌的题材与内容进行了全面分析,认为曹丕一生写了大量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从不同方面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不仅是曹丕本人活动的真实写照,而且是当时历史时代的形象缩影。作者将曹丕诗歌的内容分为七类,其中描写战争给人民带来苦难,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中贫富悬殊,抒发远方游子思乡之情的诗歌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广大人民的疾苦和他们的愿望,显示了同情人民和关怀人民的积极态度。另一种是写景咏物、歌咏爱情和表现游宴生活的诗歌,作者认为曹丕绝不是专为写景而感怀,他总是密切地联系着自己所处的环境,把写景咏物和叙事抒情水乳交融的结合起来。曹丕的爱情诗真切感人,充满着缠绵柔媚、哀婉徘徊的情调。而那些表现游宴的诗歌则表现了作为帝王的曹丕对继承曹操志向的雄心壮志和对曹家王朝建功立业的歌颂,显示了统治阶级对于自己文治武功的粉饰。这类诗歌从侧面反映了贵族们奢靡的享乐生活,客观上也起到了文献作用。而一些疾虚妄地的诗歌则有力地驳斥了求仙虚妄的谬说,含有一定的唯物主义因素。
余冠英在《三曹诗选·前言》里说:“从内容考察,曹丕往往取材于‘闾里小事,或歌咏劳人思妇的感情,同与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对此,大多数学者表示了赞同,如李成林的《论三曹乐府诗对两汉民间乐府的继承》就指出:曹丕诗在题材选择和作品境界上不如乃父诗之壮阔、雄伟,但写实的精神仍然一致,而且丕诗写作手法细腻,体察入微。如其悲悯征夫思妇的《燕歌行》,描述征旅之苦的《陌上桑》,讽刺贵游子弟娇奢荒唐、不务正业的《艳歌何尝行》,反映社会贫富不均的《上留田行》等诗篇,无不具有强烈的现实性。
史超的《曹丕研究》…认为,曹丕的诗歌包含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在他的诗歌里有情、有志、有理、有物还有事,这些丰富的思想内容不仅反映着他的情感、他的志愿、他的思想,还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他丰沛细腻的感情和对人生理想的追求都真挚地投入在他的诗歌中。
总体上来看,80年代后,持曹丕诗歌思想内容狭隘观点的论著仅为少数,学术界对曹丕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了不少新的认识,评价普遍提高,但有的也似有矫枉过正之嫌,如章新建等人对曹丕诗歌思想内容所持的完全肯定的观点。
二、曹丕诗歌的风格与特点
曹丕诗歌的显著特色是它的民歌化。余冠英在《三曹诗选·前言》中曾指出:曹丕自己作诗更倾向于民歌化。民歌化是建安诗的一大特征,这个特征在曹丕诗里特别显著。此外,曹丕诗形式多样,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都有,形式的多样性也是曹丕诗的一个特色。
萧涤非的《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对曹丕“完成纯粹之七言诗体”评价最高,认为“其七言《燕歌行》二篇,不仅为乐府产生一新体制,实亦为吾国诗学界开一新纪元”。而曹丕的《令诗》、《黎阳作》是六言诗,也是当时刚出现的新诗体,可见曹丕勇于对各种新的诗歌形式进行大胆尝试,是一位诗歌新体的开拓者。
章新建的《对曹丕诗歌不同意见的答辩一狭窄论评析》认为曹丕的诗歌是时代的产物,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他那个历史时代的社会面貌和生活情景。“诗的感情真挚,有寓意,勇于暴露现实,语言凝炼警策、朴质生动的艺术特点。诗人所构成的独特意境和感人至深的形象,则在于寓强烈的时代感触和爱憎深情于貌似平淡的轻松笔墨,不假斧凿,工力技巧见于自然浑成之中。”
张可礼在《建安作家的艺术个性特点》一文中认为,曹丕反映男女恋情、游子思妇和妇女不幸命运的诗歌,一般都写得感伤和柔、便娟婉约,有自己独具的特点。在诗歌的语言上,通俗易懂,如同白话,显然受了民歌的影响,但并不乏文采。这说明曹丕既注意向民歌学习,又重视自己在文采方面的创新。
史超的《曹丕研究》认为:曹丕是一个“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高手。他将情感的冲动化而为诗,善于在抒情之前以“兴”的手法,先营造起一种意境,化景语为情语,将情与景统一。而他诗中那“妙合无垠”的情境又让读者很容易就“如临其境”,进而“感同其情”。
岳永的《曹丕诗歌的艺术特色》认为:曹植的诗以“才”和“情”取胜,而曹丕的诗歌则以“感”取胜,所谓“感”指的是诗人敏锐的洞察力,诗人不一定要遭受什么重大的挫折或创伤,仅仅是面对一些生活琐事就可以产生敏锐的感受,生发创作的欲望。比如他的《杂诗》之一《西北有浮云》,天上漂浮着的不定的云,让诗人联想到了漂泊四方的游子。而浮云后来也
成了中国古典诗词中游子的代名词,足见其影响深远。
邹奇的《对曹丕诗歌评价的再认识》则认为,曹丕诗歌的最大价值在于他的人性化的、情感充溢的抒情性韵味,刚柔并济的风格和多工语又不失自然音旨的语言特色。他指出,“后人很少言及曹丕描写军旅生活的刚劲之作,或许并不都是对他此类作品视而不见,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最传诵最有影响的诗作,是那些与其父亲兄弟沉雄刚健诗风明显不同的以清隽秀逸为特点的诗篇,故主要称道他的诗清越、淡逸、清俊。”
由此可知,大多数学者认为,在建安诗歌重在抒情的时代风格下,曹丕诗歌最突出的特色便是抒情上的感伤和柔、便娟婉约和语言上的民歌化,这主要是曹丕诗以反映男女恋情、游子思妇和妇女不幸命运的内容所决定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曹丕提倡“诗赋欲丽”,在创作实践中也比较重视文采,他的五言诗语言精醇,又能保有民歌化的特点,具有一种“清丽”的特色。
三、曹丕诗歌创作的成就与地位:
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认为“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Art for ArtsSake)的一派”。鲁迅认为,曹丕能开一代文风,影响一代文学,首先是由于他的政治地位所决定的,其次是他在文学理论方面的建树。鲁迅这一观点,对后来的曹丕研究和建安文学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表明,鲁迅并不认同曹丕诗歌的创作价值。
很多文学史也认为,曹丕诗歌的社会价值较低,他创作上的成就远不如曹操和曹植。但《燕歌行》是曹丕诗歌中最出色的一首。这首诗是学习民歌的优秀产物,感情委婉,语言秀丽,无论思想上或艺术上的成就都较高。这首诗还是文人诗作中最早的一首七言名作,虽然还是柏梁体,但艺术技巧却已成熟,在文人七言诗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相对于早期将曹丕诗歌成就归于文学史上最早的成熟的七言诗《燕歌行》的创始之功,近年的学者视野日渐开阔,进行了曹丕整体诗歌成就与地位的研究:
傅正义的《论曹丕对汉乐府民歌文人化的发展性贡献》“”认为建安诗歌一代繁盛,主要是文人化的结果。而在文人化的过程中,曹操有开创之功,曹丕有发展型贡献,而曹植则有集大成的完成性贡献。曹丕的发展性贡献主要表现在:他实际主持了邺下文人集团并且亲力亲为从诗歌内容、艺术手法到诗歌形式方面提升了建安诗歌独立化、文人化的程度。
曹新建在《论曹丕与曹植》中认为曹丕诗歌较丰富多样地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表现了建安文人普遍具有的建功立业的豪迈理想,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他和其建安文人一起,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共同创造了“建安风骨”的优良传统,在建安文学的辉煌成就中,曹丕自有其一份贡献。
曹文心在《继承“汉音”传统开拓“魏响”新风——论曹丕在建安文学中的地位》中则认为在建安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曹丕处于承前启后的中心位置,既是“汉音”的继承者,又是“魏响”新风的开拓者,这种承上启下的中心位置使他的文学作品兼备“汉音”和“魏响”的特色,最全面、最集中地体现着建安文学的总体特征,因而也最富有代表性,是建安时代最出色的文学家。曹文心认为曹丕的作品兼具“汉音”与“魏响”的特色是比较中肯的评价,但似乎对曹丕诗歌的地位与影响有过溢之嫌。
总之,曹丕作为建安邺下文人集团的实际领导者,积极投入文学创作,并进行文学理论研究,肯定文学的价值和地位,大兴文学批评之风,促进了建安文学的发展与繁荣。
通过上述研究综述可以看到,学界对曹丕诗歌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极少有人将曹丕乐府诗作为独立对象专门研究。对于在曹丕诗歌中占有很大比重的乐府诗,往往是合入他的其他诗歌创作中进行讨论。二是对曹丕乐府诗中少数的名篇,比如《燕歌行》,二首的关注较多,对其他的乐府诗关注较少。三是模糊了曹丕乐府诗与文人诗的区别。曹丕约有55%的诗作是可以“被之管弦,皆成乐章”的,但是已有的相关研究多将其乐府诗等同于一般的文人诗,仍然用徒诗的研究模式来对待。四是以上只是近二十年的曹丕乐府诗综述,就能看到评论界对曹丕诗歌的批评和接受态度的纷繁复杂,如果打开《三曹资料美编》,就会发现历代的选家、注家、评论家,在中国古代诗歌的接受历程中是一支重要力量,他们在各自的时代以不同的审美理念解读文学文本。面对错综复杂的资料,曹丕的文学形象和文学接受都大相径庭,却很少有人以接受美学的角度对曹丕的诗歌文学展开研究,而这种研究是有利于全面系统地了解曹丕及其作品的,有重大意义。